四十年前的今天,1966年8月18日,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等第一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这一天,毛泽东身穿军装,在天安门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接受并配戴了红卫兵敬献的袖章。
此后,毛泽东又分别于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8日、11月3日、10日、11日等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达1100多万人。这说明,毛泽东对红卫兵造反运动积极支持,把红卫兵和青年学生视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击力量。在毛泽东8次接见红卫兵的鼓舞支持下,各地分散的、零星的造反运动,迅速统一到红卫兵这个风靡全国的组织形式下,发展成为一股席卷数千万青年的狂潮。
与此同时,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来京的师生“一律免费乘坐火车”,“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开支”。外地大专院校和中学师生纷纷奔向北京;而北京的学生则纷纷奔赴外地。这样就开始了全国性的大串连。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进入第一波疯狂和失控的阶段,“革命有理,造反无罪”,“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等口号不仅成了革命、夺权、造反的标签,还成为生活、交通、收入的通行证。毛泽东在3个月内8次接见全国各地红卫兵和学校师生,更助长了这种趋势。全国串连的人数以亿万计,造成全国停学、停产,铁路拥挤,交通堵塞,社会秩序混乱。
历史就是那样捉弄人,几千万红卫兵在经历了最初的疯狂后,马上成了各种别有用心的人的工具。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利用红卫兵对“伟大领袖”的疯狂热爱,多种场合多种手段假借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将红卫兵玩弄于股掌之中。我们这些对政治幼稚,对领袖崇拜的热血青年在红卫兵的旗帜下都成了思维的侏儒。以为自己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同时也是“新世界的建设者”,对于当“工具”的可悲虽然不是一无所知,也常常心甘情愿。不到一年的疯狂之后,1967年3月19日,中央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决定取消原定的春暖后进行大串连的计划。8月后,串连活动基本结束。
结束了躁动,失去了串联特权后的红卫兵们立刻卷入“造反”和“保皇”的派别争斗中,一部分发了昏的人开始了武斗,很快星风血雨的武斗在全国愈演愈烈。为了避免局势失控,毛泽东一挥手,红卫兵中的绝大多数人打起背包去了“广阔天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
以后接踵而至的一系列事件中,红卫兵注定成了悲剧的角色。
四十年过去了,回忆那场浩劫,总离不开红卫兵这个中国特定历史的角色。现在,当年的红卫兵大多数已到退休年龄。作为曾经的一员,回忆起当年悲剧性的角色,我觉得至少有些教训值得汲取。首先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下,人不能够禁锢思想,失去思维之自由,否则,所有一切的造神和狂热一定要再次发生。其次,政治一旦演变为全民的运动,法制就要失灵,时代就会疯狂,最后逃脱不了历史的悲剧结局,虽然文革已经过去30年。最后,对文化的摧毁和对人性的践踏一样可怕,而且其修复时间需要几代人的付出。
四十年后的今天,写下这些是希望悲剧不再重演,希望红卫兵不再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