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房价调控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调控失效源多个政策导向不一,合力形不成,想兼顾多个利益目标而不可得,有的是投鼠忌器,下不了狠手。老百姓住房保障固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地方政府的税收,银行的贷款安全、维持GDP的增长动力,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连带产业共同形成的利益集团,政府赖以用来改善城市形象、完成政绩的资金来源都深陷其中。根本的缺陷在于政策调控思路过于微观,各类政策方向不一,短视行为突出。有效调控房价,必须从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症结所在,需要登高望远,置身事外而不是深陷其中,需要认清实质,抓住关键,政策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可供投资的导向政策太少,投资领域太少,投资收益太低。我赞成王石先生观点,没有那么多的公共品可供投资。投资企业收益不足,投资证券收益不足,投资科技收益不足,唯有房地产收益较高。中国富豪榜上房地产开发商富豪接近一半,而且都是几年时间成功立业,不管房地产商多么叫苦不迭,多么说利润不高,但眼面前的事实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多个楼盘的房价开盘价到一年后的成交价上涨了40%,而城建部门的统计却是平均价,包含远郊区的平均价,其实远郊区的房地产开发利润大着呢,地价低,付款多数是一次性或半款,综合费用低,只是没有人剖析罢了。投资房地产的收益比银行利息高了多少倍,少说4-5倍,有的高达10倍以上。你想让人不投资房地产其实不可能。
二是投资房地产安全度远较其它投入为高。银行为什么要拼命在房地产方面放贷,只要有房子在,抵押物在,房价要下跌到40%以上才会动银行的奶酪。房价事实涨幅那么高,购房人的首付加部分月供,少说也有40%,再说了,购房人的装修费用,家具的添置,如不还款要被银行拍卖的危险性,因此逼得购房人竭尽全力,个人从加双方亲属及整个亲属网一起努力,所以银行至今房贷无法收回的不过千分之一二,生活中谁听说同事还不起房贷房子被银行拍卖了?太少。从投资购房人来讲,不管政府出台多少政策,但购房人自有对策。你说房价下跌,你能跌到哪里?政府不准卖可以出租,你收税可以签订阴阳合同,可以搞赠与。买辆汽车怕贬值,买个股份怕亏损,买个钢肋铁骨的房子在那里,风雨不怕,水旱不惊,这种财产不安全还有什么比它更安全?
三是缺少政策制约,投资房地产成了各种灰色收入的最好安身之所。买房要什么?什么手续也不要,只要有钱,身份证明,真的,真的,假的,谁管了?许多一次投资交全款,多数是如此。再说了,怕手续查出来,可以用七姑子八大姨的证件去购买,甚至在学校上学不久的小孩子的名义也可。贪官,腐败,各种灰色收入,存放的地方是房地产最安全,保值增值。你有什么条件把关?你有什么手续把关。甚至你一把火把房产证都烧了,但在房管部门,你的房子还在那里,证件复印件,亲笔签字,任他那一个也诓不去。而相关单位即使想查,你查了本人查家庭,你查得了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网吗,随便找个什么名义可以买房。所以钱放在房地产安全,最起码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可以休矣。
四是阻止外资投机炒房政策其实效果有限。公开的可以阻止了,但变相的,变通的我们目前政策阻止不了。为什么,缺少配套措施监管,不象新加坡。比如,外资进入一个企业,以内资企业名义购房,外资通过现金方式,以国内公民身份购房。只要与相关个人搞一个借款合同与房地产抵押合同,两张纸就把政策给破解了。地下钱庄的流动我们管不了。人民币价格不断走高,外资炒房可以用数不清的招数进来,我们缺少对策。当然出台文件后,外资炒房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外资炒房炒到一定程度还是由中国的企业与个人来接盘。
五是倡导城市化政策提倡过度超前导致房地产业病态发展。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房价要上涨,但近些年城市化发展过度,官员为了政绩,发展商为了通过地皮牟利,加之与腐败的灰色收入连在一起,用城市中心区的拆迁带来房地产价格的走高。有报道介绍许多城市中心区质量很好、使用寿命还长的好房子都被规划拆掉了,而棚房区却所拆不多,原因就是用拆迁推动购房消费量。这个问题许多人已经提了,不是我的新发明。我要补充的是,过快的城市化是个陷阱。
城市化的基础是什么,是工业文明,是科技进步,是非房地产类的发展。当我们看到,非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与房地产业发展同步,就是过快。现在不是一般的过快,而是快得过头,甚至是要翻车的快。这一个问题值得高度注意。在非房地产的产业链条上企业,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真金白银的GDP所在,只有这些企业效益都能稳步增长,并且与房地产同步增长,才是良性的增长。收支平衡,入出相符,有能力消费,有条件消费才是合理的。
而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看,在非房地产产业外,机械、化工、轻工、煤炭、电子,众多工业产业部门的利润越摊越薄,许多龙头企业都困难重重,寻求外资收购兼并,血汗工厂争议不断,竞争非常残酷。利率远非房地产可比。许多行业利润率只有2-3%,与房地产业超高速病态发展大相径庭。
从更深层面上说,即使非房地产行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仍应看到,这些成绩其实多数是大量耗用国内宝贵资源实现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对国家长远发展有百害无一利。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本人研究经济发展战略,深知我国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的特征依然突出。近些年来,尽管国家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问题依然沉重。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2003年情况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许多产业的增长是以大规模消费不可再生资源维持的。只有非房地产产业良性增长,并且与房地产业实现平衡增长,才能说明房地产消费是健康发展,对房地产的消费才是正常必须的一种消费。当然,真是那个样子,所有的投入就会分流,房地产也就不是唯一投资热土了。
六是拉动内需的政策走样变成拉动房地产业。近年来,国家制订政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要着重拉动内需。但是问题在于,拉动房地产的内需与其它的内需不一样。拉动其它内需复杂性多层面操作,要政府、企业、各类投资人共同努力,而且有很多风险。比如加大科技投入,成果筛选,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全是掏钱,而且银行因为风险也不愿投入,加上企业还有经营风险,总之政府努力只占其中三分之一功效,而且风险莫测。但是房地产拉动,政府一个文件就说了算,七十年土地使用税一次交清,政府的大量开支一下子有了着落,办几个改善城市面貌的大项目,出点政绩,一个任期就过去。所以,政府官员急功近利的想法占了上风。有什么政策可以让老百姓把养老的钱都掏出来?希望老百姓投资股市,但股市风险累累,许多人的钱被套牢,况且需要老百姓自觉自愿,教育产业化也是如此,老百姓额头用脚投票。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让老百姓不得不掏钱的主意,第一个主意叫做出售城市户口。我们国家的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户籍政策差距巨大,只要有钱,在城里投资,就可以得到城市户口指标,只要在城市里买房也可以迁户口进城。这个已经屡见不鲜。第二个主意叫做拆迁拉动。政府安排拆迁,商业街,打造大城市,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开拓绿色空间,等等,总之,是把城市中心的住房拆掉,把地方腾出来,建成写字楼,商场,加上被拆迁的当然要购房,所以这也是拉动房地产的好办法。第三个主意叫做“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让人们改变传统的量入为出、存钱养老、积谷防荒的观念,形成的消费观,这就是首付与月供,一次头把20年的消费预付了,辛苦劳动每天算计如何还房贷,为了一套房,先掏了老的积蓄钱,再掏了父母的血汗钱,然后用20年甚至30年做房奴,省吃俭用,担惊受怕,生怕工作不保,生怕身体疾病折磨,生怕父母年老体弱,如此等等。我们看到,只有在房地产领域有这种首付与月供的做法,但没有在技术转让、设备投入、新办企业、甚至就是教育贷款也远不宽松,想首付与月供,没门。第四个主意是举国上下主打大户型房,让你一次“套”个够,不要谈以后。而在新加坡的住房,至少30%以上是40平米左右的小户型。第五个主意是开发区。许多地方不但县里建了开发区,甚至连乡镇都建设了开发区,圈地建房,然后给优惠政策,让企业进开发区,“产品还是那个产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开发区的住房让工厂变了样。第六个主意叫改造消费理念,叫投资置业。投资增值空间,只要你读报,相信每天都有房地产开盘,叫做投资首选。第七个主意,叫白领生活与第二套房,享受优闲生活,开门见海,开门见山的广告已经风光得很。第八个主意,叫小产权。那是地方政府甚至乡镇的主意,反正天高皇帝远,已经住进去了,谁也不能把住户扔出去。等等,全国上下都打房地产的主意,这样的拉动内需也太邪乎了。
怎么调控房价,怎么调控房地产?当我们回首上述各类问题,很清楚,多个文件导向不一,要想房价调控有成效,先得把过去这么多年相矛盾的文件清理了,然后围绕房价调控的中心目标,出台配套政策,调控才会有预期的效果,否则,这种胶着的状态将会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