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纪实


回乡纪实

 

 已经有两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2006年因为学校的事情完结得较为顺利,所以早早地回到了家乡——湖南常德澧县宜万乡太白村。在老家蜗居了将近一月,烤着柴火,和亲戚邻里就着烟熏火燎谈着乡村的新趣旧事,相较在沪整天就座电脑前的日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乡的路似乎好了很多,从市到县的高等级公路已经通车,从县到乡的水泥硬化工程也告一大段,只是从乡到村的砂石路依然故我,坐在父亲驾驶的摩托车后座上面,蹦跳得很厉害。姐夫的小车因人坐多了偶尔会被石头擦着底盘。乡里人对路的通畅也许在晴日里并不太在意,一遇着下雨或积雪数日,道路湿滑,尖石裸露,到处是坑,就开始骂开了。可村级公路是要村民集资修整的,乡财政恐怕无力拨款,在宜万这种没有什么好企业的乡村,连乡干部和雇佣人员的收入都难以吃饱的情况下,修路无疑是永远的痛。

 

    在家中的那些晴好日子,我逡巡田野,除了桔园、油菜,就是棉花,还没来得及扯拔的棉花梗大片立在山岗上。后来和堂兄聊起,是因为这几年棉花相对价好,大多改种棉花的缘故。可我知道,在完全靠手工的情形下,堂兄一家两个劳力载种近十亩棉田,从春三月忙到腊月,其间下种,移栽、锄草,施肥,打药,采摘,晾晒到卖出,六七千籽花的总收成几乎要耗尽大半的心力,收入也就一万三四千元,出去成本,还有人情苛费,女儿读初三要花掉四五千元,如果不是堂兄还有油漆的手艺,这日子就相当的紧巴。 所以在堂兄看来,女儿是一定要读好书考上好大学的,见我回来闲着没事,非要宰鸡请我吃饭,然后辅导他刚刚考试回来的女儿,只可惜初三的东西我都忘得差不多了 ,有的题目我也做不对了,实在过意不去。 贫穷山村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渴望是胜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因为农民太苦了。  

 

在家中呆了一个月,很少碰到我的同龄人,因为大多或因读书寄居都市了,或到沿海打工去了。在田里劳作的,路上遇见的,都是老少两辈人,正月几天,他们匆匆而来,然后匆匆而去,为交通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何让农村变得有吸引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如何抓到实效?这不啻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思路。问题太多太复杂,剪不清,理还乱,但有一条很清楚,如何恢复农民的自救能力和自信心是关键,而横亘在乡邻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和医疗,因为这方面的支出是最具刚性的,也几乎是最大的,所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卓有成效的推广,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但省情,县情、乡情不同,所以在建设新型农村的重大改革前,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无疑是最具检验效果的。 

 

白鹭在水面嬉戏,却不懂农人的苦,嬉戏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桔子树大片的等待,等待来年的好收成

 

水面无风,风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吹开农人脸上的愁云,荡起芦花的笑靥

 

干枯待扯的棉花梗  大片立着  立着一年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