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税:时过境迁大拐弯
作者:钟东
(约3400字)
燃油税的参考简历
上网查阅燃油税的身世,说法不一。说起来也真是有点年代久远,准确无误的记载也不知道上哪能儿找。再说,管燃油税这事儿的部门似乎方方面面都有,有的部门甚至都在这十多年中换了名称或者兼并整合谁也都不是谁了,这样一般人就难以搞明白谁有权威、谁最权威。
以下是个大致的时间表,算是燃油税的参考简历:
1993年或者1994年,动议开征燃油税。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并准备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
1998年10月,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公路法修正案草案里,将燃油附加费改为燃油税。
2001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前任局长金人庆表示,燃油税将在“适当时机开征”。
2002年初,金人庆又称燃油税将“择机出台”。
2005年1月,现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燃油税改革方案出台还需“选择时机”。
2006年10月,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表示,汽车燃油税的实施还有几步路要走,目前方案仍需重新调整。 据参与燃油税制订的相关人士透露,汽车燃油税预计将于2009年左右正式实施。
多用油则多花钱,变相鼓励私车发展?
燃油税究竟是什么?实施它对国家对社会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都似乎十分理解实施燃油税就意味着多开车多用油多付费,自己开私车应该比出租车或者客车少交更多的税。现在倒想问问:凭什么自己开私车应该比出租车或者客车少交税?这样的思想从何而来?
笔者曾经多次呼吁燃油税尽快实施,为此写过不少文章,说实话,没有问过自己这个“凭什么”。现在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翻出来看一遍,大概的意思有这样几条:
如果实施燃油税,有利公平(经济上的),多开车的多花钱,少开车的少花钱;让用户心里有个用油的小九九,对小型车辆是利好;用户买车要注意,你的车要在报废之前沾燃油税的光才好;燃油税则替代养路费和过桥过路费,用户得到方便;为不同的用户算账,看什么车主能得利,什么车主负担反而更重。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还有一个份量似乎更重一些的话题:有利公平(政治意义上的),开公车的爱花多少钱咱管不了也不管了,开私车的一般来说会少花钱――因为日均行驶里程少啊!让私车得好处,就是让老百姓得好处嘛。
这些说辞的基调,就一句话:多用油就应该多花钱,所以燃油税很好。这里面的潜意识明摆着:开私车的跑得少,那就是应该少花点钱。虽然这道理不错,但今天看来,浅了,仅仅“少开车少用油就少花钱、多开车多用油就多花钱”便是公平?为什么?保证公共交通的车辆(如公共汽车、出租车),保证百姓日常生活的车辆(如专业的运输车辆),跑得多就应该多花钱吗?开私车的是老百姓,坐公共汽车的不是老百姓啦?
仔细反省一下,发现这样一个道理:虽然自己写了很多在中国不应该鼓励发展私人轿车的文章,但还是没有跳出“鼓励发展私车”的框框,说起燃油税的事情就随了大流,以为照顾私车用户的利益就是好事,不自觉地融入了“鼓励私人轿车”的大合唱。
燃油税出台之难在哪里
燃油税讨论了十多年。按政府官员的说法,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出台。所谓合适的机会,主要是指国际油价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最近的大新闻是: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11月6日(星期一)公布的报告显示,上周(即10月29日至11月5日)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0美元,去掉燃油税,相当于约每升0.58美元,为美国今年以来最低水平。而北京目前93号汽油价格为5.09元/升,折合0.62美元/升。美国成品油零售价格已经低于国内成品油价格。
这样,中国的石油与成品油价格,都与国际接轨了,政府官员多年来强调的“燃油税择机出台”中的最主要之“机”,已经成为现实,那么,燃油税怎么还不出台?倒是陈清泰的话音未落:“汽车燃油税的实施还有几步路要走,目前方案仍需重新调整。”
往回看这么多年来,总是有个声音在说“燃油税近期即将正式出台”。近期近期,近了N遍的期,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下反倒变成“目前方案仍需重新调整”。
很多人质疑燃油税为何不早些出台,但可能并不知道难在哪里。同时也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猜测燃油税实施会遇到什么难题,比如收养路费和收过桥过路费的人都下岗,政府怎么办?比如拖拉机等农用机械都买附加燃油税的油,农民负担加重了怎么办?讨论一个问题,一时半时大家谁都不能说明对方,但都觉得问题没说透。官员拿来遮挡的话语,也很勉强,让百姓不服。其实,猜测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说穿问题的要旨:为什么一定要实施燃油税啊?
这几年,关于中国石油战略的话题一再提起,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事情是越来越让人警醒。终于等到个中国在反省能源、环境、资源等等问题以保证和谐、长久、可持续发展之时,答案突然水落石出:实施燃油税的初衷就没有讲好!
燃油税迟迟不出台,原来是没搞清为什么要搞燃油税。把交通部收的钱换个口袋,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美日欧的燃油税告诉我们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也都实施燃油税。不过,这燃油税的税率差得很远。
在网上很容易查到这样一些数据:不产油的或者自产油不够用的国家从国际市场上以基本相同的价格进口石油,但英德法等国燃油税率都在200%以上;日本燃油税率也比较高,在80%左右;而美国却是多年来实施低燃油税率,每升0.39美元的固定燃油税,折合税率大约为20%~30%。由此,最终汽油售价差之甚远,欧洲主要国家在每升12元人民币左右,日本为9元,而美国仅5~6元。
真是奇了怪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事情?不都是用油发展经济和保障生活吗?燃油税的税率定得高定得低,也都应该是各个国家的人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是各方利益摆平了而定的。那么,往细里想,似乎有个规律:越是依赖进口石油的地方,燃油税税率会往高走。这样想来,燃油税其实扮演的是抑制浪费、鼓励节约的角色!
中国虽然不富,经济欠发达,但由于人口多,所以就成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更为麻烦的是,中国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自产石油有限,未来可采石油也有限,中国进口石油不断上升,洋油在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相当高。目前中国原油年产量约1.85亿吨至1.95亿吨,根本满足不了消费需求,2003、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在石油总消费量中超过40%。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05年中国消费石油3.17亿吨,净进口石油1.36亿吨,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为42.9%。有专家推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中,洋油比重会超过60%。
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石油安全”、“能源战略”之类词汇就不断亮相。石油是什么?不一定有钱就能买得到的物资!
换句话说。有钱也未必就有安全的能源保障!
鼓励节约:燃油税立意大拐弯
写到这里,我们再看陈清泰的话,就突然觉得容易理解了。根据媒体的报道,陈清泰在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四界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是这样说的:目前燃油税只是费改税,仅仅是把养路费压缩到了燃油税中,并没有真正增加消费者消耗成品油的负担,因此没起到引导理性消费,节约能源的作用。
也就是说,燃油税政策要重新考虑,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制订它。这个起点就是: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油,保证我们的能源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燃油税,如果它的生日是在1993年的话,那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走了13年的路,突然在今天要大拐弯!
大拐弯顺应时世。对这个必然到来的大拐弯,归纳一下,笔者有这样两点看法:
第一,以前大体是把养路费变化为燃油税,各个方面的利益很难端平一碗水,这样就成为一个障碍,让“费”变不成“税”。现在从根本上调整思路,搞燃油税不是为了调整钞票或者利益的转移方向,而是为了它体现了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重视,将会真正让人们往节约用油的方向前行。这样做,太好,太好,太好!
第二,如果真这样,以前我们的认识就是片面的,原来以为实施燃油税最大的好处是会对私车有些好处,对小车有些好处,现在看来不对。燃油税按照珍惜资源的思路走下去,税就会越提越高,只要用车,都会付出较多代价。因为中国没有油,那就是灭顶之灾。
接下来,政府会做一些工作,让方案细化、成熟。例如,燃油税率定为多少?按美国的标准征收吗?从而使中国的汽油最终零售价格同美国持平?抑或不高于它?在世界范围看,美国的燃油税低着呢!另外,燃油税率要否变动?按什么规律变动?
上面这些问题也许可以算是技术性的。在“节约用油”这个燃油税制订之立意确定之后,到2009年可能真的能做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案。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对燃油税的理解也变了。让我们期待吧,燃油税以15年的光阴在2009年修成正果,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