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家远远超过5个


从香港的丁学良教授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论点开始,中国的经济学家一下子从天堂被打入到地狱。网络上对经济学家的攻击、讽刺、唾骂逐渐成风。对于那些观点,本人一直有一些想法,想提出来与大众交流,但一直没有时间或心情。今日我又在网易论坛上的网聚天下板块中看到一篇名为“政治化中的当下经济学家”的文章,又挑起了我的欲望。幸好今日有些时间与兴致,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新申请的博客上添个东西,于是趁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供大家交流和指正。

 

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是这个人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利益的产物。因此应该先就中国的经济学家的概念、目标和所受的约束条件搞清楚。

 

概念:

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对一类人群的称呼,这个人群中是怎样界定的呢?我认为大众是这样认定什么人是经济学家的:某某名牌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如北大人大)、某某机构的研究员或教授(如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等差不多级别的人物,当然其主要工作都是在国内。

                              

目标:

中国的经济学家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人,并且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经过共和国的洗礼,其人生轨迹与其他行业的人是差不多的。他们也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在既有的社会约束和个人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幸福。重要的东西可分为精神的与物质的,有些人偏重于物质的,有些人偏重于精神的。

 

约束:

政治体制是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对学术界也没“放过”。因为政治体制就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公共事务决策的选择程序(即政策选择机制)。学术研究这种活动由于外部性极强,因此私人一般不会投入资源在这些领域,顶多是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一些应用性的研究。因此学术研究的费用是由政府承当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的衣食父母是谁呢?当然是政府,因此经济学家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首先会考虑政府对他的研究的态度。政府是其产出(学术成果)垄断买者,这个市场的特征是单边消费者垄断。这个消费者(政府)的偏好是生产者(经济学家)面临的最大的约束。举个例子,经济学在马歇尔的巨作《经济学原理》面世之前,是被称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学家是为国王服务的,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研究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即即涉足政治。其它的约束具有普遍性,如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一生的时间极其有限,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同行的竞争、完成单位的考核指标。

 

总之,中国的经济学家只是一个在既有的约束下以经济学的逻辑来理性行事的群体。经济学家也是人,要和你我一样食人间烟火。“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错误逻辑不能用来指导我们来评价当今的中国经济学家。因此本人提出:不能以最优性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学家,而只能以可行性标准来衡量他们。若以可行性标准来看,我想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应该远远超过5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