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演化
-----均衡与演化方法上的比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04博,广东 广州;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Lingnan college zhongshan University,
摘要:以经济研究方法的演化为主线,本文在分析古典经济学、非合作博弈理论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均衡方法中理性假定的提出及其缺陷,进一步探讨了有限理性提出的现实性及进化博弈理论演化方法的基本内容,最后给出了进化博弈理论演化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优越性。
关键词:均衡方法;演化方法;理性;有限理性
On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 research approach
Abstract: With economic research approach as the main toll route, and the analysis of classical Economics,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research approach as the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ces and defects of rational hypothesis in equilibrium approaches.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ality in advancing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the matter related to evolution approaches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Finally it doe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Keywords: equilibrium approach; evolution approach; rationality; bounded rationality
引言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900)[1]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到经济学研究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来源于牛顿经典力学的均衡方法与来源于生态学的演化方法。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这两类方法一直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有时均衡方法占主导地位,有时演化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但自从《经济学原理》一书问世后,均衡方法一直居于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地位。但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实验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均衡方法所固有的缺陷越来越多地被经济学家们所认识到,特别是进化博弈理论进入主流经济学之后,许多经济学家纷纷运用演化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化方法开始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慢慢进入到了经济学家的工具箱。本文在系统分析均衡思想与演化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演化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现实性。
物理学中均衡方法的赖以成立的关键在于其所考察的变量在时间上具有可逆性,即其他条件相同,不管任何时间都有相同结果。为了借助于均衡思想来研究参与人的经济行为及资源配置时,经济学家们首先对参与人进行了类似于时间可逆性的理性假定。
1.1 均衡方法中理性假定的由来
经济学自从古希腊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是在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2]之后。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资源的稀缺程度如何能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减少,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及国别差异的原因。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逐渐转向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是需要人的参与,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演变为关于经济中参与人如何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地方去的问题,强调个体行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济中参与人的决策行为是通过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作出的,为了更好地从微观个体行为来解释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借用了哲学中“理性”概念对复杂的人类行为过程进行了抽象的假定。然而,理性一词用于经济学时却对其含义的理解与哲学中对其含义的理解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哲学中的理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以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认知能力,当代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理性批判》[3]一书中指出,人类理性即认知能力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经济学中的理性则是指一种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即是经济中参与人对其所处世界的各种状态及不同状态对自己支付的意义都具有完全信息,并且在既定的条件下每个参与人都具有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利润的能力。
经济学家认为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凭借理性就可以完全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经济学中对理性的含义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就使得经济学能够充分运用数学理论发展的成果来进行分析。为了应用数学工具并更好地处理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从偏好、信念及理性三个方面来界定经济主体的特征,其中信念就是个体认为不同结果将会出现的基于个体所获信息之上的条件概率;偏好则是基于不同结果的信念之上的序;理性是根据上述偏好及信念,个体获得最优决策的程度以及个体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来修正其信念的能力。这三个特征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由现实人转向了理想化的对象,经济学越来越偏离了现实。
1.2 均衡方法中理性假定的缺陷
由理性概念而引致的缺陷首先表现在理性人具有无限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的均衡观,认为经济系统常常处于均衡状态,非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受到外在因素扰动而使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系统会以线性的方式回归均衡,这种机械式线性反应的均衡观来源于牛顿力学,由此而得出的比较静态分析法完全忽视了系统受到非线性扰动及连续因素的影响;其次表现在由全知全能的理性人而引致的均衡跳跃观,认为经济系统达到均衡或者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是不需要时间的,时间是可逆的,即经济变量与物理学的变量一样,只要条件相同系统的均衡也就相同,市场和经济对于过去的记忆是短暂的或者是没有的。这种应用经典牛顿力学分析方法来分析高度复杂的参与人经济行为使得其预测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表现在其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上,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法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假定经济系统只受到外界一个个相互独立、互不重叠的冲击的影响,或者当一个因素的影响消除之后,下一因素才开始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各种因素之间不可能相互独立,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动,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各因素对最终目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较静态法却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企图通过比较不同均衡来找出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因此得不出符合现实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均衡方法建立于偏离现实的假定之上,尽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但由此所得的结论与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情况下难以合理地预测参与人的行为,显示出其固有的缺。
2.1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法的缺陷
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于完全理性及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进而把其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最优化计算。认为现实中参与人不仅是孤立的而且影响参与人决策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独立的,在此前提下把资源配置问题演变为最优化计算问题,而把影响因素与均衡结果看作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就一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种处理均衡的分析方法把高度复杂的参与人行为完全等同于简单的机械式的人而完全忽视参与人的实际决策过程,没有考虑到各种影响决策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也没有考虑到参与人学习、模仿及试验等复杂的决策过程,更没有把均衡过程与均衡结果联系起来。
均衡分析法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往往忽视均衡过程与均衡结果之间的联系而仅仅重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
传统理论尽管经过了许多天才式人物的努力,但对诸如参与人是否总是理性的、参与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性的、当面临多重均衡时,参与人如何作出选择等问题无法给出合意的回答。现实中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不仅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在多数情况下,系统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现象,要更准确地考察参与人的行为就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行为互动性、因素互动性及时间因素纳入到其模型之中。
2.2 非合作博弈理论的策略互动均衡分析法及其缺陷
考虑到新古典经济学没有把参与人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纳入到其模型之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则在理性人假定的基础上把参与人行为的互动关系纳入到其模型之中进一步考察了参与人的决策问题。在我国,对人类互动行为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田赛马的故事,但作为一种正式理论提出来,一般认为是始于冯·诺意曼和摩根斯藤(Von Neumann and O. Morgenstern, 1944)[4]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直到纳什(Nash 1951)[5]在研究非合作博弈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纳什均衡概念才使得博弈论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在1994年,三位杰出的博弈论大师:纳什(John F. Nash)、泽尔藤(Rechard Selten)和海萨尼(John C. Harsanyi)获得了经济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球经济学界再次掀起了对博弈论的研究热潮;2005年诺贝尔经济奖再次落到研究博弈理论的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两位经济学家,这充分说明非合作博弈理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法来处理各种冲突与合作问题。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其应用相当广泛,在信息经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1996年诺奖得主Mirrlees等、2001年诺奖得主Akerlof等都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充分说明了博弈论在经济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核心概念----纳什均衡就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纳什在研究非合作博弈时提出来的。纳什均衡即是指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单独偏离均衡都不会变得比不偏离好,显然纳什均衡是一个静态均衡概念,在数学上表现为“不动点”。非合作博弈理论尽管把参与人的互动行为引入到其模型之中,并认为现实中参与人不是孤立地作出自己的决策,每一个参与人的决策不仅依赖于其自身所面临的条件及其所拥有的信息,而且也依赖于其他参与人的决策选择。但该理论却面临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首先,博弈论中的互动是一种“沉默互动[2]”,这种互动不允许参与人之间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即假定参与人都是一个个只会理性计算的孤立经济人而非社会人,一旦引入社会互动,许多博弈都无法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非合作博弈理论中的互动并不“社会互动”而是孤立的“沉默互动”。其次,博弈论的基本均衡概念纳什均衡要求博弈各方都是理性的,并且理性是共同知识,博弈时如果某一方选择了非理性行为,那么博弈就无法进行下去。特别地该理论在利用后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对纳什均衡进行精练时,不但要求参与人完全理性,而且还要求参与人的行为满足序贯理性(Sequential Rationality)要求。这一比理性更强的要求使得博弈论更加远离现实。再次,在处理参与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时,不仅要求各参与人知道世界的各种状态,而且要求参与人知道每一种状态所出现的概率,并且给定一个先念信念,当出现任何新信息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够应用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先念信念,也就是说参与人不但具有很强的计算、推理能力,而且能够在一个大的状态空间上应用贝叶斯法则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现实中多数情况下,参与人并不都具有这种计算、推理能力。最后,博弈论碰到了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多重均衡的处理,当博弈出现多重均衡特别是多重严格纳什均衡时,尽管许多理论家提出了一些方法(Selten(1965)[6]提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概念,Selten(1975)[7]提出的颤抖手精练纳什均衡,Kerps—wilson(1982)[8]提出的序贯均衡,Schelling(1960)[9]提出的聚点均衡等来处理多重均衡问题,但始终没能获得一致认可的结论,最终正如Ken Binmore(1995)在给Weibull[10]的“evolutionary game theory”一书作的序言中指出:“However different game theorists proposed so many different rationality definitions the available set of refinements of Nash equilibrium became embarrassingly large, Eventually almost any Nash equilibrium could be justified in terms of someone or other’s refinement”;也如博弈论理论家Larry Samuelson(1993)[11]所说的“Different refinements yield different predictions, transforming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equilibrium into a problem of multiple refinements”。
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非合作博弈理论虽然在其模型中纳入了行为的“沉默互动”关系,但该理论给出的研究方法仍然没能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框架,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达到结果的过程的分析方法依然把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因素都看作为一个个孤立因素,依然认为影响因素与决策结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没能把参与人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纳入到其模型之中,因而不能现实地描述参与人的决策行为。
3.1 心理研究方法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学家对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近来实验经济学的迅速发展,主流经济学赖以成立的基础“理性人”假定及其基本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相继出现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法,其中在经济学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分析有着非常曲折的历史。事实上,斯密、马歇尔、庇古、费雪尔和凯恩斯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都仔细地分析了偏好和信念的心理学基础。但从
进入
3.2 基于有限理性的进化博弈理论演化方法的产生
进化博弈理论源于对生态现象的解释,
进化博弈理论应用于研究经济学问题在学术界曾经引起极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理性假定。当时由于理性概念在经济学界已经根深蒂固。多数人认为利用研究生态演化的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参与人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动植物行为是完全由其基因所决定的,而经济问题则涉及到具有逻辑思维及学习、模仿能力的理性参与人的行为,因此,借助于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远比动植物复杂的人类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并解释经济现象的文献大量出现于各种经济学期刊了。尽管如此,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还是需要对该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去掉参与人偏好、信念及理性假定等条件,那么参与人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呢?进化博弈理论在处理有限理性参与人决策问题时,常常假定参与人遵循某种比贝叶斯法则更简单的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应该告诉如何采取行动及如何根据经验来改变行为选择,这样参与人只要知道什么会发生,而不必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进化博弈理论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非合作博弈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参与人群体出发,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得出参与人个体的行为。进化博弈理论跨越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的鸿沟,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革命性的突破。与传统均衡分析法相比,进化博弈理论演化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
4.1 均衡观的差异
传统的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完全理性参与人能够对环境的任何变化作出迅速的最优反应,因而,经济系统是常常处于均衡状态的,分析参与人的行为只需要研究均衡结果,并以此来预测经济人的行为,通过比较不同均衡结果来寻找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这种处理方法为了数学上处理的方便而撇开现实中“因素互动”而分别考察单个因素对均衡的影响,使得理论更加缺乏现实基础。进化博弈理论则完全摒弃传统理论中非现实的“理性人”假定,直接从有限理性参与人群体出发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演化方法。演化方法把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结果的过程纳入到其模型之中,认为经济系统达到均衡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均衡结果依赖于达到均衡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结果都是路径依赖的,它与混沌经济学完全动态的研究方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4.2 时间观的差异
传统的均衡分析法并没有纳入因素互动关系并且理性计算是不需要时间的,所以得出经济系统常常是均衡的结论。演化方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参与人的决策过程时间及因素互动的时间纳入到其基本模型之中,强调系统达到均衡的过程,并认为经济系统由于受到各种互动行为及互动因素的影响,有些系统达到均衡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有些系统达到均衡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系统可能无法达到均衡。时间因素对经济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均衡分析法无法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中“时滞”使得许多实施时有效的政策在发生作用时却出现了与原意相反的结果。时间是度量政策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有些政策可能很有效率,但纳入时间因素,一些需要太长时间才能使系统达到意愿均衡的政策可能根本就没有效率。演化方法则把时间纳入到模型分析中并充分应用数学中的相图来描述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决策者控制经济系统使之朝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也有利于决策者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系统向意愿均衡转化的因素,使系统尽快达到有效率的均衡。
4.3 均衡选择观的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是有理性就有均衡,然后在既定均衡下通过对不同均衡的比较来寻找系统达到不同均衡的条件,即比较静态法,最后结合条件找出希望达到的均衡,因此,该理论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均衡选择问题。非合作博弈理论提供的分析方法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其自身所无法处理如老鹰与鸽子博弈及系统选择博弈中多重均衡问题。演化方法引入突变因素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了多重均衡的选择问题,在鹰鸽博弈中,尽管全是老鹰(全是鸽子)都是均衡的,但这两个均衡都极不稳定即都不是进化稳定均衡,一旦有鸽子(老鹰)突变者进入该系统就会使系统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得系统趋向于混合策略进化稳定均衡即鸽子与老鹰混合的均衡(该均衡是一个全局吸引子);在系统选择博弈中非合作博弈理论无法解释系统最终会趋于哪一个均衡,演化方法引入了突变因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了均衡选择问题,即系统最终会趋于哪一个均衡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即路径依赖。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均衡描述的是当经济系统一旦进入到某一均衡的吸引域内时,系统就会对其他的突变策略具有一定程度(即在突变边界内)的抵抗力。
4.4 系统观的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与非合作博弈理论均衡分析法都是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参与人的最优决策行为,并由此研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然而它们却碰到了如何由个体行为转化到群体行为的困难,因为这种转化过程涉及到各种互动因素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囚徒困境博弈,在该博弈中两个囚徒都从个体理性出发,但得到了集体非理性均衡的结论。也就是说,均衡分析法根本无法实现从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的过渡,在此框架内寻找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演化方法则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利用系统论的处理方法来看待参与人的决策行为。该理论直接以参与人的群体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在考虑到影响参与人行为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民族习俗及个体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群体中有限理性个体的行为互动关系,很巧妙地避开由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转化问题,因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应现实人的决策过程及其决策结果。
结束语
新古典经济学自从马歇尔以来就把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在理性人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即均衡分析法。博弈理论则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参与人的互动行为,使之与现实更接近,但该理论的策略互动方法并没有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方法之框架。进化博弈理论则从参与人群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从群体到个体的进化博弈理论演化方法来分析参与人的决策行为,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现实人的行为。
[1] 阿弗里德·马歇尔, 朱志泰译(2005): 《经济学原理》[M],第八版, 华夏出版社.
[2] 亚当斯密, 联系唐日松译(2005):《国富论》[M], 华夏出版社.
[3] 黑格尔, 蓝公武译(1960):《纯理性批判》[M], 商务印书馆, 第一版.
[4] John von Neumann and Oskar Morgenstern(1944): Game and economic behavior[M],
[5] Nash, J. (1951): Noncooperative game, Annals of mathematics[J], 54.
[6] Selten, R., (1965): Spieltheoretische Behandlung eines Oligopolmodells mit Nashfagetragheit[J], Zeitschrft fue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12, 301-324.
[7] Selten, R., (1975): Re-examination of the perfect ness concept for equilibrium points in extensive ga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4,25-55.
[8] Krpes, D., and R. Wilson(1982): Sequential equilibrium[J], Econometrica, 50, 863-894.
[9] Schelling, Thomas(1960), Strategy of Conflict[M],
[10] Jörgen W. Weibull(1995):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 The MIT Press.
[11] Samuelson, L. (1993): Recent advance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J]: comments, Economics Letter. 42, 313-319.
[12] Allais M.(1953): Le comportement de 1 homme mtionnel devant le risque:Critique des postulats et axiomes de lecole Americaine[J],Econometrica, 21,503-546.
[13] Simon, H. A. (1957): Theories of decision-making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 253-283.
[14] Tversky A, Kahneman D(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 Science, 211,453-458.
[15]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47: 263-291.
[16] Lewontin, R. C. (1960):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 382-403.
[17] Maynard Smith, J. and G. R. Price.(1973):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s” [J], Nature, (246): 15-18.
[18] Taylor, P. D. and L. B. Jonker.(1978):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and Game Dynamics[J],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 (40): 1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