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会存在?
——评张维迎及相关的企业理论
李文汇
一、写在前面的话
张维迎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目前国内的热点或焦点人物之一。张维迎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的坚定的私有化立场、私有化言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谈怪论,也是因为他的几本“著作”。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对张维迎提出了批评。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维迎的追随者公开发表了“你凭什么叫板张维迎”的文章。本人不知到这位张维迎的追随者是否读过张维迎的文章或“著作”?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也是否读过?本人读了张维迎的书和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主要有两个体会,一是读张维迎的书或文章很难受(因为他把他的粗浅的观点以貌似科学的方式、错误地运用数学(数学本身没有错、但运用时出现错误)来表述),二是张维迎的书或文章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为了进一步认识张维迎,有必要对张维迎的书或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
张维迎的文章有很多,他的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本,即《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也就是张维迎的博士论文、以下简称《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就张维迎的书而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基本是一本教学用书(类似教材),其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当代西方的《博弈论》,第二部分是《信息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博弈论》部分的内容和其它的《博弈论》教科书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经济学》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与其它同一体系的教科书也没有大的区别(《信息经济学》现有两种体系,另一种体系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信息商品、信息产业的经济学问题,这里不就两种体系孰优孰劣进行评论)。《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有六篇文章组成,其中的最主要的理论观点就是《契约理论》中的理论观点(其实,正是这些理论观点及其论证构成了《契约理论》),用这些观点分析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论证他的私有化主张。因此,《契约理论》应是张维迎的最主要的著作。本人愿就《契约理论》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求教于张维迎教授、他的追随者以及其他的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本文是关于《契约理论》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文中涉及了相关的企业理论)。
二、张维迎及相关企业理论的假设
不少人在谈到企业时,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前提,而不是作为一个需要分析回答的问题。科斯《企业的性质》发表很长时间后,这种状况还没有改变。自从《企业的性质》重新被发现后,这种状况才发生了变化。从西方来看,关于企业理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一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企业理论,该理论以“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假设(本文认为这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为出发点,主要是把企业看作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的函数化的人格装置(这在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理论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二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该理论也同样以“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的合约(科斯还把企业看作是以合约为基础的市场的替代机制,用来确定企业的边界)。三是企业的企业家理论,该理论同样以“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装置。张维迎的企业理论属于后者(参见《契约理论》第33页)。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不同,企业的企业家理论是以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科斯的理论更强调包括信息搜集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的存在的重要性,他把市场上价格机制下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作为企业存在的原因(参见《企业的性质》一文))。张维迎的企业理论,除了以上两个基本假设以外,还有一个假设,就是人的生产能力相同、经营能力不同,并认为正是因为人的经营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企业的出现,张维迎说:“我们将个人之间经营能力的差别作为企业只所以出现的初始原因”(《契约理论》第38-39页,类似或相关说法另见该书第3、51、115、208页等页)。
本文认为,信息不完全的假设和人的经营能力存在差别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经济人”假设是有问题的(关于“经济人”假设存在问题的分析见李文汇的《“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问题》,载经济学家网),且无法同意张维迎关于企业存在原因的观点和分析。
三、企业为什么存在
要回答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企业的问题。对于什么是企业的问题,人们的回答并不相同。但是,本文认为:企业就是由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一定的自然、人文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关系结构的经济组织。在这里强调的,一是自然和人文条件的约束,二是人、财、物的结合,三是结合所形成的关系结构。这三点,在本文看来,相互制约、缺少了任何一点就不会有企业的存在。说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这是因为企业都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注意:追求利润也未必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说企业是一个组织,是因为企业是在特定条件下,由多人组成的、具有超个人的组织化力量的关系结构。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具有超个人的组织化力量的特定功能,这种功能用于经济活动,能够实现单个人无法实现的经济目标,所以,人们才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了这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才有了企业这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的形态。
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生产函数,而生产函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关系结构(这里的关系结构包括很多内容,如技术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结构、经济关系结构等等)。离开了这里的关系结构,就没有企业的存在,也就谈不上生产函数。所以,把企业看作生产函数,还不如把企业看作一个特定的关系结构。问题在于,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流派,新古典经济学和其他西方经济学流派一样,都回避对生产关系的分析,把企业看作技术上的生产函数,从表面上就可达到回避对生产关系分析的目的。但是,事实无法回避,企业的运行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全部关系的问题。在企业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影响个人的行为的众多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生产关系对企业的运行及运行结果具有重大影响。回避生产关系而分析企业的行为(决策、运行、运行结果)是存在重大缺陷的。
科斯把企业看作是市场(即价格机制)的替代机制,把企业存在的原因解释为价格机制的运行成本(即“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企业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参见科斯《企业的性质》),并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的均衡规定企业的边界。科斯的企业理论的问题是回避了生产。我们知道,一个用户在决定一种产品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或者自己生产来满足需要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市场上存在该商品的供应或者自己有能力生产。若没有生产能力(包括通过合作、购并获得的生产能力),就不存在(自己)生产的可能性。若市场上没有供应(供应来自生产),就不存在通过购买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总之,必须有生产才可能满足需要。而生产一种产品,就必须具有生产该种产品的能力。现实是,很多产品是无法通过个人或家庭手工作坊进行生产的,因为个人或家庭手工作坊不具备这些产品的生产能力,只能通过近现代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来实现。生产与交换(交易)比较,生产更为根本,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商品交换的对象,也就谈不上商品交换,交易成本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很多非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考虑生产和交换的成本(在生产者和购买者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必须强调的是,生产和交换的成本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条件下的成本,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导致人的需要、满足需要的方式(生产关系)和满足需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化(从无法承受,到能够接受),导致生产、交换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变化。科斯把市场运行成本(满足需要的成本的一部分,甚至是更不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企业存在的原因,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但却忽视了企业存在的更根本、更主要的原因。
张维迎的企业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经营能力的差别作为企业存在的原因(具有经营能力的人与不具有经营能力的人相结合组成企业有利可图,见《契约理论》第3页等页)。人与人的经营能力存在差别,这是事实。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相结合、进行合作,能够增加总福利,这也是事实。但是,人与人的结合总是在特定的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下实现的,结合、合作必然形成特定的关系。这里的“关系”会受到个人能力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不是个人能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当时的社会条件的决定性影响。必须特别强调,个人能力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个人能力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一个人在婚姻家庭关系下出生、在他人(经常是父母或其他亲人)和社会的养育下,成长,形成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生存、生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等。个人后天形成的能力与他出生时的天赋有关(“出生”就是社会关系的结果),但后天的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的塑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狼孩”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把个人能力当作超历史的先天的东西,是根本性错误。个人的经营能力也是这样。具体地说,个人的企业经营能力(企业经营能力与其他经营能力有相通之处,又有区别)是在个人天赋的基础上,在后天因素(教育等)的作用下、在企业经营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没有企业,就没有企业经营,就没有个人在企业经营能力方面的差别。把个人企业经营能力的差异当作企业存在的原因,这是倒因为果,就如把孩子和父母的生理上的关系搞颠倒了一样(在其他地方,我们还会看到张维迎的这种手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企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的存在,即人的需要的存在,是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特定生产关系的原因。但是,就如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样,人的需要的发展,即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存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制约或推动人的发展。生产关系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的新的行为的约束条件之一。在存在私有制(它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对立统一)运动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这个必然性和公有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必然性是一样的)和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出了更多满足人的需要的产品、促进新的需要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市场的扩大。新的需要的形成和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末期,这种相互作用充分地表现出来。手工制品在生产生活的广泛运用(这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为制造手工制品的家庭手工作坊提供了市场、也给这些手工作坊提供了扩大产量和质量、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更多更好更先进的工具(各种生产设备)被设计、制造出来并应用于生产,生产规模扩大了,家庭手工作坊——不能满足需要了——就演变成了作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前身的工厂。可见,历史上最早的企业是在私有制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是当时的企业出现的三大历史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最早的企业是不可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忽视这些条件,把经营能力的差别作为企业产生的原因,不能说明企业为什么不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出现,而是私有企业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以及公有制企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因此,把整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的人的“经营能力”的差别作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科斯的企业理论,还是张维迎的企业理论都有重大的缺陷,特别是张维迎的企业理论根本不能成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正确地认识企业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