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问候语消失的时代意义!


   假如现在二十多岁的人在街上碰到熟人,对方问他“吃了吗?”,他会有什么感觉呢?很有可能一是诧异;二是不知如何得体的回答;三是当熟人走后,他会感到莫名其妙地自语:这个人,有病!

    可是,如果是建国初期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的一个时期里,这种问候语是再正常不过了。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天灾人祸交织,普通老百姓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时候能够填饱肚皮已经成为最幸福的生活写照。到了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列强入侵,战乱频仍,老百姓流离失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无宁日,老百姓饥寒交迫,以能够吃口饭为当时的最高目标之一。因此,“吃了吗?”的问候语就诞生在那个年代,透露着人们心中热切的企盼与彼此的关怀。

    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稳定政权的需要,领导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阶级斗争上,而把当时非常迫切的恢复经济问题放在了次要位置。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虽然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多数人还能勉强吃上饱饭,但也有很长时间(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在饥寒交迫中苦熬。“吃了吗?”仍然是人们最常用的问候语,但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含意,从饱含着期待与关切到透露着无奈与茫然!

    五十岁往上的人都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建国初期粮食严重不足,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稀半干。那时人们体谅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毫不犹豫地勒紧裤带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三十年当中,有能够吃饱的年份,也有吃了上顿还不知下顿在哪里的年份,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果腹”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记得本人下乡的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粮食依然比较紧张,农民们吃白面是有时有会儿的。一般是过年、过节或红白喜丧事时可以吃到白面;麦收时节刚分麦子时能吃上几天白面,其余大部分时间就要看各自的家庭结构与生活条件来决定吃白面的时间长短了。那时候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多,劳力少的家庭由于分得的粮食较多,吃的相对较少还可以多吃几一了百白面;而劳力多的家庭由于吃的较多反而吃白面的次数较少。本人清楚地记得,在农村时会一点木工手艺的我比一般人多吃了不少白面,即使这样也经历了许多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一次新建公社学校的时候,我与左右各村的木工都被抽调去打学生们用的桌椅。当时正是冬天,十几名工友们每天中午都是带一个玉米面饼子,没有任何下饭的菜蔬,用三个钉子一插,放在取暖用的火炉上烘烤,直到烤成金黄色,就把那一面揭下来吃掉,喝上一口白水,然后继续烘烤剩下的饼子,直到全部吃掉。看起来如今的“烧烤”就是我们在那种情况下发明的,只是没有申请专利而已!

    改革开放的前期,“吃了吗?”仍然还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问候语,但由于此时人们已经基本上能够不再为“果腹”而发愁,因此其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只是一种惯性在发生作用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吃了吗?”的问候语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到今天已经是一个体现特定时代特征的历史名词了。

    小中见大,窥一叶而知秋,回想“吃了吗?”问候语从产生到消失的历史延革,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实践轨迹。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国际地位在提高,这一切都是经济建设取得实效所带来的。说明了邓小平先生屏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现实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只要坚定不移地延着抓经济建设的路子走下去,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中国是会在不久是将来不仅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