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选》之于中国政局——理论餐桌的一道“扬州菜”


《江选》之于中国政局——理论餐桌的一道扬州菜 

周晓翔

 

中共前任总书记江泽民20多年来的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文章二百余篇论著被分成三卷于8月10日在大陆出版,这在中国政治界、理论界成为“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坊间论者将此事比喻为在中共思维盛宴的理论餐桌上添加了一道颇有特色的“扬州菜”。

被称为中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江泽民是中国扬州人,他钟情“扬州菜”,其妹称他尤其喜欢“狮子头”。“扬州菜”属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领头羊,讲究原汁原味和选料精细,而不过分油腻,素有饮食华彩美誉,在中国四大菜系中独领风骚。

同属于中国四大菜系的川菜,以其麻、辣、烫、鲜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最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更喜欢 “湘菜”,现在在其故地湖南韶山,湘菜中以“红烧肉”为代表的品种已经分化成为独特的“毛家菜”。

说三集《江泽民文选》是中共理论餐桌上一道独特的“扬州菜”,既非猥亵之意,也无溢美之辞,实属贴切之喻。

对于中共思维盛宴的理论餐桌来说,有启蒙意义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是“泊来”的“西餐”,“毛泽东思想”则是第一道正宗的中国菜。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统一战线”等毛氏理论让中国人“站起来”,成为制胜法宝。中国菜的“红烧肉”比西餐的“牛排”“沙拉”更符合中国人的胃口,使得毛氏理论出现并成为理论餐桌上中国革命的“招牌菜”。

到了建设时期,革命的招牌菜没有及时刷新到建设的页面,使得中共很长时间依然用革命的理论指导建设的工作,直至演变为文革。邓小平复出,用“猫论”统领建设理论,以“实事求是”推翻本本和教条,抓改革与开放,回归“初级阶段”,引入“市场经济”,其中西合璧,南北兼蓄,“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中国特色”理论,宛如一道道北菜川烹、南菜川味、麻、辣、烫的川菜,在短短的十多年,成功地让中国人“富起来”。在思维盛宴中,为中共领导中国建设道路提供秉承毛氏精髓,但又别于“红烧肉”味道的邓氏川菜口味。

江泽民接替邓小平成为“第三代领导核心”后,面临诸多内外困局,国内如政治风波,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积弊已经让“摸石头”者不能顺利过“河”等等;国际如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众多国家一夜间从执政到下台,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共产党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必须面对。此刻,江提出“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丰富发展了邓氏理论,成为一道有别于此前口味的“扬州菜”。

在江泽民卸任近四年之后,其特色“扬州菜”和邓小平的“川菜”以及毛泽东的“毛家菜”加上被浓缩了的马列“西餐”一起成为中共思维盛宴的理论餐桌上新的精神食粮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胡温为首的中共新领导集体对此事亦极为重视并颇费心思。

《江选》发行的当天,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江的三个代表,在邓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胡锦涛则在8月15日利用学习《江选》报告会,首次把三个代表分类成为21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指出其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各省委中心学习组立刻专题学习……

由于《邓选》十年间只出版三卷,依惯例,《江选》不突破三卷,却一次出齐三卷,且此次入选的203篇论著,都是有指导作用的“精品”。正如当年主持《邓选》出版的中央文献研究室阎建琪说:当年出版《邓选》是因为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各级干部更需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 此次亦然,胡温集体一系列的新政思维需要在思维盛宴上寻找理论依据,眼下激化的社会矛盾,躁动的舆情民意需要理论解构,未来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亟待理论上为十七大做准备。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变化,国人口味也需要从“致富奔小康”的“川味”提高到“小康变富裕”的“江淮口味”。领略制作精细,强调本味,重视调汤,风味清鲜的“扬州菜”则成为首选。

国内敏锐媒体已经指出,胡锦涛近来正悄然增加思想理论领域里的“权重”。中国高校9月起全面调整压缩和新增思想理论课程内容,在中国社科院新设9个马列理论研究“学部委员”名额等,这一系列迹象与这道独特的“扬州菜”的端出,相信是有内在关联的。

然而,“扬州菜”在中共思维盛宴上受欢迎的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盖过“川菜”的魅力,能否与“毛家菜”的齐名?“扬州菜”之后,国人还能够有什么口味?这一切,尚未定论。

 

 

此文于2006年8月18日刊登于美国《侨报》http://www.chinapressusa.com/luntan/200608180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