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变化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度或金银本位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大战期间及战后数年,参战国支出浩繁,为了应付巨大的财政困难,获得必需的资金,除采用增税、发放公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外,主要依靠印发新纸币融通资金,这样就造成了最严重的通货膨胀。1922-1923年德国的货币供应量、物价和外汇汇价都增加了万亿倍以上,纸币一文不值。加之欧洲参战各国在国外大量购买军火和必需品,无法用出口补偿,都不得不输出黄金支付货款,使黄金源源外流,各国黄金储备濒于枯竭。所以,从1914年开始,除美国外,欧洲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 1924-1928年,欧洲各国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相继恢复金本位制。1925年英国率先恢复,但恢复的是金块本位制。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实行金块本位制。在此制度下,金币虽作为本位币,但不再铸造,英国恢复银行券的原有含金量,其余的国家的银行券的含金量定得比原来的稍低一些。黄金由国家铸成400盎斯一块的金块,约值1700英镑。一方面作为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另一方面作为兑现的最低金额,以减少按银行券的含金量买卖黄金。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恢复另一种金本位制,即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相同的是不再铸造金币,市面也不流通金币,只流通纸币。由于黄金的短缺,中央银行的储备除黄金外主要是能兑换黄金的外汇。黄金价格按市价决定,但按一定价格买卖外汇,以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这一时期虽然说是恢复了金本位,但其基础已被严重削弱。 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都被迫先后放弃了一度恢复的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也随之瓦解。首先彻底放弃金本位制的是英国,经济危机发生后,欧洲各国争先恐后地向伦敦银行提取大量存款,英格兰银行应付不了黄金、外汇的兑付,于同年9月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现,从此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由于许多国家的币制是以英镑为基础,所以继英国之后,印度、埃及、马来西亚、爱尔兰、挪威、丹麦、芬兰、加拿大等国也都放弃了各种类型的金本位制。美国虽然黄金储备较多,但也经不起数次的黄金挤兑风潮,于1933年3月宣布纸币停止兑现,禁止黄金输出,美国一直维持的金本位制也告结束。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后,还同黄金保持联系的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成为黄金集团国家。但都因货币比价过高,影响商品输出,摆脱不掉货币贬值的困境。1935年3月,比利时首先摆脱黄金集团,宣布货币贬值。1936年8月,法国因黄金流失过多采取法郎贬值的紧急措施。在法国放弃金本位后,荷兰、瑞士和意大利于同年9月底宣布货币贬值,也放弃了金本位制。至此,国际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金本位制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下完全崩溃后,世界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纸币制度,不允许用纸币在国内兑换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