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抓住当下世界主题——石油、反恐
《不朽的园丁》中,西方跨国制药集团在贫病交迫的非洲人身上测试对抗爱滋病的新药,察觉真相而愿意挺身而出的非政府机构以及外交人员不是连带被制药公司收买,就是惨遭灭口。
在《辛瑞那》中,美国两家石油公司正在进行购并,负责调查购并案的律师在华盛顿权力核心的压力及石油财阀的利诱下,为了自身升迁而做出违反良心的建议。两者都反映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财团和政府间的利益纠葛,个人深陷钩心斗角中难以自拔,最后不得不在顺势而行还是牺牲自我的两难处境中挣扎。
《辛瑞那》和《慕尼黑》都对恐怖主义作出比以往更深刻讨论。前者描述一名巴基斯坦年轻人瓦幸(Wasim)随父亲到某一中东国家(片中虽无明述,但应是沙特)的炼油厂打工,希望能改善家中生活,但不幸被工厂解雇,成了下岗工人的他因不会说阿拉伯语而四处受歧视,梦想破灭又沦落贫民窟,为了糊口,只好到当地提供免费食宿的伊斯兰学校(madrassas)就读,接受伊斯兰原教旨主意的“洗脑”。之后,瓦幸自觉找到归属,最后被恐怖组织吸收利用。影片最终就是由瓦幸的自杀式恐怖袭击所引发的大爆炸结尾。瓦幸的故事不仅反映出散播在中东国家数以万计的巴基斯坦平民的奋斗血泪,也描绘出恐怖分子令人痛恨的表面之下具有人性的一面。
《辛瑞那》的主题之一石油资源在国际间引发的你争我夺显然是。“这部电影最后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绝望感。”什克尔说道,“片中描绘的是国际间的政治腐败,它的意义是超越国界的。问题也不只在于人们喜欢开‘越野车’而已。” 《慕尼黑》的情节震撼人心,让观众思考美国目前正面对的由黑牢和绑架恐怖分子嫌疑人所带来的道德难题:面对恐怖主义,你是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吗?以恐怖来对付恐怖,这是正义的吗? 导演斯比尔伯格在接受什克尔的访问时也曾说,他不认为单单一部影片就能动摇改变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而他的电影不在于提供答案。“我拍摄此片的目的只是想告诉观众这么一个故事。我不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或是书籍就能解开巴以今日的僵局,”斯比尔伯格谈到。
盖根一语点破多条故事线索同时穿插其间的《辛瑞那》一片所要传达的焦点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电影”四字所能囊括的。片中背景设在某一中东石油输出国家(应是沙特),其年长的国王准备将王位传给具有改革思想的大王子纳西尔(Nasir),纳西尔一心想改革本国落后的体制,领导其国民脱离贫困,保障妇女和媒体自由,实现民主,并开始同能说一口流利阿拉伯语的中国人做生意。本欲在中东推广民主的美国政府警觉到纳西尔的继位将有损于美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一方面秘密派出资深的中央情报局探员巴恩斯(Barnes)去刺杀纳西尔,一方面向国王施压,迫其王位传给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整日无所事事而没有头脑的纳西尔的弟弟,以保住美国的石油来源不受威胁。巴恩斯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自己反被俘虏,受尽虐待。逃过一劫的巴恩斯发觉自己受到中情局利用,反过来向提醒纳西尔。然而“道高一尺”的中情局最后采取空袭行动,巴恩斯在中情局的同僚按下按钮,一枚火箭朝向巴恩斯和纳西尔会面处飞去,让人刚刚燃起的对纳西尔即位后的希望成为一瞬间的灰烬……
电影只是提出问题,还是提供解答? 《辛瑞那》的导演兼编剧斯蒂芬·盖根(Stephen Gaghan)也体会到这一点,那就是不论影片的信息有多重要,观众付钱买票买的是娱乐,而不是来上课的。他直言他拍摄《辛瑞那》的目的不在于教训人们,而是在为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能提出一些发人省思的问题。
“我不相信好莱坞传统的‘信息电影’。它们自认为对每件事都有解决方案,我发觉那是很令人反感的(distasteful)。”盖根在最近一次访问中如此说道,“我的电影结尾呈现的并不是个令人鼓舞的大团圆(rosy ending),电影中的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我们处在一个两级化的世界,通过电影我能反映出双方人性化的一面。我不是要告诉观众不要再开越野车(SUV)就能解决问题了。”
《慕尼黑》影片以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以色列运动员遭劫持杀的一段历史事件为起点,描述当时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第(Mossad)为了报复“慕尼黑惨案”的幕后主使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分支“黑色九月”,秘密组成一支5人暗杀小组,在欧洲四处追杀11名已经隐姓埋名的巴勒斯坦人。这5人肩上承担的复仇任务看似简单,却为他们带来愈发惨痛的心灵煎熬。当他们枪杀在街头讲述《一千零一夜》的老人,炸死疼爱女儿的医生、以及同他们友善聊天的巴勒斯坦人时,一连串的暗杀成功反而更让他们沾满血腥的手颤抖,质疑自己的道德出发点和行为是否正义。与此同时,“黑色九月”在欧洲各地正进行着更为猛烈的恐怖袭击,被铲除的恐怖分子被更新、更残忍的恐怖分子替代,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以色列生命也跟着陨落…… 摩西教的古训以暴易暴、仇仇相报——你断我左手,我断你右手。
“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么一个充满恐怖主义的时代,人们必定对这类题材比以往更感兴趣”。什克尔说道,“但推出这类影片也有其困难所在,毕竟,人们进电影院基本上还是为了享受美好时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