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有感


  旧闻科斯的大名,知道有“科斯定律”,仰慕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这还是我第一次读科斯的文章--盛洪老师译的《生产的制度结构》.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词语来表达我在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什么,那应该是“震撼”.一种很久都没有过的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在我生命的漫长岁月中,我结识过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但从未指望我自己能是他们中的一员,或走在他们的行列中。我不曾在高深的理论中有所创新。我对经济学的贡献是促使我们的分析将经济体系的特征包容进来。”这就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开场词!都说真正的大师很谦虚,治学严谨,从来不会吹嘘自己,现在对此有了更深的感受.特别对于“从未指望我自己能是他们中的一员,或走在他们的行列中”,我无语.对于自己的贡献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由此我亦想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在想的一个问题.我很喜欢看书,来到这个城市以后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市了.在书市中逛的感觉是很好的,有时候恨不得就在书店里搭个地铺,住在那里将所有的书都读完.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间凝结了很多大师的伟大的思想.看的书多了发现关于经济管理类的书太多了,尤其国内的书更多.书多了自然也就有了鱼龙混杂.《炒掉你的股票分析师》《哈佛经典》…… 再后来就只对国外的教材(翻译的或原版的),很少看国内人编的书了.国内出版的书虽然很多,但是大都是将经典的国外教材这里裁一点,那里抄一段拼接起来,更有甚者整章整章地抄,连里面的例子,分析图都是一模一样的.有的则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思想,但是自己都理解不准确,断章取义地搬过来(国内的那么多国际贸易教材中几乎没有对“关税同盟”中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假设条件有过论述!).对于这些道貌岸然的作弊者,我们除了鄙视外无言以对,什么著名教授,学者,出了多少多少本著作,问又有多少是他们自己想过的问题?有多少真正是他们研究的成果?在想科斯这样的大师面前他们是多么的渺小,也难怪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到中国出一本想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那样的经典!


       心跳再次加速在“通过价格体系发挥作用的竞争,可以做所有协调工作所必需做的事情。而我们又有管理这个生产要素,它的功能也是协调。如果定价体系提供了协调所需的全部功能,为什么还需要管理呢?”我拜读过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脑海中亦深深植下了“没有政府的市场就是最好的市场”,“市场无所不能”.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我才犹如从沉睡已久的梦境中醒来,是呀?!既然市场可以完成所有的资源配置那还要管理干什么?为什么这种问题我亦和我以前的那么多人没有想到呢?其实我(我只能说是我而不是其他人)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或者事情的某个方面我没有涉及过.


       对于文中的这段话感慨很多:“ 我们从保存下来的我在1932年写的信中知道,这一观点的所有基本内容,我都曾于1932年10月初在敦堤学院的一次授课中提出来了。那时我21岁,正值青春年华。我想象不到,这些想法在大约60年后竟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依据。在我八十多岁时对我二十多岁时做的工作加以褒奖,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经历。”不是为科斯在八十多岁获得诺贝尔奖而庆幸,而是感慨于科斯21岁就能有如此想法(对于交易成本的思考).想想我(或者我们)在21岁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刘德华?意甲?抑或风花雪月?为什么同样是21岁的青年人就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难道就是我们中国人智商比他们要差?至少我不这样认为(测过智商120多,笑).或许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历来崇尚循序渐进,当我们完成大学时已经20几了,而此时的我们有能做些什么呢?鄙人自认为在这群重点大学的高柴生中亦算学得较多者,但是我仍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做.虽然有过很多的想法,也曾经提出过一些令老师无法解答的问题,但是又怎么样呢?还不过那样!我们只知道看书看书,欠缺对实践的了解,更别说到实际中去动手.我们的老师只会告诉我们what,对于how and why则是很少涉及,亦很少和我们探讨一些于书本不同的东西.对于一个本科生的要求难道就这么低吗?我无法回答.什么时候我们的身边也能出个罗纳德.H.科斯?也许周济能回答,也许他会回答:““面包总会有的,” 只要他活得足够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