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消灭资本的压迫剥削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消灭资本的压迫剥削

概念确定后,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在于概念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

黑格尔是研究概念的发展变化的,他不是把概念的对象作为概念发展变化的依据,而是把概念本身作为独立的存在,以概念的自身运动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发展,最终,概念走向的是绝对理念。黑格尔的哲学是本末倒置的,尽管其描述概念的发展时使辩证法得以系统化,但其逻辑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贯穿其哲学始终的是概念、观念、理念决定物质,其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优点和弊端,发展了其优点,扬弃了其弊端,正本清源,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概念是对事物的描述,是概念的对象——事物本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事物概念的变化发展,当事物发生质变时其概念必然发生变化,但量变不引起概念的必然变化。比如,当水在标准状态下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其变化成了冰,并就是这时候的水的新概念,当温度高于100度时,其变为了水蒸气,水蒸气就是其新的概念。但在0——100度之间变化时,其形态不发生质的变化,人们称其为——水。

概念的命名有很多种,有的是以其形态命名,那么其形态的变化就成为事物概念变化的依据,当事物形态变化时期概念随之变化;有的以功能命名,比如飞机以其能飞这一功能来命名,这种命名当其功能变化时,其概念就要随之变化。一般地,指称一事物的概念总是以其一种或几种属性来命名,当这些属性发生质的变化时,其概念就要发生变化,这些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再发生多少次质变,其概念不发生变化,但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个人的名字是这个人的概念,是以出生地、出生时间、性别、父母在当时的情况等一些不可改变的社会关系事实为背景,由他人给出的一个概念。一般这一概念会伴随人的一生,因为得以确定其人概念的属性是不再会变化的,但其内涵会不断充实发展,如所受教育、所担任的职务、所获得的荣誉、所对社会的贡献等等社会关系在不断发展变化。也有的人为了各种需要中途改了名字,但他的原名不会改变,在它的旧的社会关系圈中还是原名,新的社会关系圈中有新名字,但一般地,尽管一个人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名字已经成为代表其人的一个总体概念,涵纳着其所有的社会关系。不如邓小平一词,涵纳着小平同志所走过的所有道路,无论小时的求学、中青年时期的战争岁月、及老年时期的执政兴国,都成为邓小平这一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平同志为其革命的需要也改了名字,其革命的丰功伟绩远远超过了其旧名字涵纳的东西,邓小平这一概念相对邓希贤这一概念就有了质变,从概念上说邓小平就发展了邓希贤。这也证实了一个真理,概念是随事物质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没有事物质的变化,那么就是再给事物起一个新的名字,也不过是一个事物两个名字,意义不大。文革时期时兴概念的革命,好像起一个革命口号式的名字就很革命了,这是错误的,是违背辩证法的,是人的一厢情愿。概念决定不了事物,是事物在决定概念。

再看无产阶级概念一词,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人们都有了财产,无产阶级应当换成有产阶级一词了,可以用劳动阶级来代替。这是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是死扣字眼的形而上学作风。无产不能理解为没有财产,这样理解,那么无产阶级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因为任何时候无产阶级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财产的,虽然其财产与资产阶级比要少得多,但其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不可缺少的。无产阶级主要是相对于资产阶级来区分的,从财产上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要少得多,使社会两极分化,但更主要的是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地位,资产阶级总体上以财产来强迫工人劳动,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的财产要远远大于无产阶级的财产,无产阶级要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就不得不去给资本家劳动。这就是资本家剥削的强迫性所在。以财产来剥削压迫人一直都是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总体上的剥削压迫性,在某个体上可能看不到,其表现是工人可以去这个工厂工作,也可以去那个工厂,很自愿的样子,看不到强制性,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欺骗性所在。实际上,隐含在这种自愿现象背后的背景是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财产自立,不得不依靠资产阶级的财产来获取生活资料。资产阶级也正利用了这一点,摆好了阵势让无产阶级往里钻,你可以有选择在那里劳动的自由,但无论如何你是要为我资产阶级劳动,你不劳动就饿死。大家由此可清楚地看到这种自愿本质上的强制性,以财产为资本来剥削压迫人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也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被资本压迫剥削的状况。无产阶级首先进行了暴力革命,就是把财产从剥削者手中夺过来,大家分而均之。这种行为是革命行为,一是消灭了剥削,二是消灭了财产的两极分化,使任何人不具有了靠财产来剥削人的能力。但暴力革命由于其极端的暴力性,使得其区分标准也走向了极端——以财产的多少来区分是否是剥削者。这导致了大量的属劳动阶层的人受害,比如我国建国初期对一些中农、富农——他们主要是靠自己劳动来生活——进行了极端的镇压,当然其中多数是有剥削行为的。

财产造成剥削压迫的条件是:无产阶级不能靠自己的财产自立,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无产阶级不给资产阶级劳动就没有能力获取生活资料。财产并不必然产生压迫,只有当社会符合上述条件时,剥削就在所难免了。改革开放以来,无产阶级的财产逐步增多,但由于打破了以前的许多条条框框——以财产的多少来区分剥削者的框框必然被打破了,但由于是否以财产来剥削压迫人的标准没有确立,新的区分标准没有树立起来,大家是摸石头过河。结果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剥削压迫重新出现,原来设想的先富起来的人带动未富的人共同致富的局面没有出现。这就急需引起注意了,再不注意社会就要变质。

无产阶级并不排斥财富,他反对的是剥削、压迫,而消灭剥削压迫就要消灭剥削压迫的条件,即无产阶级以财产自立、消灭两极分化、消灭以财产来剥削压迫人的现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原意。

从马克思开始到邓小平时代,无产阶级的属性没有本质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没有根本的变化,无产阶级一词没有过时,可谓正当其时。个别同志没有看到本质,只从现象出发来看问题,想用劳动阶级一词来代替无产阶级一词,是错误的。其错误的本质就是仍然坚持以财产的多少来区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用极端的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区分标准来看待无产阶级。这样坚持旧的区分会害了正在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害了国家,因为这一区分标准正是被改革所抛弃的标准。新的标准现在提出了,说新是由于以前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过,但其实他是隐含在马克思主义之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区分标准。

无产阶级概念没有过时,而是正当其时。是否以财产为资本来压迫剥削人来区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标准的明确,是现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它有助于小平同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有助于当代区分谁是剥削者,有助于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有助于无产阶级以自己的财产自立,从而彻底消灭剥削,指引社会走向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