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毒素门”:跨国公司带来的环境伤害


随着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手机工厂出现9名工人,因手机生产中接触有毒物质而中毒,致使其中1名怀孕女工因中毒而堕胎。在这份由SOMO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LG这全球前5大手机制造商的手机车间普遍存在问题。这5大手机制造商发生问题的制造厂主要在泰国、中国、菲律宾和印度的工厂中。

在中国逐步实施绿色GDP,以及即将在200731实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手机制造车间里发生的事件值得人们深思。

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实施生产要素组合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基地的过程中,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污染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伤害。在由这份调查报告中的信息显示,此次全球前5大手机制造商在手机生产环节使用有毒物质的工厂,全部集中在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而这全球前5大手机制造商在中国都有相当规模的制造基地。现在的问题是,这份报告是由荷兰跨国公司研究中心SOMO发布的,而在该调查报告发布后,至今未见国内的相关监管部门针对此时发布任何信息,以及我们的相关监管部门对这些问题知道多少?是如何监管的? 

二是,在跨国公司重组全球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制造基地的转移过程中,逃避了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严格管制,就像这次全球前5大手机巨头以这次全球前5大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LG出现的问题来说,问题集中在中国、泰国、菲律宾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和环境的歧视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相关的电子产品污染事件案,200512月在北京的惠普中国总部,因惠普使用溴化阻燃剂和聚氯乙烯等有毒物质就曾经引发相关人士的抗议,此时最后也不了了之。而在当时,LG电子、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索尼、索尼爱立信已经承诺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

三是以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LG这类全球跨国公司来说,在生产制造环节应该有严格的质量、环境综合管理体系,而且早就通过ISO14000的体系验证并实施。其对各级供应商也应该有严格的审核标准,在这种严格的标准体系下,为何还会发生这类事情?

四是在手机这种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对有毒物质的使用和劳工的人身安全保障,国家都有严格的法规和制度,这些跨国公司在生产制造环节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遵守的?

随着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手机制造商依靠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除去技术上的优势外,在与本地厂商的竞争中,人们有理由相信跨国公司降低成本的优势是在牺牲了劳工健康权益和保障下获得的。

随着手机的普及,中国手机拥有量已经达到3亿部以上,而由此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由生产制造环节的环境安全引发的产品使用安全问题。以目前的手机产品来说,在各个厂商的产品安全说明上,并未对其产品在有毒物质的使用替代上进行相关的安全提示。

五是在全球都更加重视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上,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改善更加不容乐,特别是我们该给子孙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的长期发展战略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基地生产环境的监管,不仅事关当代人的生存环境,更是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

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手机有毒物质”的相关信息约有321000条,该信息足见手机有毒物质的使用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随着科技的开速发展,人们正在尝试着用毒素含量更低的物质替代有毒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但任何物质的替代就像牌的两面,利弊总是并存在自然世界之中。

当然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但是最起码的信息知情权的告知,应该谁来发布,谁来监督,监督的程序,等等,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推动产品应用升级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显得更加重要。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杀手,一种明火执仗的强盗,当然最终强盗杀人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有一种隐形的杀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形杀手,这种杀手在无意之中将人们杀死,而人们还带着感激的心情,感谢那些无形杀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此笔者也对那些因长期在手机制造环节接触到有毒物质而受到伤害的工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