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强人所难地要求中外乘客去接受京剧脸谱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 刘先明
据报道:
http://www.ce.cn/cysc/jtys/gonglu/200612/19/t20061219_9795605.shtml
18日上午,两辆奥运电动公交车备选样车首次公开亮相,其中,有一款红黑色相间的公交车辆车身绘着京剧脸谱,车头则采用半透明的抽象的京剧花脸脸谱图案设计而成,整个车体所有的京剧脸谱都是来自《三国演义》,一个是“关羽”的京剧脸谱造型,另一个是“姜维”的京剧脸谱造型。之所以要把京剧脸谱创新性地绘到奥运电动公交车上,该车辆的设计者是这样解释的: 京剧是国粹,选用京剧脸谱造型,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奥运”结合起来;选择红色和黑色作为基调,是因为红色代表“赤胆忠心”,而黑色代表“中耿正直”。报道中还说:2008年时,这款京剧脸谱公交车将主要投放在奥运场馆和媒体村的运营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奥运用车稍加改造,将投放到线路运营中。
看到这则新闻及新闻中的奥运电动公交车后,我感觉到它不是最佳方案,也算不是上乘之作。
我曾为清华大学总裁班讲授过《管理创新》课,并受到清华大学总裁班学员的一致欢迎,其中我讲到五种常用的创新方法和有效创新应该具备的五大特征或应遵守的五个原则。在奥运电动公交车的车身上绘京剧脸谱,可以说是运用了五种常用创新方法中的“嫁接法”,即:将京剧文化元素和三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嫁接到公交车上;但是,这种创新是不是具备了商品、用品等的有效创新应具备的特征呢?是不是给所有乘坐这种车的乘客带来了代步功能以外更多的、更美好的文化享受了呢?我看不见得。
京剧是国粹,我也承认;但是,爱好京剧或欣赏、爱好带脸谱的老京剧的人有多少呢?
很惭愧,如果不是听介绍,我也不知道那款车的车身上绘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姜维”的京剧脸谱造型,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不知道车身上绘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姜维”的京剧脸谱造型;这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怎么能让临时参加奥运会的外国人知道呢?一个中国人或一个外国人要能欣赏到京剧脸谱公交车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美,他至少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知识或信息:京剧;京剧脸谱;三国历史、三国中的关羽和姜维的故事。我相信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中会有很多人不知道京剧、京剧脸谱、《三国演义》及其中的“关羽”、“姜维”,这么多人不知道京剧、京剧脸谱、《三国演义》及其中的“关羽”、“姜维”,他又怎么能体会到红色代表的“赤胆忠心”和黑色代表“中耿正直”等文化内涵呢?这种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奥运”结合的方式,显得有点呆板和对牛弹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车身上绘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姜维”的京剧脸谱造型的公交车经过稍加改造后,将投放到线路运营中。既然是稍加改造,估计很难对车的“前脸”也进行改造;投入线路运行后,该车就成为服务大众的公交车了,不可能是专为京剧爱好者或京剧演员服务的交通工具。既然是服务大众的产品,就要有服务大众的功能;在服务大众的产品上进行文化创新,最起码的就要考虑到能为大众中的大部分人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
说实话,我喜欢《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不带脸谱的现代京剧,不喜欢带有脸谱的老京剧。虽然我不喜欢带有脸谱的老京剧,但我不能也没权力去影响和阻碍其他人去喜欢带脸谱的老京剧;反过来,喜欢带脸谱的老京剧的人,你不能强迫我去喜欢和接受带脸谱的老京剧;我相信,国内起码有60%以上的人不喜欢带脸谱的老京剧;既然,现实中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带脸谱的老京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出,当车身上绘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姜维”的京剧脸谱造型的公交车投入线路运营后,绝对会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很多不喜欢带有脸谱老京剧的人,在等乘公交车时,可恰恰开过过来的就是车身上绘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姜维”的老京剧脸谱造型的公交车,尽管他们不喜欢,但他们为了赶时间,也得乘坐,在车身上绘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姜维”的京剧脸谱造型对他们来说,没一点文化价值,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不是没达到在车身上绘京剧脸谱所希望达到的作用和效果吗?
创新是需要讲究方法和讲求最佳效果的,在文化相关事物方面的创新更要讲究方法和讲求最佳效果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很多,不只是京剧这一种;京剧只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种戏剧形式,京剧不能代表和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人文奥运”方面有所追求是对的,但是一定需要有效的创新,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才有可能实现“人文奥运”的愿望,在奥运电动公交车的车身上绘京剧脸谱,不算上乘之作,北京2008年奥组委应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