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案政治化是市场经济的悲哀


徐工案政治化是市场经济的悲哀

 

 

 

 

据传凯雷收购徐工的新方案得到国资委的批复,尽管这是本人意料之中的,可在感慨之余不免有点惋惜。对于徐工管理层来说,一定是个开心的事情,他们会解读成为国家对其“作为”的肯定。对于这个结果,无论是向文波先生还是本人,都是早已预料和可以理解的------我早就说过,政府很可能会将此案政治化,用政治的眼光去解决这个案件!

 

当玉柴等企业拿到商务部的批文、广发行与花旗的交易似乎已成定局时,我深深的感受到徐工案也只是与美国交手的一枚棋子。中国人向来喜欢送礼,无论谁的来访,我们都会开出让对方满意或说得过去的礼单。前二天来华的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先生想必也不会空手而归,传说中徐工案被国资委放行是不是送给他的礼品之一?

 

徐工改制案从一开始就被政治化了,如果徐工改制的意图、过程、结果均按照市场的规则来运作,我想向文波先生也没有借题发挥的机会和载体。徐工管理者都认为向先生的质疑是在鸡蛋里挑骨头,然而不按市场机制办事、将改制政治化正是徐工案这个“臭皮蛋”中最大的“骨头”。

 

一、徐工改制的目的被政治化;没有证据显示国有体制是一种落后的经济体制,当然企业改制并没有错,但如果国企的改制仅仅是为了引进外资,为了提高某些人的政绩,就偏离了改制的轨道。徐工的问题也并不是体制问题,徐工科技产能闲置50%以上、在工程机械飘红的情况下徐工集团仍然一直(枝)独“朽(秀)”等这些与体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徐工管理层的作为和能力决定的,这些问题也不会因为外资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的。

 

二、徐工改制的过程被政治化;在徐工改制的初期,国内有很多企业都有参与改制的良好愿望和诚意,可因为徐工管理层的执意排斥和对外资的向往与崇拜,国内企业最终都无缘徐工改制的正式谈判。排斥内资的参与、幕后运作方案等均显示徐工管理者和地方政府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他们忽略了市场的存在,也没有按市场机制来操作徐工的改制进程,这也注定了他们道路的曲折与徐工机械命运的凶多吉少。

 

三、方案受挫后,政治因素影响显著;改制方案因质疑被搁置时,在北京云集了众多的说客,布什政府首任国务卿鲍威尔先生、美国商务部主要负责人富兰克林.拉文先生为徐工案专程来访;前几天美国商务部的部长先生又携胡萝卜与大棒访问中国;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先生对众多美国案件命悬各部委也向外次部发来信函,这些无不显示了徐工案中政治因素的重要影响。

 

四、新方案设计政治化;徐工集团的种种言论显示,新方案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是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从徐州市、江苏省二级政府批准徐工新方案总共不到一天时间可以看出,新方案是由其主导的,在方案的设计时新考虑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 50%50%”看似合情合理,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却忽视了经济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五、政治影响成为徐工案结案的优先考虑的因素;尽管政府决策层意识到:徐工的价值被低估了,徐工卖给凯雷也并不符合经济的规则-----也是为什么徐工原方案被否决的原因。然而迫于国际压力、地方政府的面子,国家各部委正在考虑接受虽经修改却仍存在众多严重纰漏的方案,显然这是政府的无奈之举。

 

不按市场规则办事、将徐工改制案政治化是使其复杂的重要原因,并最终成为政府桌上的难题,这是中国式市场经济的悲哀,也是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讽刺。个人以为,徐工案已经给了政府太多的伤害,无论是批准还是否决,都已经和将要给政府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都将是长期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