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长达180分钟的对话


 

/于清教

 

今天是个好天气,青岛风和日丽,一改春节一直以来的大风、阴天和低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这座大企业云集的城市里搞了一场“财智对话”——创新,基业常青之道。政府的主管领导和300多或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院或慕名而来的本省企业家们坐在台下一起思考着。

张维迎教授我是第三次听他演讲了,但他不认识我,这也没关系,并不妨碍我的文字交流。教授所讲的内容我似乎在某杂志上读过,他说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因为长期在经济界和企业界,我深知那些思考是理性的,但大家批评、PK张维迎,我至今也不理解,也许做企业的或者身在市场江湖感触不一、立足点不一罢了。在学界似乎一直有这个毛病,有人说话,别人总不高兴或者愤怒,这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为什么大家愿意把错误攥在手里、埋在心里自言自语呢?毕竟争鸣是件好事情。

教授进行圆桌对话的三位企业家是青岛啤酒的总裁金志国、大连韩伟集团的董事长韩伟、青岛天泰集团的董事长王若雄,还有QTV电视台的主持人理冰。在创新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我最欣赏的是金志国,他有几句话让我难忘:一是创新是硬道理,创新是非常痛苦的,一个企业在否定自我中发展,风险很大,痛苦很大;二是,我不是政府哪个领导任命的,我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干出来的;三是在企业发展中,过去靠消耗资源或者向政府要资源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未来的成功企业一定是那些靠创新主宰自己命运的人。金志国1996年被任命为青岛啤酒西安公司总经理,率领汉斯啤酒一举扭亏为盈。20008月,金志国受命组建(青岛啤酒)北方事业部,20014月出任北方事业部总经理,同年8月,被任命为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目前,青岛啤酒的生产规模接近500万千升,已经进入世界啤酒十强。之前过早撒手人寰的彭作义不会想到在前些年鲸吞那么啤酒厂后,青岛啤酒走过了最痛苦的整合和消化期,从而进入了新的发展。金志国是个从市场一步一步干起来,他最了解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对青岛啤酒的改革与创新,他对青岛啤酒动了最值得动的整合“手术”,是个务实的人正直的人做事情的人。这时候所甭发出来的激情与豪迈深深地感染了市场和顾客。

48岁的韩伟,现在是大连韩伟企业集团董事长,2000年《福布斯》中国内地50名首富榜排行第43位。中国“光彩事业”十大发起人之一。第七、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韩伟曾是镇政府的干部,1982年辞去公职,和妻子用3000元资金,靠养50只鸡起家。他先后与日本和香港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并向日本出口鸡蛋。此后韩伟夫妇还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韩伟的体会似乎更代表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所以其言语更多的是对市场对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领悟和诉说。你可能不知道韩伟,但你会知道“咯咯哒”牌鸡蛋,真是“一唱母鸡天下知”。专注是韩伟成功的秘诀,十几年来他一直说自己是个养鸡的,没有什么丢人现眼的,市场永远在变,创新是笼子放出的那只鹰,你没把它逼到份儿上,它是不会再飞的,放在悬崖边上一脚踹下去,鹰一定要展翅飞翔的。也正是市场竞争和创新逼着韩伟一路走到了今天。每一个企业家成功的背后都是其辛酸的创业故事,专注才是不应变万变的利器。韩伟对创新的感悟是:责任、价值。对做企业的感受:老板都是为员工打工的。

51岁的王若雄,是天泰集团董事长,青岛很多房子他盖得不错。19946月他创立天泰集团。2002年,入选中国住交会“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锐人物”。2003年分别荣获中国住交会“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卓越贡献100人”、《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推动力精英人物”。王若雄还专于企业理论研究,创立了“三线一圆”管理理论以及提出“房地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著有《推开这扇窗》企业管理理论专著,2003年还探索性地在企业中实行“三会管理制度”。王若雄展现给观众的一面更多的是他的人文经营企业的理念,他是快乐的,他坚信创新和做事情是应该愉悦的。一头银发的王若雄不失幽默地发表一些另类的观点,引得台下听众不少掌声。也许王若雄与金志国、韩伟们拼杀市场的距离有些远,毕竟房地产的市场不仅是在青岛的经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全国人民面前,房子已经成为百姓心中最大的痛,所以对前几年依靠政策或资源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商们,在面对市场两个字来说,是可以相对愉悦的、快乐的。但随着国家的政策与制度的改革以及取得土地的透明化运作,想靠政府土地资源继续圈地盖房是越来越难了。王若雄对创新的一些观点,笔者也不能全部认同,但其坦诚似乎又说明了他另外的难言,他选择的更多的是沉默聆听。

我忽然想起一个企业家说的话,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有宽容的心,倾听的耳,智慧的舌,关爱的眼,助人的手。一个企业家要终身学习,要讲诚信,对内对外的诚信,要靠组织的整体的系统的创新,要敢于为创新付出代价和承担责任。是的,只有合作才能做大市场,只有分享才能带来共荣,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做健康,创新何尝不是?创新是系统的,整体的,密切相关的,创新不可能脱离人的思想的创新和对环境的适应。要永续经营,没有创新,没有对自己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是天方夜谭了。

三个小时,我认为争论的不够,或者大家碍于面子,或者原本就不屑一顾,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新的思考的开始。我今天唯一的要求或者愿望就是,有时间与金志国总裁好好聊聊,但似乎我们都没有时间或者缘分。那就期待着吧。

 

(本文纯属于个人随想,只是交流探讨的开始。2006-05-13-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