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博客”前瞻


  中国全民博客浪潮方兴未艾,今年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卷起波澜。新闻媒体首当其冲,记者、主持人纷纷开设两会博客。光是央视,就有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伟鸿看两会、马斌读两会、小崔会客,等等。与此同时,“浙江在线”网站继2005年开通“两会博客”之后,再次在该网站所属的“浙江博客网”为正在举行的“两会”开设了专题博客。随后,“人民网”的“强国博客”则于3月1日开通了两会博客应用服务,率先以代表委员博客、两会记者博客和博友博客形式,推动与会者与网民互动。报名参加的中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将在两会期间以实名制,至少在其博客上发表四篇与两会有关的文章,畅谈其在会议期间的见闻感想、提案议案或履职情况。于是乎,这场互联网上的“草根革命”、“精英革命”、“名人效应”大有演变成参政议政、网罗民意、畅达民声新管道的趋势。

  事实上,这场代表委员博客潮的发端已经是较早以前的事了。在浙江省“两会”开幕前夕的2005年1月13日,浙江省九届政协委员肖锋(工作职务为杭州师范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首尝“螃蟹”,在浙江在线博客网开通了第一个浙江省“两会博客”。浙江省“两会”期间,张群英、郑雪君和章凤仙这三位省人大代表也先后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在网友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近十万网民点击浏览了代表委员们的“两会”博客,并留下了上千条的评论。1月15日,浙江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午开幕,肖锋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写的《我看到的政协开幕式盛况》,13点32分便发到了自己的博客页面上。肖锋认为:“媒体在往日的两会报道中采用的是宏大叙事的方法,而我写博客,可以从个人的角度看两会,以个人叙事的方式把信息传达给百姓,百姓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就社会民生问题的看法进行反馈。”肖锋还打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网民介绍政协人大日常是如何运作的,委员和代表是如何参政议政的,让自己的博客成为向公众普及政治民主知识、了解两会新闻的窗口。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传媒的关注,但因当时“博客”的概念还不象现在这样火热,所以在全国还没有形成气候和规模。

  据笔者观察,截止2006年3月4日下午5点,“浙江博客网”已为该省参加全国“两会”的两位代表开设了专题博客,一位是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正厅级)、博士生导师沈莲青教授,一位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旭烽。“搜狐博客”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重庆市委主委、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贻举开通了个人博客。相比之下,“人民网”的“强国博客”由于制作更加投入和认真,聚集的人气也更旺,分别为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武汉市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叶青(武汉市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张抗抗(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张虎生(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张晓梅(《中国美容时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协会副理事长)、蔡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开通了个人博客。

  在这些拥有个人“两会”博客的代表和委员中,重庆的程贻举同志最引人瞩目。他既是人大代表,也是位省部级干部。这么高级别的干部,在这么重要的会议期间,能够开通自己的博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博客的日渐普及,反映出博客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不断提升的作用。按照程贻举同志自己的话说,“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我的所思、所言,都将通过这个博客,告诉大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这个博客,告诉我。现在的博客只有我这一段话,显得干巴巴,欢迎大家多来灌水,让这个博客越来越滋润。”尽管我们对他能否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自己的真话尚存怀疑,对网友反映实情的帖子是否会被删除有些担心,但这个博客的出现,至少使代表、委员与普通老百姓有了对话的新渠道。

  代表委员开设“两会博客”,应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有专家认为,代表委员开设两会博客,从有利的方面来看:

  首先有利于提高议案提案质量。所谓“代表”,参加两会自然不仅仅是要代表本人利益和观点,而应该是代表派遣其参加两会的“主人”意志。可是这两年,部分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一经媒体报道,随即便能引来如潮骂声,不仅没有体现民意,反而正好违背民意而行,明显是粗制滥造的产物。两会要开好,关键在于议案提案的高质量;而议案提案的高质量,必然来自于对民意的广泛而准确的反映和代表。代表委员开设两会博客,可以更好地发现民众的需求,了解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倾听民众的愿望和心声,把议案提案修改好。

  其次有利于议案提案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代表委员在向大会提交议案提案之前或者之后,如果把议案提案在博客上向公众发布,审议的范围就会从代表委员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普通大众,就会改变往日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只能借助新闻媒体产生影响的狭窄通道。对代表委员来说,这是对成果的尊重和对工作的促进;而对社会公众而言,则增添了不是代表的代表、不是委员的委员的感觉。

  再次是为社会公众关注国事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如果说两会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庄严舞台,那么两会博客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茶楼酒肆”,他们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表在代表和委员的博客上,并通过博客与代表、委员进行网上对话与思想交流。这是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会议”,而且是零开支的最为经济节约的“会议”。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两会博客也有其令人忧虑的一面。主要有:

  一是实名制使得代表、委员不得不出言谨慎。既然是两会博客,那么所有的博客自然都是用实名注册并开通的。博客拥有者的姓名、身份都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的,也正因此,他们在发表文章、阐述观点时就不能不有所顾忌。

  二是代表委员写博客、看博客的时间无法保证。写博客、看博客无疑是需要时间的。对代表委员而言,他们每天的会议日程必定是很满的,不可能有休息日,不可能不参加大会和分组讨论而去做其他的事情,不可能为了写博客、看博客而请假。何况,大小会议结束之后,他们还要腾出时间与其他代表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沟通思想、增进友谊。这样一来,留给他们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微乎其微了。写博客、看博客只能占用他们宝贵的休息时间。这一点在朱永新同志的博客上就有反映,他在文章中称,晚上“10:45分,所有的客人离去,我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写下今天的这篇日记。” 试想一下,无论写作速度有多快,打字速度有多快,写完一篇千字博客文章,大体也需要一个小时。而这种情况如果在整个会议期间每天都要持续的话,这对拥有博客的代表委员来说,将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

  三是两会博客能否持续下去?按照一般的理解,两会博客只是适用于两会期间的博客。一旦两会结束,则专栏很快会取消,博客也将无人打理,无人问津。这无形中就使得两会博客变成了昙花一现。

  四是两会博客能否形成集群化?每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都会有几千人。然而到目前为止,开通博客的廖若晨星。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或许有的是因为还不懂计算机,不懂上网,不具备维护博客的基本条件;或许有的是还不会打字,或打字速度很慢,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维护好博客;从客观上讲,或许有的没有笔记本电脑,有的房间里没有网络接口,有的商务中心可上网电脑有限,诸如此类,也使上网维护博客遭遇重重困难。因此,两会博客难以形成集群化也在情理之中。

  五是民间沟通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对两会博客的参与,通常会一吐为快、欲罢不能,而决不会象代表委员那样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就给两会博客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允许匿名发言,就得承受各种可能出现的让代表、委员甚至执政者难堪的情况,同时也必须对每一条意见与建议予以重视,认真研究答复,否则就会背上“无视群众”的骂名;而限制匿名发言或者删除网友的跟帖,则会被网友斥责为“害怕群众”。这种两难的状况,破解的难度也很大,是对政治智慧的一种考验。事实上,在以上提到的三种两会博客服务群中,“人民网”是比较宽松的,允许匿名发言;而在“浙江博客网”发言却必须注册。

  喜也好,忧也罢,两会博客的有规模出现,毕竟为今年的两会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人们对代表委员的整体素质刮目相看。而更为关键的是,它借助现代网络科技,使两会有望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都可以参与的会议,使两会能够倾听到来自更广范围内的民众的声音,从而为完善宏观决策提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正如一位记者在他的评述中所写的那样:这么大一个国家,开这么庄严的会议,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太可怕了。我们希望有不同的声音,但不是不协调的声音,是“和而不同”的声音,哪怕是一点点,也会给我们的政治生活带来生气。我们翘首期盼,老百姓能看到的除了全国人大代表“两会博客”之外,“市长博客”、“省长博客”、“部长博客”也早日走进百姓心中。

  两会博客,请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