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需求是决定一切行为的根本


  消费就是需求的表现。消费是实现需求的行为,需求基于欲望,而消费是解欲的手段,消费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满足需求的解欲目的。当消费行为以交换形式表现的时候,需求就成为一切经济行为的动因。
  生产、投资的依据唯一地是需求。可行性论证依据的原理就是需求决定论。而且是未来需求决定当前投资的观点。但是,《终结》指出,需求量是有限的,即市场容量是一定的,因此,投资的总量是一定的。
  我们可以看一看投资者决定投资的思路,这是做市场分析和可行性报告者惯常的思路。首先,对未来的需求做一个合理的估计,得到一个需求速度的判断,比如每年的市场总需求量和自己的预期市场份额以及累积的需求量(即产品生命周期(可以使用多久)和产品被接受的周期(多久之后会被淘汰)),前者决定了生产能力(每年的生产量)而后者决定了投资的最长回收期(这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分摊方式和速度)。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市场分析,任何一个投资人将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投资人的行为方式就最好地说明了消费决定投资的逻辑关系。如果有经济学人对此仍然想不明白,做一次投资者或者模拟一次投资决策过程就清楚了。
  理性人概念决定了经济行为一定是以需求为动因的。基于需求的消费是一种操作行为,即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是不可成立的,它违背了理性人的前提。但是,需求决定一切的逻辑并不能导出刺激需求的政策。需求是动因,具有主动性自发性,无需刺激,刺激下才会产生的需求以及行为不符合理性人假定。消费的主动性反映的就是消费者的理想,而根据消费确定投资方案,又说明了交换的另一方——生产者的理性。
  虽则强调理性人投资必然依据消费,但是,这种理性行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刚性”,即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几乎是一个随时间而单调递增的函数,亦即一旦投入,追加容易,撤出很难,但是,需求不是单调递增的,可能和投资人的预期背道而驰地萎缩下去,结果就是所谓的投资失误。因此,理想是预期的理想而不是现实的理想,现实具有一定的赌博性质或者文雅地说是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但是,投资风险的存在丝毫不能说明投资决策过程的理性和否定理性人概念。相反,投资人对于风险的判断和评估更好地说明了投资者的理性人特质。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消费和投资关系理论,其实根本源自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在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就没有搞清楚供求的逻辑关系,就已经完全违背了其自己提出的前提即“理性人”假定,无论是供给者还是需求者,都表现出以价格决定供求的弱智和愚蠢而非理性。
  在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不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市场价格,而是所谓的“价格水平”。但是,价格水平是一个及其模糊的概念,西方主流经济学只谈“一定时期内的价格水平”,而回避这个“价格水平”变量的流量存量性质。前面有帖指出,如果按照大家理解的“市场价格”概念,价格变量无疑是一个存量概念,压根不存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问题;如果“价格水平”变量不是存量的价格,而是对一定时段内的存量价格的一直统计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的得知,只有到了这个“一定时期”渡过之后才会得到,因此,它和要由它决定的一定时期内需求量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逻辑关系的,这就违背了“动因”一定在“行为”之前发生的因果逻辑。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始终坚持经济学对象的理性假定,把价格看作是交换的结果,而且是由交换双方的需求所决定的结果,而不是像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样将价格当作来历不明而且决定供求的自变量来研究。

  有人经常在因果逻辑上犯迷糊,认为存在“果在因之前”的事情,比如会认为,上面根据将来的需求决定当前的投资的例子,不久是因在后而果在前吗?这种认识是对行为逻辑混淆的结果。投资是行为,而它的动机是逐利的需求,只有逐利的需求确立才会有投资的行为。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决定的是需求动因而非投资(生产)的行为。类似的例子我们可用未雨绸缪的“雨伞的使用”来说明。如果我们预期天会下雨,我们就会带上雨具,这不是说未来的“下雨”决定了我们现在“带上雨具”的行为,而是带上雨具的行为起因于预防淋雨的动机,防雨的动机确立在前,才会有带上雨具的行为发生。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将“需求判断”本身看作是一种行为的话,未来的预期就构成了需求判断的原因?即因在后而果在前?不是。判断需要有判断的依据信息,供人作出判断的信息一定发生在判断之前而不可能发生在判断之后。仍以“预防淋雨”为例,预防淋雨这个需求是在有下雨征兆这个信息刺激下才会产生的,而不会没有任何下雨征兆就能让人做出预防的需求,进而作出“带上雨具”的行为。理性人就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的人,可以依据现有的信息推断未来发生的事情(当然,这种推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有根据现有信息推断未来的能力,并不意味着未来决定现在。比如,是“台风‘丽塔’现在的运行状态”这个信息之“因”导致美国政府做出“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抗击台风”的决定这个“果”,而不能说未来的灾害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决定(需求)。未来尚未发生,不可能作为因来看待。
  就经济现实而言,市场参与者经常性地对市场需求以及未来的价格走势和价值态势做出预测,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行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状态是现有运动的结果,现有事物状态信息是做出需求决定的原因,而需求是行为的动因。这里并没有倒因为果的行为发生。

  供给决定论的鼻祖萨依的观点现在还时常被某些人提到并称赞。但是,萨依的论调不过是说出了有效需求的序列而已(《西方经济学的终结》,P53~56)。按照萨依的意思,一个人会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供给能力来决定自己的需求,比如钱多了就会多消费,不就是钱的供给决定对商品的需求了吗?而事实上,这里已经忽略了交换的另一方的理性存在。而且,钱多,决定的仅仅是已有的潜在需求进入有效需求的序列之内而已。钱,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东风,而万事俱备的目的动因早已确立的即为何要俱备万事的目的是早已确立的。“备钱”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某种需求目的。而在萨依那里,供给能力的存在是具有天赋色彩的,而不是有目的的追求的结果,比如“钱多”的原因是不予讨论的。
  早在萨依之前,斯米已经认识到,经济当中只有需求而没有供给,“面包师之所以供给我们面包不是出于好心”。市场就是由两个具有各自需求的交换者构成的而非由两个供给者构成的。在货币拜物教社会里,消费者需要商人的商品而商人需要消费者手中的钱,就这么简单。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凯恩斯的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理论同样表现出荒谬的因果逻辑混乱,忽而收入决定消费,忽而消费决定收入,完全忘却了在同一个时间进程中,因果关系是不可倒置的,被后人批判为“循环决定论”。后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用时序变量替代了凯恩斯的模糊变量,但是由于凯恩斯的理论具有更基本的错误(比如收入、消费、投资、储蓄等等概念的错误)根源(参考阅读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006 “Fluid theory and Macroeconomics”;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657“对IS-LM模型的纯数学修正”),这种修补都是表面的,是无济于事的。

  对任何生物而言,没有需求就没有一切。而对正常的人来说,其正常性或者说是理性就表现在其行为一定是有动因的,即表现为主动的“操作行为”而非被动的“反应行为”,这个动因经济学上就叫做需要。这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给出的结论。行为必有动机的原理是行为科学的一条重要原理,至今依然广泛应用在心理分析、案件侦破等工作中,只有对精神病患者才不考虑这条原理的适用性,经济学家不要无视其它领域学科的成就而自立一套心理学逻辑,并以此反科学的逻辑来质疑“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等等的因果逻辑关系。
  生产、投资、消费等等,都是经济参与者的操作行为,而经济参与者被认为是行为正常的理性人,故其行为必有动机,而需求就是经济人行为的动机。任何行为必然在动机形成之后展开,这就是理性人的行为方式。需求(消费)决定一切,这没有任何好质疑的。经济学人不应该继续深陷在对生产、投资、收入、消费等等究竟谁决定谁的纠缠之中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经济学“名言”:会说供给和需求的鹦鹉都是经济学家。这是讽刺那些供给需求挂在嘴边,言必“需求”和“供给”但是对其含义并不理解的书生经济学人的。而基于以上所述的理由,《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说:“本世纪的经济学鹦鹉只需要掌握一个词:需求”(《终结》,P351)。而全部的2+2经济学理论也是围绕着需求这个中心展开的(参阅《西方经济学的终结》,P19,第一章第四节“需求是一切的中心”,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