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调价十问
本文提出十个问题,分析在燃油价格迅速攀升的情况下,北京市出租行业的运营现状,并针对燃油调价的相关决策,提出政策建议。
一、已有上涨运营成本由谁承担了?
数据显示:既往已上涨的运营成本,至少60%以上是由出租司机承担的;司机分担的上涨成本为出租企业分担的2倍以上;现行全额“油补”标准下政府、企业、司机的分担比例为1:3.5:5.9,司机实获补贴不到上涨成本1/3。
二、“提升租价、取消油补”后成本将如何分担?
调价方案的效应特性是:乘客具有确定性付出,司机收益不确定性,企业先行受益、成本分担归零、免除未来风险责任。
方案潜在以下问题:司机需维持96.6%以上客流以在现有油价下与目前收入持平,联动效应值置疑;中低收入乘客缺少替代选择;免除企业市场风险,扭曲和屏蔽企业的市场信息;黑车市场需求更大,私车增长带来交通压力。
三、出租司机还有多大的承受弹性?
依法核定的出租司机的纯份钱是国家法定工作时满额任务量的1.5倍;实际工作量达国家法定工作时2.5倍,出租司机成为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超负荷、无条件接受、无退出自由的工作群体;体制上不平衡因素的存在表明,司机的境况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四、出租企业还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在现有模式下,出租运营不应具有很大利润空间,司机每天8小时工作量不足以支持承包模式运作;出租企业“硬”投入欠缺、“软”支配空间大、管理成本高、成本核算弹性;企业利润空间建立在经营管理不规范、与司机关系不对等的条件下。
五、企业与司机的利润平衡点在哪里?
企业与司机目前具有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比例;若纯承包额3700元,公司仍可在税费保险齐全的条件下获管理费与利润每车每月1000元,则司机可在每天11.7小时工作量下获得月收入1800元;不对等谈判地位使出租司机的“剩余时间”不断被压缩。
六、如何避免出现租价上涨、司机生存恶化?
政府方案三大偏颇:利益视角非中立性,管理企业非市场性,判断缺乏严谨性。
应建立多元解决方案并明晰其优先原则:“合理减份,适度调价”;司机权益底线优先;总量控制市场放开;价位车型协商选择;份钱油价联动议定;运营管理降低空驶;发展上班制度双班;科学探讨替代燃油;开放讨论制度改进。
七、出租司机的弱势地位,对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吗?
建立平等的市场机制,使得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平等谈判地位,不仅对帮助弱势群体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市场运作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制度上改变司机与企业的不对等地位,必须发展行业工会,在政府引导下真正确立工会与企业的集体协商机制。
八、出租行业非市场化,对首都服务是有利的吗?
目前出租车运营存在体制扭曲:企业经营与市场需求分离、企业决策与市场信号分离、企业利润与市场风险和司机运营分离,进而企业偏离行业服务需求而成为经营许可份额的主体。根本原因是政府与企业关系不清、企业非市场主体地位、行业管理非市场机制。体制扭曲带来司机、乘客、国家、行业企业,均不是受益者。
为此需要进行出租管理体制变革:建立出租行业的市场机制,让出租企业从政府选择走向市场选择;出租经营向个体放开,从行政管理到行业管理。
九、什么是政府应当做的?
退出对出租企业的直接管控,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行业调控;培育行业管理的主体和启动价格协商机制;规范自身行为和政策过程,建立依法行为、科学决策、行业调控的出租管理体制,避免政策随意性;实现公共利益取向和弱势群体底线权益保障。
十、听证结果说明了什么?
听证是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在决策前听取利益相关者意见的过程。调价听证会程序问题:决策机关是否意在“决策前听取”;代表选择对“利益相关者”代表有偏差;议题和利益相关者意见未得“充分”表达;特别对决策“可能不利”的普通司机和普通乘客代表不足。听证会内外声音不一致,说明没有实现听证的“决策前充分听取”的程序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