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历倒查三代之叹 | |
| |
水米田 发布时间: 2006-03-25 06:00 来源:光明网 | |
某名牌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日前到吉林省一高校求职,该校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学历还要查“三代”,气得这位博士毕业生连称“荒唐”。(《北京青年报》3月16日报道) 如果把这位博士的遭遇当作个案,我不能说什么。如果此举措成为许多学校的普遍做法,就有点 一些学校采取这种措施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科出自名校“根红苗正”,经过高考的筛选和早期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国外高校在说及校友时,也往往指的是本科毕业于该校的学生。面对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人喊出“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也不能说没有反映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但任何事情都不应绝对化,把出自某些现象引发的担忧延伸为普遍现象,进而上纲上线成为过滤掉一类人员的措施,实际上是人事工作者思维惰性、工作惰性的表现。这种绝对化措施虽然省时省力,却违背了高等教育选拔、培育人才的多样性的要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早年的呼声我们可能淡忘了。人性各有不同,人的生活背景、经历各有不同,高校的类型、高等教育的形式也在日益多样化。如果有必要,各种教育形式之间可以沟通,建立人才立交桥,接受过职业技术类的教育的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的人员也可以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 早年在非正规教育体系之外跌爬滚打的人,你能说他没有做学问的天赋?他积累的人生经验就无益于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高中毕业后立即考上名牌大学者,尤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进入名校的学生,你能保证能力素质就高于名校落榜者?当然,进入名校就能接受名校的本科教育,这是这部分学生的优势,但名校的本科教育就一定所有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吗?虽然有名校的文化熏陶,这些学子能往来于将来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校友之间,但别忘了,人的发展主要还取决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大学本身而言,大学越老越出名,大学越老越值钱,但名校除了在人文积累方面仰赖于它悠久的历史以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可能落后于社会现实的需求。英国的伦敦大学等新式大学的出现,就是牛津等老牌大学不能对社会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情况下产生的,你能简单地说当时伦敦大学的毕业生不比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吗?这种简单的类比就像对高等教育一无所知的高中生问:深圳大学好还是广东外国语大学好?我不能作答。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专业需求。 同样,吉林这所高校要不要本科出自名校或出自正规本科教育的博士,也要看它需要怎样的人才,是需要三代正宗的名呢,还是需要爱好学问、不断追求学问的学者;是需要自本科以来就在书本间周旋者,还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人员;需要的是潜心于学问而表面木讷者,还是能文能武的“双肩挑”人士? 各国的情况也不一样。要问大学“出身”问题,也应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同西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又经过文革这一非凡的时期。1970年代末高考刚刚恢复,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层次。198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初中生以能考上中专、中师为荣,且考上中专的都是某乡办初中的有数的几个名列前茅的学生,如果他们上高中,考上正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当然这是单从天赋来说),这些人许多毕业后先到一线工作,肩挑重担,为单位所重用,后来随着单位用人的高学历化,其中的一些人又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可惜他们接受的本科大多不是出自名校,甚至许多还是自学考试出身。就当时中等教育背景而言,我觉得这些中师生所接受的教育避免了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可以说是相对全面地发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要),据我所知,当年从中师推荐到大学的学生无论在组织、表达、团体活动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素质;能从中师奋斗到硕士、博士,也体现了这些人的坚强的毅力。毛泽东就是中师毕业(也许正是他特殊的自学经历和别人当年看不起他的非科班出身,使得他老人家对中国大学进行独特的延安式的改革)。浙大院士郑树森正是当年不服气别人看不起他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奋斗成院士的。 人才选拔中各高校在各时段也有不同的考虑。一些高校在招收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时,就倾向于来自中小学或高校有一定实践经验者,这些人除了他们有引以为自豪的教育实践外,重要的是对教育本身的感情、感悟和自身随带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对教育本身不大感兴趣,只想拿学位捞取功名者,很难有真实的思考和行动。当然,不可否认,来自一线的人士也有许多是追求高学位的形势所逼,出于无奈而去搏取学名,实际事物的纠缠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在学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又有了新的措施,决定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以确保质量。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现实就这么复杂。 总之,人性多样、高等教育多样,选拔、培育、使用人才也是多样的。单凭出身就否认某类人才或取消某类教育形式,等于因噎废食,必然会伤及一部分人,也影响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性。对那位不能被录用的博士,我只能说,了解你的长处所在,去那些需要你、看重你的单位。天生我材必有用! |
对学历倒查三代之叹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