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程度低导致高票价
我国电影处在一个转型期,产业化的观念刚刚在电影行业内播下种子,长期停滞不前的市场处于严重的资源短缺阶段。就像10多年前,电信、电子等行业处在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的竞争时一样,一个家庭要安装一部电话、或者购买一台彩电、冰箱几乎要花掉数年积蓄。电影今天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没有足够多的电影院和足够多的能够吸引观众的影片。截至2005年底,全国能够正常经营的影院只有1243家,银幕总数只有2668块。在这1243家影院中,排名前100位的影院几乎都是近几年新修或改建的,他们的票房2005年却达到了9.5亿元,几乎占到全国票房一半。而排名前300家的影院几乎占到全国票房的80%以上,偌大的一个被称为钻石矿的中国电影市场,能够产生票房的电影院只有300家左右。物以稀为贵,电影票价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北京的华星国际影城,每当一部有影响的电影放映的时候,其票价尽管定在70元甚至更高,也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深圳新南国影城,是一家新建的只有4个厅/584个座位的影院,影院开业时,票价定位40―50元范围,经常爆满、买不到票;后来走高票价路线,将票价提高到60―80元,上座率平均达到32%(白天和晚上上座率的平均值),年票房2298万元,单座产值创下了最高纪录:3.93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这家电影院来说,是令人骄傲的。但要是从电影产业的全局来说,靠少数观众来聚集票房却是十分悲哀的。
高票价表明电影数量不足
每年20部进口分账影片由于引进的速度跟不上盗版的速度,而价格又数倍于盗版碟的价格,因此,其票房号召力已经远不如前些年那么强大;国产片这几年尽管市场份额超过了进口影片,但票房集中于几部影片的现象还没有有效改善。由于没有更多占领市场的节目,电影院经营者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心态,使其没有信心将电影票价往下调。如此,电影市场呈现出有好片就热几天,没好片就惨淡经营的局面。时冷时热对市场构成的最大伤害是:当市场上有一部好影片的时候,片方、院线和影院都抓住机会,当然也不放弃提升票价;观众平时不看电影,有了一部非进电影院去看的好片子的时候,挨一次宰也认了。市场上各方都怀着同样的侥幸心态,如此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观众流失。而在观众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各影院又不断用较低的价钱和回扣去拉团体票,结果造成不看电影的人可以获得不要钱的票,喜欢看电影的影迷却要付出比团体票高得多的成本去买票,大量的团体票的存在,进一步地破坏了电影市场的票价体系。
面对市场资源短缺的现状,广电总局近几年来,陆续出台了旨在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其中包括允许更多的国有、民营企业和境外资金进入电影放映业,修建更多的电影院,构筑电影产业的基础。影院多了,通过市场竞争、调节,票价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多厅影院的增加,对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厅不是按时间来排片,而是在同一时间下靠空间来支持更多的影片,从而给不同观众提供充分的选择。多厅影院需要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影片作保证,这就需要我们的创作者,进一步增强观众意识,真正站在市场的角度,拍出为观众喜爱的影片。只有电影市场上节目丰富了,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电影市场才能红火起来,影院的票房才能在稳定中不断提高,这也是票价走向合理的重要因素。
观众对电影的喜好是始终存在的。事实证明,票价的降低,是吸引他们重新走进电影院感受现代电影魅力的重要因素。2005年,在电影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团体,在全国倡议实施了“周二电影半价日”活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统计数据显示,所有参加活动的影院,周二的观影人次是平日的3―4倍,而票房则是2倍,有的甚至超过了周末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周二观影人群。有理由相信,随着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随着多主体不断进入电影业,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形成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有了竞争,就会有良好的服务,就会给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电影产品,就会逐渐形成与观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票价体系,也就一定会把更多的观众重新请回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