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让这些民族的脊梁继续受伤了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而往往不为各种利诱所动,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发展,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各种隐形存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且还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族的脊梁开始履行其法律赋予的权利即用监督,向上级反映等方式来促使政策层重视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但从实践上看,许多为民代言,为正义代言的民族脊梁的生存状态却却更加艰难了,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事例.

      李昌平是几年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正是因为他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才使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他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结果“一举成名”,在当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这位经济学硕士、乡党委书记,富有17年乡镇工作经验,对农村、农民、农业充满深深的同情,且正当37岁,正是年富力强。他的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风范,在污浊的基层官僚体系中显得如此醒目,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仕途却在写信并被公开后“一败涂地”——由于各种压力,他屡遭打击,不得不“自愿”辞职,远逸他乡,成为一名南下的打工者.不过最近几年境况有所改变,在北京一所研究机构做三农问题这一专题研究 .但是要知道他给中国特别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作出了多大的贡献,相对他的贡献,他有所得吗?显然并没有什么所得(如果牵强说的话,他成名了.但我相信他给总理写信的出发点并不是在于此)反而生存状态更加艰难了.虽然在当地迫于压力待不住,那还有上级呢?还有市级,省级,中央政府呢?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这么正直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难道他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怀吗?还是他没有这个资格得到这个关怀呢?我想都不是.关键在于我们的机制,环境及政府的态度,主要是我们用人的体制,我们尚未建立脱颖而出的机制,每个人从基层开始锻炼始,以至到以后更高的位置,都在框框中成长起来,要想有所为,必须得到领导的认可,否则你即使有才,也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往往是受到排挤.另外政府的态度也主要是主要领导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不能起到导向的作用即大胆提拔这些民族的脊梁,以给社会各方一个好的印象,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些民族的脊梁常常被打击报复,被排挤(又如举报河北省省委书记程维高问题的建设厅官员,在举报过程中被打击报复,如恐吓,诬告使其入狱等等,由于坚持,所以扳到了这位省委书记,但是自己却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种代价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总之想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但是由于监督而被提拔或破格任用的却很少很少,这正常吗?社会的环境和现状就是使这些民族的脊梁受伤,这难道不应该改变吗?)而各方没有敢主动出来给予保护,这样下去,社会将会发展成怎么样?民主法治建设不就是一句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了吗?

    通过许多现实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还是存在大量的民族的脊梁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民族的脊梁的生存状态在恶化,而事实上他们才应该受到保护,受到重用,但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这些人在受伤,仍在流血,流泪,然而就是如此,他们并没有气馁,仍然继续为国为民而奔走呼号,于是我感叹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那就是这些民族的脊梁,请不要让他们继续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