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与名牌的警示!


“名”牌与名牌的警示!

  回望过去的几年,炙手可热的名牌战略席卷中国大地,但几年来关于名牌的沉沉浮浮,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名”牌和名牌,谁在唱主题?细细数来,这些年名牌产生的过程可以用两个方式来概括。其例一:一双运动鞋,取名“德克”(笔者名字后两个拼音的译音),花一千万请萨达姆代言,上电视,树路牌,开专卖。摇身一变,半年就可冠上“中国名牌产品”。于是出厂价30元的东西,在专卖店就变成了300元,近乎于贩海洛因的利润空间,所以全国各种厂商争相效仿,一拥而上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就是所谓名牌战略的一个例子,新闻通常会叫做“德克模式”。

  其例二:德克好,德克妙,德克呱呱叫……穿了德克,背不疼了,腰不酸了,腿不抽筋了……今年过节不穿鞋,穿鞋就要穿德克。一天百遍的播,不出名不罢休!这种归纳成“王婆模式”。

  看罢纷纷扰扰的名牌广告,我们的名牌在那里?运动鞋“德克”没有取代“耐克”,电器商场里热销的还是三星/东芝,最有意思的是服装,从来没见过“鳄鱼/皮尔卡丹……”的广告,其销量和品牌领导地位却力撼不动,甚至牵连了国内服装不披“洋皮”不成品牌的奇怪现象。这难道不是名牌的讽刺吗?看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德克模式”/“王婆模式”,“名”牌和名牌,我们在追崇什么?难道名牌就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出名的品牌”?

  客观的说,广告确实可以催生名牌,但是广告不能代言标准,因为名牌是标准的代名词,分别代表了诚信标准,品质标准,服务标准和文化标准,这些标准只有通过了市场的验证才可以确定。所以名牌是因为标准而出名,不是因为出名而出名。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好可以用来诠释名牌的含义。

  诚信的标准:瑞士银行因为其中立和诚信,赢得全世界金融的信赖,成了世界银行业的典范,这种典范用广告是无法创造的。古语云:商,诚信为本。诚信意味着不耍诈,不使假,不缺斤少两,不以次充良……。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同仁堂/百草厅……等典范百年流传。诚信,我们做得好吗?如果联想到今年4-5月份国家倡导的全国关于树立诚信的活动,再联想到很多广告里的胡说八道,还有上面提到的30元的产品专卖300元,名牌之路,何其远!

  品质的标准:所谓烂泥糊不上墙,没有真材实料的品质,如何创立名牌?奔驰/宝马/三星/日立/东芝……,无一不是靠着品质征服市场成为名牌的,说车吧,好不容易出一款名字不错的国产轿车,10 来的万价格以为可以自豪了,可几年下来,连跑出租都没人坐了,为什么?试问奔驰会在三四年内散架吗?说品质,笔者想起一首儿歌:大白兔,甜又甜,一颗奶糖引神仙。这是儿时吃过大白兔的孩子们自己编的,如今糖果琳琅满目,让我选,还是大白兔!如同人们现在一样喜爱全聚德烤鸭一样,一如既往的品质就是标准。

  服务标准:这里要讲一座上海老房子的故事,详细内容笔者记不太清楚,仅仅记住了故事里关于服务的部分。说上海这老房子是30年代由法国建筑商承建的,业主一直住着很自在,但在80年代的一天突然业主突然收到来自法国建筑商的信,信里说:亲爱的业主,你使用的房子是我们X年X月设计建造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现在我们郑重的通知您,该房已经到达使用年限,延长使用会有危险……。50年后的这封信,最无争议的解释的服务的标准。

  文化标准:名牌的文化标准,诠释的是人们的追求/信仰或者是社会的某种文化现象,产品本身价值不重要,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概念文化。文化标准有创新的,有怀旧的。如果创新是不伦不类,抄袭又无根无据,比如现在某些功能产品广告里礼品文化,容易形成所谓文化的欺骗。为什么不参考一下麦当劳/肯德基呢?

  这四个标准,是铸就名牌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是市场来检验的,走名牌之路,是商业的进步,是竞争的必然,但我们的创建名牌的时候,应该注重本质和名声相辅相成,不要急于一时的利益,丢掉本质去追求浮华。一个名牌的产生,要通过无数积累和市场考验的,不是简单的靠出名/高价/诱导/欺骗等手段来制造,华而不实的“名”牌,竞争力是经不起推敲的。过去坠落了那么多的“名”牌,如今穷途末路的所谓名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果还有怀疑,思考一下目前的服装/汽车/家电等等行业的名牌状况,发展下去,会有几个真正的名牌是我们的?十几年的名牌之路,仅仅海尔等为数寥寥的名牌值得国人欣慰。难道还不应该重视我们的名牌战略吗?

  中国市场,从计划经济的空白年代到如今的丰富多采,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或者曾经有靠广告制造名声的“名”牌捞取了巨利,但这种投机行为在开放和发展中会越来越没意义,因为 “名”牌不一定是名牌,也因为名牌是一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