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伊始,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经济普查数字公报的问世,中国建筑业第一高地的归属终于浮出水面。
这是继2005年末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之后,对中国建筑业一次更细致的数字阐释。地方经济普查纷纭差异的数据背后,是各地建筑业实力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呈现,对这些数字进行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导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结构、总量差异的四大内因。
城镇化进程数字差异的根本
在"十五"期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建筑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产业能级相差非常大。从经济普查的建筑业总产值看,超过两千亿元有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超过一千亿元有北京、上海、辽宁、四川、湖北、湖南,不超过一百亿元有青海、西藏等。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19736.0亿元,占63.7%;中部地区6281.7亿元,占20.3%;西部地区4980.7亿元,占16.1%。整体上,建筑业的分布特点,与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基本保持一致。
城镇化对于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可以从建筑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说明。从全国来看,2003年建筑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通过计算区域建筑业总产值与区域GDP的比重,可以发现,除了浙江和江苏外,直辖市的比重明显高于其它省和自治区,尤其是北京比重高达41%。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城镇化衍生的巨大需求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源。建筑业产值能级差异与城镇化程度紧密相连,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建筑业产业链很长,带动效应明显,往往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镇化将会带来农村地区建筑业的高速增长期。
所有制结构私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0.95万个,占7.4%;集体企业1.49万个,占11.6%;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余类型企业总计占28.8%;私营企业6.69万个,占52.2%,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有上海、浙江、江苏、北京、海南和宁夏,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低于35%的省市、自治区主要有贵州、湖南、江西、辽宁等。比较下来,整体上呈现沿海省市比例明显高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这与沿海省市改革开放比较早,私营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相统一。
私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国家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各地区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建筑业改革发展,建筑业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可以预计,在"十一五"期间,行业内企业结构将明显调整,呈现蓬勃生命力的私人企业,数量将得到飞速上升,市场份额和地位会越来越高。
细部份额产业结构优化的风标
尽管建筑业整体上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从各省、市、自治区行业内部结构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这种比例失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从建筑业总产值的行业结构来看,全国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3.8%,建筑安装占9.8%,建筑装饰占4.2%。各地区比例差异很大,由于北京、上海、天津没有统计数据,建筑装饰业所占比重的前三名是海南、广东、辽宁,而内蒙、山西、陕西等地区房屋和土木建筑业所占比重超过90%。但是从建筑装饰业排行榜可以明显发现其特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远高于内地省份,直辖市比例要高于省、自治区。
从建筑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的结构来看,全国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29380.9亿元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3.1%,建筑安装占10.4%,建筑装饰占4.2%。各地区的情况看,上海在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两项比重遥遥领先其他省市、自治区,达到20%和10.7%,为全国比重的两倍。这个结构比重与建筑业总产值结构有相似的轨迹。因此,建筑行业内结构优化的趋势是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比重的"消",和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的"长"。
外资渗入全球化坐标中寻找突围
受WTO保护期的影响,经济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外资投资企业无论从主体数量还是占有市场份额来看都是比较薄弱的。目前全国共有建筑业法人企业单位12.8万个,其中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08万个,外商投资企业0.08万个,各自仅占总数量的0.6%。各省市、自治区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也很低,两者合计大部分都在1%以下,排在前四名的是天津、海南、广东和福建,达到2%以上。
今年是入世后过渡期结束的一年,中国政府已经履行了加入WTO对建筑业领域开放的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了264亿美元的建筑机会;中国在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的同时,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建筑市场……所有这一切让中国成为全球建筑业的焦点和热点,引起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窥觎。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的一个高潮。这一点,在2004年北京召开的全球建筑峰会已显端倪,ENR225强的领头羊---瑞典Skanska、Sasaki公司等知名建筑企业云集会场。
同时,中国建筑企业必须进一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舞台上同大型建筑集团公司全球对决。中国建筑市场主体之间将出现新一轮结构调整,建筑市场将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
这是继2005年末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之后,对中国建筑业一次更细致的数字阐释。地方经济普查纷纭差异的数据背后,是各地建筑业实力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呈现,对这些数字进行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导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结构、总量差异的四大内因。
城镇化进程数字差异的根本
在"十五"期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建筑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产业能级相差非常大。从经济普查的建筑业总产值看,超过两千亿元有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超过一千亿元有北京、上海、辽宁、四川、湖北、湖南,不超过一百亿元有青海、西藏等。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19736.0亿元,占63.7%;中部地区6281.7亿元,占20.3%;西部地区4980.7亿元,占16.1%。整体上,建筑业的分布特点,与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基本保持一致。
城镇化对于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可以从建筑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说明。从全国来看,2003年建筑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通过计算区域建筑业总产值与区域GDP的比重,可以发现,除了浙江和江苏外,直辖市的比重明显高于其它省和自治区,尤其是北京比重高达41%。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城镇化衍生的巨大需求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源。建筑业产值能级差异与城镇化程度紧密相连,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建筑业产业链很长,带动效应明显,往往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镇化将会带来农村地区建筑业的高速增长期。
所有制结构私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0.95万个,占7.4%;集体企业1.49万个,占11.6%;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余类型企业总计占28.8%;私营企业6.69万个,占52.2%,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有上海、浙江、江苏、北京、海南和宁夏,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低于35%的省市、自治区主要有贵州、湖南、江西、辽宁等。比较下来,整体上呈现沿海省市比例明显高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这与沿海省市改革开放比较早,私营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相统一。
私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国家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各地区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建筑业改革发展,建筑业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可以预计,在"十一五"期间,行业内企业结构将明显调整,呈现蓬勃生命力的私人企业,数量将得到飞速上升,市场份额和地位会越来越高。
细部份额产业结构优化的风标
尽管建筑业整体上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从各省、市、自治区行业内部结构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这种比例失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从建筑业总产值的行业结构来看,全国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3.8%,建筑安装占9.8%,建筑装饰占4.2%。各地区比例差异很大,由于北京、上海、天津没有统计数据,建筑装饰业所占比重的前三名是海南、广东、辽宁,而内蒙、山西、陕西等地区房屋和土木建筑业所占比重超过90%。但是从建筑装饰业排行榜可以明显发现其特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远高于内地省份,直辖市比例要高于省、自治区。
从建筑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的结构来看,全国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29380.9亿元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3.1%,建筑安装占10.4%,建筑装饰占4.2%。各地区的情况看,上海在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两项比重遥遥领先其他省市、自治区,达到20%和10.7%,为全国比重的两倍。这个结构比重与建筑业总产值结构有相似的轨迹。因此,建筑行业内结构优化的趋势是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比重的"消",和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的"长"。
外资渗入全球化坐标中寻找突围
受WTO保护期的影响,经济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外资投资企业无论从主体数量还是占有市场份额来看都是比较薄弱的。目前全国共有建筑业法人企业单位12.8万个,其中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08万个,外商投资企业0.08万个,各自仅占总数量的0.6%。各省市、自治区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也很低,两者合计大部分都在1%以下,排在前四名的是天津、海南、广东和福建,达到2%以上。
今年是入世后过渡期结束的一年,中国政府已经履行了加入WTO对建筑业领域开放的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了264亿美元的建筑机会;中国在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的同时,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建筑市场……所有这一切让中国成为全球建筑业的焦点和热点,引起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窥觎。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的一个高潮。这一点,在2004年北京召开的全球建筑峰会已显端倪,ENR225强的领头羊---瑞典Skanska、Sasaki公司等知名建筑企业云集会场。
同时,中国建筑企业必须进一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舞台上同大型建筑集团公司全球对决。中国建筑市场主体之间将出现新一轮结构调整,建筑市场将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