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灵宝通-《黄帝内经》养生片段及“内经砭石论”


砭石灵宝通-《黄帝内经》养生片段及“内经砭石论”

改编:[email protected],130-711-71763

砭道子(山东琨嵛山82岁道友)对砭石博客讲:研修砭石灵宝通必从经典入手,先继承后发展;经典含不只养生之法,且含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之大道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乎,其中的“学”实为“修”,读懂经典并常“修行”才对。故“砭石灵宝通”先录经典近十篇,请耐心看完,其间有大道理,读不懂,慢慢来,用心读,有体会。

有人问砭石博客何许人也?答:一非神、二非仙、只是一个颠倒颠,半百半疯之人吧了。砭道子乃世外高人,久居山林,从来对人讲其82或83岁,乃全真道一传人,山野之人也,好砭道养生及灵宝毕养生术,遵先人令,将砭石灵宝通通过砭石博客传之世人,功德之事也。大道天下,有容乃大,浮磬砭道,源天法地。非今人作假犯奸之小术,全国砭石从业者既行善事,还要好自为之!

引文《中国神话传说辞典》:黄帝,皇帝也,黄天上帝之谓,最初之神职盖为雷神,为中央天帝,胜东南西北四帝,即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真是如灵宝通之砭石,泰泗之山,其名磬玉,山分五座,玉分五色,居中为黄,最佳之玉也;黄者土也,医者脾也;中央之土,福泽四方;道家左青龙右白虎,龙形磬(句号磬实为龙形,龙首为天,龙身为鼓股之间,龙尾为地也,所为大头为天,小头为地;非指磬身饰龙也)、虎符砭也,见之于药王像右手持虎形砭,砭虎是也;(又药王像左手盘龙针,古为石针,砭针是也,所谓针砭之道,针砭时弊古指治病也;又《山海经》黄帝在玉山服食玉膏,又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修练,鼎成结丹而成仙。《黄帝内经》传为黄帝所作,是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也是古代医药养生之第一本专著。本处选与养生及砭石相关的章节并对“内经砭石论”有所解释。砭石灵宝通要旨:砭通经络,慎起居谨饮食,辩四时法阴阳,调神理气,修身养命。

黃 帝 內 經 素問 譯 解

        上古 天 真 論 篇 第 一

    而敦

    乃 問 于 天 師 曰 : 余聞 上 古 之 人 , 春 秋 皆 度 百 歲 ,而 動 作 不 衰 ; 今 時 之 人 , 年 半 百 而 動 作 皆 衰 者 。 時 世 異耶 人 將 失之 耶 ?

    岐 伯 對 曰 : 上 古 之人 ? 其 知 道 者 , 法 于 陰 陽 , 和于 術 數 , 食 飲 有 節 , 起 居 有 常 , 不 妄 作 勞 , 故 能 形 與 神俱 , 而 盡終 其 天 年 , 度 百 歲 乃 去 。

    今 時 之 人 不 然 也 ,以 酒 為 漿 , 以 妄 為 常 , 醉 以 入房 , 以 欲 竭 其 精 , 以 耗 散 其 真 , 不 知 持 滿 , 不 時 御 神 ,務 快 其 心, 逆 于 生 樂 , 起 居 無 節 , 故 半 百 而 衰 也 。

    夫 上 古 聖 人 之 教 下也 , 皆 謂 之 虛 邪 賊 風 避 之 有 時, 恬 惔 虛 無 , 真 氣 從 之 , 精 神 內 守 , 病 安 從 來 。

    是 以 志 閑 而 少 欲 ,心 安 而 不 懼 , 形 勞 而 不 倦 , 氣從 以 順 , 各 從 其 欲 , 皆 得 所 願 。 故 美 其 食 , 任 其 服 , 樂其 俗 , 高下 不 相 慕 , 其 民 故 曰 樸 。

    是 以 嗜 欲 不 能 勞 其目 , 淫 邪 不 能 惑 其 心 , 愚 智 賢不 肖 , 不 懼 于 物 , 故 合 于 道 。

    所 以 能 年 皆 度 百 歲而 動 作 不 衰 者 , 以 其 德 全 不 危也 。

    帝 曰 : 人 年 老 而 無子 者 , 材 力 盡 邪 ? 將 天 數 然 也?

    岐 伯 曰 : 女 子 七 歲腎 氣 盛 , 齒 更 髮 長 。

    二 七 而 天 癸 至 , 任脈 通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故 有 子 。

    三 七 腎 氣 平 均 , 故真 牙 生 而 長 極 。

    四 七 筋 骨 堅 , 髮 長極 , 身 體 盛 壯 。

    五 七 陽 明 脈 衰 , 面始 焦 , 髮 始 墮 。

    六 七 三 陽 脈 衰 于 上, 面 皆 焦 , 髮 始 白 。

    七 七 任 脈 虛 , 太 沖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

    丈 夫 八 歲 腎 氣 實 ,髮 長 齒 更 。

    二 八 腎 氣 盛 , 天 癸至 , 精 氣 溢 瀉 , 陰 陽 和 , 故 能有 子 。

    三 八 腎 氣 平 均 , 筋骨 勁 強 , 故 真 牙 生 而 長 極 。

    四 八 筋 骨 隆 盛 , 肌肉 滿 壯 。

    五 八 腎 氣 衰 , 髮 墮齒 槁 。

    六 八 陽 氣 衰 竭 於 上, 面 焦 , 髮 鬢 頒 白 。

    七 八 肝 氣 衰 , 筋 不能 動 , 天 癸 竭 , 精 少 , 腎 臟 衰, 形 體 皆 極 。

    八 八 則 齒 髮 去 。

    腎 者 主 水 , 受 五 臟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故 五 臟 盛 ,乃 能 瀉 。

    今 五 臟 皆 衰 , 筋 骨解 墮 , 天 癸 盡 矣 , 故 髮 鬢 白 ,身 體 重 , 行 步 不 正 , 而 無 子 耳 。

    帝 曰 : 有 其 年 已 老, 而 有 子 者 : 何 也 ? 岐 伯 曰 :此 其 天 壽 過 度 , 氣 脈 常 通 , 而 腎 氣 有 餘 也 。 此 雖 有 子 ,男 子 不 過盡 八 八 , 女 子 不 過 盡 七 七 , 而 天 地 之 精 氣 皆 竭矣 。

    帝 曰 : 夫 道 者 年 皆百 歲 , 能 有 子 乎 ? 岐 伯 曰 : 夫道 者 能 卻 老 而 全 形 , 身 年 雖 壽 , 能 生 子 也 。

    黃 帝 曰 : 余 聞 上 古有 真 人 者 , 提 挈 天 地 , 把 握 陰陽 , 呼 吸 精 氣 , 獨 立 守 神 , 肌 肉 若 一 , 故 能 壽 敝 天 地 ,無 有 終 時, 此 其 道 生 。

    中 古 之 時 , 有 至 人者 , 淳 德 全 道 , 和 于 陰 陽 , 調于 四 時 , 去 世 離 俗 , 積 精 全 神 , 游 行 天 地 之 間 , 視 聽 八遠 之 外 ,此 蓋 益 其 壽 命 而 強 者 也 。 亦 歸 于 真 人 。

    其 次 有 聖 人 者 , 處天 地 之 和 , 從 八 風 之 理 , 適 嗜欲 于 世 俗 之 間 , 無 恚 嗔 之 心 , 行 不 欲 離 于 世 , 被 服 章 ,舉 不 欲 觀于 俗 , 外 不 勞 形 於 事 , 內 無 思 想 之 患 , 以 恬 愉為 務 , 以 自 得 為 功 , 形 體 不 敝 , 精 神 不 散 , 亦 可以 百 數。

    其 次 有 賢 人 者 , 法則 天 地 , 象 似 日 月 , 辨 列 星 辰, 逆 從 陰 陽 , 分 別 四 時 , 將 從 上 古 合 同 于 道 , 亦 可 使 益壽 而 有 極時 。
 
 
 

        四氣 調 神 大 論 篇 第 二

    早起 使 而勿 傷肝

    夏 三 月 , 此 為 蕃 秀。 天 地 氣 交 , 萬 物 華 實 , 夜 臥早 起 , 無 厭 于 日 , 使 志 勿 怒 , 使 華 英 成 秀 , 使 氣 得 泄 ,若 所 愛 在外 , 此 夏 氣 之 應 , 養 長 之 道 也 ; 逆 之 則 傷 心 ,秋 為 痎 瘧 , 奉 收 者 少 , 冬 至 重 病 。

    秋 三 月 , 此 謂 容 平, 天 氣 以 急 , 地 氣 以 明 , 早 臥早 起 , 與 雞 俱 興 , 使 志 安 寧 , 以 緩 秋 刑 , 收 斂 神 氣 , 使秋 氣 平 ,無 外 其 志 , 使 肺 氣 清 , 此 秋 氣 之 應 , 養 收 之 道也 ; 逆 之 則 傷 肺 , 冬 為 飧 泄 , 奉 藏 者 少 。

    冬 三 月 , 此 為 閉 藏。 水 冰 地 坼 , 勿 擾 乎 陽 , 早 臥晚 起 , 必 待 日 光 , 使 志 若 伏 若 匿 , 若 有 私 意 , 若 已 有 得, 去 寒 就溫 , 無 泄 皮 膚 , 使 氣 極 奪 。 此 冬 氣 之 應 , 養 藏之 道 也 ; 逆 之 則 傷 腎 , 春 為 痿 厥 , 奉 生 者 少 。

    天 氣 清 淨 , 光 明 者也 , 藏 德 不 止 , 故 不 下 也 。

    天 明 則 日 月 不 明 ,邪 害 空 竅 。 陽 氣 者 閉 塞 , 地 氣者 冒 明 , 雲 霧 不 精 , 則 上 應 白 露 不 下 。

    交 通 不 表 , 萬 物 命故 不 施 , 不 施 則 名 木 多 死 。 惡氣 不 發 , 風 雨 不 節 , 白 露 不 下 , 則 菀  不 榮 。 賊 風 數 至, 暴 雨 數 起 , 天 地 四 時 不 相 保 , 與 道相 失 , 則 未 央 絕 滅。

    唯 聖 人 從 之 , 故 身無 奇 病 , 萬 物 不 失 , 生 氣 不 竭。

    逆 春 氣 則 少 陽 不 生, 肝 氣 內 變 。

    逆 夏 氣 則 太 陽 不 長, 心 氣 內 洞 。

    逆 秋 氣 則 太 陰 不 收, 肺 氣 焦 滿 。

    逆 冬 氣 則 少 陰 不 藏, 腎 氣 獨 沉 。

    夫 四 時 陰 陽 者 , 萬物 之 根 本 也 。 所 以 聖 人 春 夏 養陽 , 秋 冬 養 陰 , 以 從 其 根 ; 故 與 萬 物 沉 浮 于 生 長 之 門 ,逆 其 根 則伐 其 本 , 壞 其 真 矣 。 故 陰 陽 四 時 者 , 萬 物 之 終始 也 ; 生 死 之 本 也 ; 逆 之 則 災 害 生 , 從 之 則 苛 疾不 起 ,是 謂 得 道 。 道 者 聖 人 行 之 , 愚 者 佩 之 。 從 陰 陽 則 生 , 逆之 則 死 ; 從 之 則 治 , 逆 之 則 亂 。反 順 為 逆 , 是 謂 內 格 。

    是 故 聖 人 不 治 己 病, 治 未 病 不 治 己 亂 、 治 未 亂 ,此 之 謂 也 。 夫 病 已 成 而 後 藥 之 , 亂 己 成 而 後 治 之 , 譬 猶渴 而 穿 井, 鬥 而 鑄 錐 , 不 亦 晚 乎 ?
 
http://jiankangclub.cn.bosslink.com

《黄帝内经》中关于砭石疗法的记载及其分析
原作:张博士(zt)砭石大会论文集)
改编:
[email protected],130-711-71763

砭石山东北办引用:http://www.k68.cn/bianshi/web2/bbs/index.asp
首先《史籍中所记三皇之首伏曦氏在其出生地古泗水源头(今山东)“尝百草、制九针”(实为石针,因当时无金属器也!也就应是“九砭”;但无更详细的记载,到了〈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以下的记载了。

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疗方法,也称为砭术、砭疗等 。“砭”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也叫做砭具。砭石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从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我们可以找到古老的砭具, 在有史记载的各代墓葬中也经常发现各种用于医疗的石制工具[1]。描述砭石疗法的文字首见于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中《脉法》一书中写到:“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脉法》一书中所用的“脉”字与马王堆帛书中另一部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用的脉字完全相同,而后者的内容显然早于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因此《脉法》一书中关于“以砭启脉”的描述早于《黄帝内经》,应该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关于砭石疗法的文字资料。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医理论的医学巨著,其中对砭石疗法的记载应该是砭术中医地位的权威性理论描述。《黄帝内经》的形成年代大概在2500年前,这时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已能够制造金属针具,《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被认为是专门阐述针灸治病原理的,因此也称为“针经”,从《灵枢经》具有序言性质的“九针十二原”一篇中,似乎有用金属针代替砭石的意思,即“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本文之意是黄帝打算不用药物和砭石,而用细小的针去疏通经脉,并且要为此而立法。但纵观整个《黄帝内经》,仍然有大量的砭石疗法的内容,如:“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灵枢经,异法方宜论》)。这里提出疾病的治疗要根据地域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东方之域的痈疡病适合于用砭石来治疗。在本段文字之后,又有西方之域、南方之域等不同地方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西方宜用草药,南方宜用九针,北方宜用灸,中土宜用导引按跷。砭石疗法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方法,并无针灸取代砭石之意。类似的并列还有很多,如“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炙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素问、示从容论》)。再如“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炙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素问、五过论篇》)。

砭石疗法除了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外,还与治神、养身、用药和诊断脏腑血气并列为五法,即“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灵枢经,宝命全形论篇》)。这里,根据病情制造不同大小的砭石是医家的基本技能之一。

砭石疗法除了与针、灸、草药等并列外,还特别地与针并提,称为“针石”,如“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素问、示从容论》)。再如“….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这些地方的“石”字即指砭石,而针指针刺疗法,“针石”在《黄帝内经》中共同出现达十余次,足见二者关系之密切。

单独描述应用砭石治疗疾病的地方也有不少。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砭石疗法的治疗方式之一与马王堆帛书的《脉法》一书基本相同,即取砭石锋利的边缘,切割皮肤,排脓排血。砭石的这种排脓功能比针的效果要好,在《灵枢、玉版》中有:“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认为用小针治疗脓血的效果不好,用大针治又有害,故应用砭石或铍针、锋针治之。

砭石治疗痈疡、痈疽类的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描述,如“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 砭之,涂以 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灵枢、痈疽》)。砭石治疗后还要用膏药外敷,是一种砭药结合的方法。

砭石的治疗多与津液水病有关,如“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支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体,偏偏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灵枢、刺节真邪》)。这里的铍石应是砭具的一种,在《灵枢、汤液醪醴论》有“当今之世,以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也”,馋石可能是另一种砭具。

《黄帝内经》还提到使用砭石的注意事项,如“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灵枢、痈疽》)。认为当痈疽坚硬时,不要用砭石,需待其柔软后再用。再如:“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素问、徽四失论》)。指出医术不精乱用砭石会造成过失。这些问题多指用砭石切破皮肤组织的治疗方法。

砭石除了用于切破皮肤组织,排出脓血,还有其它的治疗方式。如:“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灵枢、痈疽》)。这里,“数石其输”的意思有几种解释,笔者认为应是用砭石多次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使寒热得以控制。再如:“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素问、五脏生成》)。这里,针刺和砭石用于去除穴位的邪气。以上这些手法应是砭石割脉排脓的有损疗法以外的治疗手法,可能相当于新砭石疗法中的刺法、刮法等手法。

砭石疗法与针刺、艾灸同属于外治法,而草药为内治法,如《灵枢、汤液醪醴论》所述:“当今之世,以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也”。除内治法和外治法外,还有一种称为祝由的心理疗法,当病情较轻无须使用针灸砭石及中药时,可用此法。即《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述:“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 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黄帝内经》还详细地阐述了砭石、针、灸、药、烫、导引和按摩等疗法的适用范围。如“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籴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灵枢、九宫八风》)。认为针刺和砭石主治病在肌肉的情况。这一点在《素问、奇病论》中得到进一步支持,即“《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馋石也”。认为身体瘦弱少肉者,不宜用砭石。《黄帝内经》还认为,冬天经气内收,经脉闭塞,不宜用针刺和砭石,而应以药物为主。即“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素问、通评虚实论》)。另外,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是实施针灸、砭石的重要条件,即“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素问、腹中论》)。认为如果阴阳之气未合而妄施砭石,容易因阳气泄漏而致神经失常。


在《黄帝内经》中,砭石疗法相对于针灸来讲,倾向于泻法,特别在气盛血聚时,即“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这里谈到“颈痈”之病的治法,用针灸和砭石都可以治愈,区别在于痈气气结或形成死肉(王冰注)的,用针治疗,气滞血淤的,用砭石泻之,砭石的作用主要在于疏导气血体液,可能是因为砭石作用于组织的面积较大,有利于液体的流动。

总之,砭石疗法在《黄帝内经》中已得到了详细地描述,它与针、灸、中药等皆为中医的基本方法,是医家必须掌握的技术.

引用:

http://jiankangclub.cn.bosslink.com

http://312.cn.bossl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