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大概就是“利益”二字了,多数矛盾也由利益引起。最近一友谈及此事而不得其解,其实,古人已经给出答案了。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著名的《国富论》里说过:“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社会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为什么要不辞辛苦地把亚当·斯密的原话摘录于此,主要是想让大家在回顾古人言语的同时,再深入思考一些相关问题。
第一,追求个人利益不是自私。通常,一些经济学家把“理性人假设”和“自私”画上等号。我个人认为,由于“自私”的特定含义,把上述两个概念画上等号容易误导大家。任何人都是理性的,这毫无疑问,因为,为自己考虑是为别人考虑的基础。自己都食不果腹,何谈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当然,这些目标也含有封建遗毒)?
第二,作为精神倡导的“不要自私”和现实生活中的“为自己考量”根本就不是一个范畴和一个层面的事情。倡导“不要自私”是社会教化,“为自己考量”更多是出于本能。例如,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社会教化还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受到约束特别是经济约束时让某人专门利人则太过苛刻,也不现实。我更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大学期间)喜欢参加辩论赛,现在则连一般的辩论都懒得介入。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大家由于成长背景、价值观念、专业知识、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在多数情况下彼此辩论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当然,必须承认,很多时候辩论的根源在于利益的纷争。
第三,解决利益纷争的路径只能是追求“共容利益”。自从马里兰大学的奥尔森教授提出encompassing interests的概念后,大家对于这个世界上太多利益纷争的解决之道看得更清楚了。Encompassing有无所不包、广泛之意,中国社科院的
不懂得共容利益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不懂得共容利益的下属不是好下属,不懂得共容利益的政府不是懂得公共管理的专业化政府(奥尔森是马里兰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前几日东南大学MBA校友徐天舒在博客里给我留言说:感觉到于己于人都有好处的事情就好做一点,其实是对“共容利益”的一个朴素感想。
怎样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构造自己的思想(思考)体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到硕士以上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因而丧失了自己大发展的机会,而复归“小知即安”的层面,实在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