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产品的市场运营做到极致
五常先生又说,“但要注意——万分注意——你的产品要有点特别。如果你没有发明专利,没有商业秘密,没有设计天赋,商标不值钱——换言之,你提供的很多外人可以依样提供,那么找我替你算命,我的水晶球说在中国你没有前途。这是因为猛虎不及地头虫。地头虫生长于沙石,门路多多,成本比你低,你斗他们不过。”五常先生是从产品形态这一源头出发,点明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是根本!针对此,在某种层面上讲,产品的优势在细分的市场可形成垄断或寡头效应,其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完全性的市场垄断,此类型主要是基于目前市场的空白,产品的创新为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因而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从而树立起市场竞争优势。但是由于高利润的驱使,会有更多的同行企业跟上,一起瓜分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所以这类型产品的运营上要注意以最快的方式使产品与消费者形成市场对接;如何树立起产品文化,使其根植于消费者的意识形态之中;如何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及产品的升级再创新,如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的产品市场演变及竞争等。二、纯粹的产品细分市场的寡头效应,此形式不能完全性地垄断特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是容易影响到其消费偏好,使消费者消费较为集中于同一类型产品的几个品牌,如服装领域等。
五常先生最后总结道,“到中国投资,希望赚钱,要有自知之明。好比印刷行业,日本曾经雄视天下,跑到中国下注,被地头虫杀得叫救命。好比什么刀刀叉叉,或塑料产品,外资到中国尝试,成功机会是零。”在五常先生列举的两个行业——印刷与塑料行业,这两行业隶属于传统的制造业,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建立的壁垒相对薄弱,容易被攻破,所以很难树立起产品的竞争优势。但从中国市场所呈现出的形态来看,也有其经营成功的个案,不久前,我在广州天河南一路一家小店,看到展出的一系列印度风格的刀刀叉叉,标价50—150元/支,问店主销售如何,得到的是肯定回答。传统的行业具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企业涉足到此领域能否成功在于其有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对接体系,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产业中性能更好的成熟产品来提高自身价值,如我有一个做塑料的朋友,其很好地把塑料与骑自行车的头盔进行对接,并导入无线对讲系统,在头盔热销的同时,拉动了其塑料业务的经营。谈到这,我又想起了国外一些企业控股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在中国制造零部件,国外完成整装,以在中国的资本化渗透去实现产品的经营。但很多企业有一个好的产品,但还是存在于无法成功经营的局面,所谓的成功,是在盈利的同时,能否在某个细分的领域将产品做的极致,做到企业品牌化。脱离目前所谈的主题,发散来讲,在以产品为导向的企业经营中,如何把产品进行概念化,并以概念化形成文化去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形态,并在产品的市场经营中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这成了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
多年以前,中国人崇尚国外品牌,甚至到现在,在某些市场领域,这种现象依旧。归结为三点:一、国外一些企业具备同行业中更为先进的研发体系;二、国外市场化较早,其产品有着更为长一点的历史文化,容易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其实国内的同仁堂等也如此),另外其产品的市场运作模式也较为领先;三、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歧,造成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偏好,在服装领域,为什么很多女性喜欢巴黎的品牌胜过东京等地品牌呢,因为巴黎已经在文化的传播中被意指为优雅生活文化的代表。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与国际社会的融入,相信前两点问题将会被渐渐淡化,至于第三点,那种“概念”性因素已根深蒂固,可以归列为市场霸权的范畴,能否改变,就只有天知道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