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戴志康因不服官家子弟,一怒辞掉了中信银行行长办公室秘书的职务,南下创业,半年后创业失败回到北京。那年冬天,戴志康和他的人大校友挤在一张床上度过。从那时开始,戴志康开始拨动了自己的命运罗盘。
不知道今天的青年人是否会有这样的勇气。当年他向中信递交辞呈,理由很简单,自己的平民背景不会有前途。江苏海门的戴志康,几代贫农。戴志康家里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1981年,戴志康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四年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87年考入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同年进入中信银行行长办公室任秘书。戴志康与他的同龄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从中信辞职以后,他同另外两位中信的同事南下海南,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第一次创业只经历了短短的半年时间便宣告"流产"。戴志康现在回忆起当初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四个字:涉世太浅。三个人的创业团队,另外两位都比他要大,社会经验也丰富得多,但是学识却并不怎样,戴志康称其为"混子"。三个人的意见总是无法统一,同时对于谁来当"老大"也产生了分歧。就这样,第一次合作不欢而散。
戴志康又回到了北京。脱离了体制,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好求助于当年人大的好友,住进了学生宿舍。与此同时,戴志康开始了第二次求职。找来一本北京黄页,戴志康见到外企就把地址记下来,一共寄了几十封求职信。最后,戴志康收到了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的面试通知。当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他长出一口气,因为有工作就有饭吃了。面试并非一帆风顺,竞争者诬陷戴志康是被中信开除的。幸亏调查的秘书对他印象颇佳,而调查的结果戴志康又是真实的,最终他被顺利录取。当时外企的收入是月薪2000元,在那个万元户就让人刮目相看的时代,按说戴志康应该知足了。可是干了一年多,他又提出辞职了。这次辞职的理由是不服气那些"洋人"和"假洋人"。进入德累斯顿银行三个月后戴志康就凭实力提升为代表助理,而这也是在中国代表处,国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职务。可是同为助理,收入却比洋人低很多,而留过洋的中国人又比没留过洋的中国人高,戴志康觉得这是不公正的。创业,戴志康又想到了这个对他诱惑最大的词。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平庸的人,创新带给他生命的激情。而这次从外企中学到的管理知识,鼓动着戴志康再次创业,自己干,把学到的变成现实。
1990年,戴志康再度下海。此次,他是被大学校友邀去一同筹备海南发展银行。在海南戴志康的每一天都可以用"激动"来形容,因为一切都是新鲜的。"没有股票市场,就去创造一个股票市场;没有股份公司,就去创造股份公司;没有股票,就去自己创造股票;没有法规,我们就帮助政府设立法规。"这让戴志康有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虽然,工资重新降到300元,但是戴志康觉得每一天都是充实和快乐的。甚至连营业部的装修,股票票面的设计,都是他一手操办。两年之后,戴志康被授权独立成立第一家公墓基金公司--富岛基金公司。基金是他在中信做过的课题,这可谓如鱼得水。1992年,28岁的戴志康第一次当上了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而这第一次融资就募集了6000万的资金。6000万的资金戴志康仅用半年就投了出去,但与此同时,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从此,他就跌进了债台高筑的深渊。"1992年的前几个月还挣了几百万,宏观调控一出来,流动资金全没了,因为借了很多钱,总负债两个多亿。"那段日子里,戴志康的头很沉,但他没有像一部分人,藏了一部分钱以躲避债主,到另一个地方再干。相反,戴志康每天都在反思究竟为什么会出错?全国的证券市场都不好,为什么别人能够做活? "我不像别人怕后半辈子。以我的职务当时藏一点钱很容易,可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我要翻身,一定能够翻身。我对所有债主说,钱一定要还的,但是给我时间。你以诚相待,别人也以诚相待。因为实际上债主他也没办法,现状是这样。所以面临这种困境,信心、应该付出的心血和劳累支撑着你。"戴志康相信自己的能力,可是不服气政策带给他的失败。最终,戴志康想通一点:学金融的人,不做金融,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随后戴志康把所有非金融类投资都收回,筹措了2000万资金进军证券市场。
"那段日子里,公司20几个人压力都很大。但是我没有害怕,开始转向证券市场,自己翻译资料,研究巴菲特、索洛斯,那时候国内还鲜有知道这些人。我们重新收拢力量,准备再次创业。"1995年的股票市场并不好,甚至有的股票已经跌到了净资产以下,而这对戴志康来说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要像索洛斯一样坐庄,把失去的钱赚回来。于是戴志康和他的同事奔赴全国各地,对目标上市公司进行调查,最后他拿着厚厚的一摞可行性研究报告,找到了在深圳认识的一位国营公司的老总。"可能因为当时我给他留下的印象比较好,他对我说,小戴,我们相信你。"于是这位老总拿出5000万,同时派出一个领导班子同戴志康合作。有了这5000万的资金,戴志康就可以开始运作。他先用手中已有的2000万现金借贷3000万,这样就有了5000万的资金。伙同合作伙伴的5000万,再拿合起来的现金去透支,最后,他拥有了两个亿的资金。而这时,戴志康也坐在了火山口上。戴志康用手中的资金购买了市场上苏常熟80%的股票。当时承诺8月投资,年底收回。实际上,他对自己的计划并没有十足地把握。1995年的股票市场一直低迷,到了年底,戴志康依然被"套牢"。一直到1996年初,戴志康依然没有"解套"。这时,合作伙伴内部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他是骗子,最后还是那位老总拍板,决定继续支持戴志康。后来,戴志康回忆说:"如果当时他们提出诉讼,那我肯定完了。"熬过了春节,市场开始回暖,6月市场达到了一个顶峰。在此期间,戴志康开始慢慢地"吐货",涨一点卖一点,总共挣到两个多亿。100%的利润让原来投资的国企得到了5000万的回报。同时,戴志康也赚到了一个多亿。此后,戴志康又成功操作了"四川长虹",后来又进军上海房地产业,现在正大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回忆若干年的经历,戴志康并不看重财富的多寡,身价是他最不喜欢的词汇。贫家子弟戴志康今天生活依然很节俭,他觉得财产之所以属于个人,是让你拥有对财产的控制权,而这正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所在
回顾以往,戴志康几乎都选择在行业初具发展趋势时介入,在行业踏上高点时退出,此举是否又是一次“熊市前的逃离”?有着丰富金融背景的戴志康,4年前曾经成功上演股市熊市逃离,房地产牛市抄底。1995年,股市低迷,戴志康豪赌“苏常柴”一举成名。1995年8月,戴用接近2亿资金购买了市场上苏常柴80%的股票,1996、1997年的绩优股年代里,“苏常柴”凭借高增长的业绩由最低价的5元左右冲上了28元。1996年上海证大增持“苏常柴”转配股1000万股,成其第二大股东。到了当年6月,股票市场达到了一个顶峰,“苏常柴”更是一匹领涨的大黑马。戴志康开始慢慢地“吐货”。2000年8月3日,“苏常柴”转配在深交所上市流通,“上海证大”也就获利了结,到2000年底,它已从“苏常柴”的前10大股东名单之列消失了。戴志康以此手法在“隆平高科”、“四川长虹”等十几只股票上获得丰厚利润。2000年上海证大投资获利后投资主力迅速淡出股市,全力进军房地产市场。资本“大挪移”使证大集团躲过熊市,进入房地产的牛市。在1998年拉动内需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上海房价由4000多元的均价猛涨至万元,甚至几万元,每年平均涨幅超过30%。自2000年起证大已连续四年销售额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证大集团的水木清华、证大家园、大拇指广场、九间堂等项目,给证大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如今,证大集团总资产逾40亿,其专业从事住宅房产和商用房开发的骨干企业、证大置业净资产逾5亿元人民币,土地储备逾2000亩,完成开发量50万平方米,下控闵行、嘉善证大、海门证大等7家项目公司,连续两年入选上海市房地产开发50强企业。
无论如何,戴志康都应该是一个买股票的人。从他早年闯荡海南,领导中国第一家基金公司开始,到后来,他以证大投资为名,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均有例可证。但3月31日下午2点,记者见到这位经历海南沉浮的商人,试图从他口中重温当年海南金融往事时,却被他轻描淡写带过。“不太想重温过去。我现在也不太关心股票的涨跌,我要做卖股票的人。”戴志康说。戴志康属于那种很早就被人关注的一类人。坊间聚光于戴志康,除了他28岁创建富岛基金,更为重要的是,他应是当年那批南下海南却能全身而退的极少数人之一。如今戴志康旗下的上海证大在地产界做得风生水起。2004年,戴志康在胡润百富榜中排位第57,身家17亿元人民币。不过对于行业的理解,戴志康有其独特之处。他自称即便证大现在已是国内一流地产企业,但它终究只是一个行当。他在意的是,将证大做成一个品牌企业,具备长久生命力,而行业只是中性的,无关重要。
从1998年撤离海南,为何能在短短时间内在上海顺利转型,成为地产界的顶级商人?在戴的履历中,除了1993、1994年富岛基金适逢海南宏观调控而遭遇亏空之外,戴志康几乎每一次都抓住了机遇。这之中,包括他后来通过苏常柴、四川长虹等大牛股,为富岛扭亏为盈,还包括他在1999年就大举进入上海地产,并一举获利。而在地产日渐高峰之时,戴志康在2004年10月投资几个亿进军矿业。几乎没有思考,戴志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善于把握宏观大势适时出击。1981年到1987年的七年间,戴在北京求学,前四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攻国际金融,后三年则到“五道口”进修货币银行。“在北京求学的背景,养成了我对理论问题和历史文化有天然的关注,所以做什么事情时,能够首先从宏观上有个思考的背景。”戴志康说,“很多经济学家对宏观都有研究,但从宏观到微观有一个很重要的时机,就是所谓的时点如何把握。”戴自言,1995年投资苏常柴和四川长虹时,几乎是抄底进入,而后来抛售时也恰是这两只股票的最高点。“其实我并不会去判断什么是最高点和最低点,我只是会去判断何时是高位区间和低位区间,在这个区间,匀速的买卖,你肯定能碰到。”戴志康说,“比如证大家园,我今年上半年就要全部卖掉。”除了宏观把握和微观的时点控制之外,戴志康觉得另外重要的一点便是,他可以组织资源将理想和现实连接起来。
不知是富岛基金成全了戴志康,还是戴志康成全了富岛基金?尽管戴志康起初不愿说,但话匣子一打开,那段海南沉浮便呼之欲出。1990年,戴志康受到“五道口”同学、时任人民银行海南分行行长张志平召唤,直下海南。两年后,戴受命组建国内第一家基金公司———富岛基金公司,出任总经理。富岛基金第一次募集了6000万元,主要用于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据戴称,富岛基金的管理公司是海南证大投资管理公司,而证大的股东则是海南证券及其他信托公司等一帮公司。“和当时海南的那批人一样,我们那时也基本上是乱做。”戴志康说,“比如融来的资金炒作地皮,好多手续都不齐全。”成立富岛基金的当年,轻松赚得500万元。不过,次年宏观调控,戴志康不仅赔光利润,还搭上6000万本金,近乎破产。戴志康似乎也没有料到,他在1993年的一次直觉之举,竟在后来成为他活转过来的关键。当年,他在大举投资海南地产之时,直觉认为杭州适于人居,便斥资3000万元买下杭州西郊261亩的农田和池塘,开发“湖畔花园”项目。尽管其后杭州项目也未能幸免于宏观调控影响,但1996年海南金融整顿时,富岛基金“将原来乱作的东西清理掉,将买土地炒房不全的产证资料等剥离,后来只剩下1000多万的现金资产,杭州项目也保全下来。”据戴志康称,1994年,他收购海南证大在上海的分公司,是为上海证大,归戴志康等人所有,初始注册资金仅几十万。其后的1996~1997年,戴志康抓住机会,利用剩下的1000多万和委托理财资金重新来做,不仅将此前富岛的亏空弥补过来,到1998年交出富岛时,还为富岛留下了2个亿的现金。此外,上海证大也藉富岛的威名,揽得重金,在牛市中迅速完成积累。据戴志康称,早年海南金融圈子的问题,主要是乱集资,拿了老百姓的钱,还不了。富岛的资金渠道主要是银行拆借和证券市场回购,并不亏欠老百姓。而融资所得则主要是投入到杭州项目之中。因而整顿之后,便是一身干净。此外,富岛在1996年后从证券市场赚的一部分钱,也被再次投到杭州项目。富岛投入的资金,除了项目公司的股本金3000万,另有基金公司债权人1个多亿。1998年,国家对基金公司进行清理整顿,将富岛基金并入深圳久富。当时,戴志康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新公司任副总,一个是出来单干。“当然选择出来。”戴说。由于基金公司不再被允许从事实业,而早年富岛的杭州项目,网罗了数十位地产人才,戴志康不想看到队伍散掉,同时亦是出于地产的判断,便从富岛手中接手了杭州项目。当时与富岛清账时,海南证大投资已成空壳公司,其后注销,而证大的商标则被上海证大一直沿用下来。然后上海证大出资3500万元收购了富岛的杭州项目,同时签订合同,一年之后归还杭州项目所欠富岛基金的1个亿债务和9%的年息。与富岛清帐后,上海证大当时还留有另一块资产是苏常柴1000万股的转配股,成本价3000多万,因当时尚未流通,疑为鸡肋。而戴志康却如获至宝。据接近戴志康的人士称,尽管戴本人并未从富岛基金获取私利,不过他仍以证大之名在市场上大打擦边球。“那时候,大家分不清证大和富岛,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是一起做的。”戴志康说。而实际上,彼时,上海证大已是一家私人公司,而富岛则是国有成分。依靠原有证大投资的品牌和杭州地产,戴志康虽弃离富岛,最终却在富岛早年投资的地产业成就事业巅峰。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还是纯属巧合?
“我侥幸逃出来,一大半的原因是将钱放在杭州。”戴志康说,“1999年才是我真正创业。”从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转过一圈的戴志康,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几个大城市之间,上海地价最便宜,但经济实力最强。“这时候,有人会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比如上海太大,交通不方便。”戴志康说,“但我认为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价格、经济实力,不要搞复杂化。在那个时候,我可以99%的肯定,这个时候买地是最低的价格,不要知道它是不是底。那时用一切办法买地就行了。”戴自称,到1999年做上海地产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那时地很好买,也很便宜。”这种思想指导着证大在1999年其后的连续几年中,一直忙于跑马圈地。而早前的股票期货,戴志康利用证大投资的市场名声,先后融资,在1999~2000年挣了1个多亿,2001年苏常柴流通,也有1个亿进账。这两个亿也先后投资于地产。“股票的机会稍纵即逝。1999年以后就基本确定要全力做房地产。”戴志康说,“因而当时能调动的钱基本都用来圈地了。”不过戴仍坦言,当年做股票的那批队伍还在,上海证大投资管理公司的平台仍然时刻为股票市场准备。“有朝一日还有可能回到资本市场上去,他们在守摊。”戴志康在杭州的“湖畔花园”项目,在1999年也迎来收获期,除了按期支付富岛基金1个亿欠款和利息之外,杭州方面的银行还主动提供贷款。戴志康透过杭州银行方面,先后筹措来1个多亿。加上证券市场的2个亿,先后累计有3个亿投入地产。2000年,证大家园开始发售。据戴自称,2004年在宏观调控之年,对证大却是机遇。“别人没有钱,而我正好可以大举收购。”截至现在,证大房地产业务已拓展到天津、成都、杭州、扬州、南通等地。而2003年戴志康更是出资1.5亿,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上海世纪(0755.HK),期望透过国际融资提供资本援助。尽管上海房价被形容成烫红的烙铁,但戴志康认为,有了泡沫,并不等于没有更高的泡沫。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可能此时买房存在风险,但开发商却不尽然。“高价有高价的做法,如果有足够的资金,证大还会去买地。”戴志康说,“做品质赚钱没有问题,上海房地产的顶并不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
在地产做得风生水起之时,戴志康在2004年突然进军能源市场。去年10月他斥资几个亿在江西、福建和湖南开发了5个矿区(品种有钼、金、铅和锌等),并在西北部确定了两个大型煤矿的开发项目。戴表示能源市场与五六年前的地产行当类似,尚缺乏充分竞争。不过,即便看好此行业利润,戴仍将重点放在地产之上。地产之于戴志康,尽管也只是某一个时点的行当,但戴却试图将其打造为一个超出地产行业本身的内容。比如,戴认为,证大即将开工的艺术大酒店,透过在酒店中注入文化的元素,早已超出房地产行业本身。“浦东高楼大厦林立,缺我一栋不少,多我一栋不多。外滩虽然优美,但那是洋人留下的。”戴志康说,“我所思考的是,怎样做成中国的浦东,而不是国外的浦东。包括做矿业,戴认为,行业都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没有本质意义。意义在于证大要有长远发展,要有文化支撑。“房若载道,无往不利。”戴志康认为无论是早前开发的证大家园,还是其后的水清木华公寓、九间堂别墅,都有承载之道。“现在的心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以前是买股票的,现在是要做卖股票的人,我要专心做产业。”戴志康说,“香港的上市公司你可以去买,以后国内也可能有我们证大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