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将持续低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尚没有走出低迷的可能性。交易的普遍不活跃和市场价格的备受争议事实上一直没有消退,扛价之手与叫跌声音互相交结,开发商的利润最大化欲求与消费者的价格合理化欲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和,因此矛盾没有得到缓释。可以肯定的是,经过一年的调控,不要说去年冬天有开发商极力为“走出观望”奔走呼喊没有成为现实,新的一年仍可能延续这种态势,甚至这种博奕态势很可能会随着新政策的出现而得以加强与激化。

看懂市场,无非是要看清楚市场形势和市场实质,眼下的市场实质有一根最大的脉络需要理清,那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多重矛盾构织成的市场。供需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当然,此外,仍有多重利益冲突与分歧存在,这也是多类未获得调和的矛盾,当一个市场以一个矛盾体的形式存在时,市场本身就会被拖入一种不堪境地。因此,只要有矛盾而且是多重矛盾存在,这个市场势必不能走入商人们的理想国,我甚至担心整个市场势必会一直持续低迷。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企业管理学院院长阎雨先生就认为,中国房地产已临近周期性低迷,他在不久前给我发来他的一篇文章邀请我指正。阎院长的文章说,中国房地产价格自1998年以来,持续7年以百分比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2年—20054月,全国平均住宅用地价格指数在五年时间里上涨了54.2%,京、沪、穗、深等地房地产价格均上涨一倍以上,杭州上涨则超过了200%。他认为,其中有正面推动力促成这种持续且快速的发展,比如经济拉动与刚性需求及城市化,但不能否认其中含有极大的非理性繁荣因素在作粜。

阎院长认为,非理性繁荣的程度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不得不步入破灭后尘。他的例子在日本,他说,历史上日本房地产出现过史无前例的繁荣,日本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无一例外流入房地产,出现暴涨局面。短短五年间,地价上涨了二倍,甚至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地价。而当房地产破灭后,日本全国财政顿时陷入危机,以至十五年以来,日本经济迟迟无法回到健康轨道上去。

阎院长认为,房地产周期规律必然使中国市场陷入低迷,因为从1979年至今,中国房地产已经过四个发展时期,其中多有起落。而从1999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持续七年高增长,这无疑是危险的,因为周期大限的经验告诉他,根据之前的起伏周期看,中国房地产向好发展均不会超过十年,因此低谷已经临近。不过阎院长的预测没有国内外一些专家那样张牙舞爪和大胆,他比较谨慎地给出一个时间表:2009年中国房地产将迎来回落期,而且幅度还会很大。

这里面,阎院长给了读者几点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在我看来可能都与国内许多专家的预言类似,但我还是需要提一提,阎雨的理由是:政府期望通过政策迫使房地产实现软着陆和经济平稳发展;中国房价已发展至顶峰阶段,相应物业价格甚至远高于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水准,可以说已经达到与上世纪的日本一样“疯狂”的地步,物极必返;另外,中国的房价收入比也相当高,1997年香港崩溃时是141,而中国内地当前的收入比是10-151;更重要的回落判断依据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交易量有所回落。

不过他认为不可能快速下滑,有一个缓冲期。阎雨说,中国房地产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小幅度增长期,再加上2008年的奥运会是中国政府的一件大事,为了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健,确保奥运之前及期间的时局稳定、社会祥和,中央政府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经济的安全。奥运经济对房地产的发展也将有极大拉动,同时调控会加大力度,一跌到底不可能,但奥运过后,房地产将面临下滑。

 

阎雨先生要我给点意见,我的意见倒与他的有些出入,开篇我就讲,中国房地产从去年开始恐怕将会持续低迷,从这点来看,我的意见与阎院长的意见一开始已然相左。我认为,中国房地产所面临的低迷态势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了一个势头,而这种态势一持续,将造成整个市场的疲软,发展速度的下滑也将会是为期不远的事情,不会等到三年之后才出现。

从现有的形势来判断, 中央政府给出的调控政策恰恰是对走在快车道上的房地产进行拖拉和调轨,这种调控由于部门的分歧和中央与地方的不同姿态,一开始就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也没有增强市场看好的信心,因此也并没有一种科学的把握。所以,良好的调控用心在此因素作用下使得市场形势与舆论发生了变异,悲观心态一直笼罩着过去一年的市场。

可以理解的是,正如阎院长所说的那样,中国房地产经过七年的黄金发展期,这种高度的发展和繁荣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可能带给人的是压力和忧虑。调控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了。

而当调控启动后,市场必然需要伤筋动骨一番,而这种调控本身已经施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经过七年快速发展之后,中国房地产将会随着调控期到来陷入一个长期的低迷阶段。这不,眼下低迷征兆已经出现,非议、争吵不休、涨跌对垒、骂声、怀疑一切、局部的价格回落和市场消极形势、政府的舆论管制、专家的相互异见、各种各样口径不一的花花数据与措词、还有就是来自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的阶段性变动不定的数据,这显示出的是一个混乱的市场,混乱不是稳定的前夜,也未必是向好的最后一道工序,混乱恰恰是跌入深渊的开始。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在快速发展七年后,因为人为调控,市场才不会很快崩溃,才可能相对来说人为地转入低迷期,如果我们将这种低迷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性周期的话,可能这种低迷不会长达七年,但两三年的低迷是可能持续的。市场从来就是一件奇怪的事物,当他繁荣一段时期之后,也一定会低迷一阵,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调近启动后,市场低迷期也随之而来。为什么?因为市场需要时间去修复或者恢复。

 

早在调控初期,有专家就提出,调控效果要在一段时间后显现,不可能太快。这个判断一开始我认为就是错的,现在来看也显然是错误的。为什么?调控政策出台后,市场的猜疑与混乱已经说明,政策显效了,整个市场也一下子像受了一记闷棍的人,坠入一种迷乱状态里。而其后的新旧国八条及相应的口号与令人猜想的所谓提议,也让舆论和开发商们显得疲于奔命。可以说,这种种迹象均预示着,低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五月间上海出现资本外逃,十二月间有人士就告诉我,他非常明智,有先见之明,因为他已经将重心移出上海,可以全身而退了,但是,他们的未启动项目在砸进几个亿之后,被套死了,动不了。

目前的情况是,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了要将房地产调控到底。调控有两种手法,一种是打压,一种是救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挫市与救市。一开始的时候,政策的目的是救市,这个目的可以说会是贯穿宏观调控始终的,但相应的手段却是着重的挫市,下猛药。可是后来的政策态势与相关部门的立场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救市嫌疑和暧昧,害怕市场经受不住打击,断然加以口头与舆论疏导,这结果是,市场没有得到完全根治与调理,反而因为一种顾虑而出现反弹迹象,也就是当时人们一直质疑的,为什么市场价位迟迟不见低头。后来的政策则趋向于稳定,出手力度也偏稳。我担心的是,今年可能会是政府降低调控力度,而进行积极救市的一年,就是说,政府可能在强调过往政策的同时,进行一些鼓励措施来促使市场走出低迷的消极局面,使市场活跃起来,长久的低迷不利于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只能让他们徘徊不前或放慢速度。

但尽管这样,眼下的市场仍然是个犹豫不决的市场,政府明确了调控态度,这并没有带给人一种明确的预期,人们没有看到市场有好转的迹象和可能,也没有理由相信市场可能好转,因为那种消费欲求与资本利润的矛盾根本就处于一种激烈叫阵的未调和状态,人心是冷的,怎么可能让人相信,市场会好转呢?

这种未调和的博奕仍处在进行中的状态,那么低迷定然是会持续的,不可能会有多大改变,哪怕政府一味强调要鼓励消费,但在没有十分利好的政策出台之前,这种口号也只可能是一种面上的姿态,根本无济于事,促进不了市场走出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