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

 

  刘建江  袁冬梅 

 

摘要: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内经济的负面影表现为:可能造成新的通货紧缩趋势、不利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利于吸引外资、产生储备风险、不利于增加就业、进一步加重房地产泡沫等方面。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减轻升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通货紧缩 对外贸易 房地产泡沫 储备风险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towards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Our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There are several passiv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towards our national economy, as follows: maybe make new deflation trends of china economy; bad for our export trades; unfavorable for FDI inflows; generate reserve risk; disadvantageous for increasing employment; and deteriorate real estate bubble .We should take forceful measures to release thes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appreciation towards our economy.

 

KeywordsRMB appreciationdeflationforeign tradereal estate bubblereserve risk

 

 

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者肯定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快速增长的进口贸易有利,可以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有利,且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向国际货币方向发展。面对2003年以来所出现的通货紧缩态势,还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何新华等,2004)。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本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麦金农(1999)等学者曾经指出,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是因为升值而引发的衰退。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麦金农(2003)强调,在汇率是否升值方面,中国应以日本为前车之鉴,并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危险的坏建议。2005721日人民币正式升值,也结束了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各种争议。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研究,详细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近阶段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可能加大未来通货紧缩压力

近几年来,物价水平由于受国内通货紧缩的影响,1998年以来,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相对低迷,深受通货紧缩的困扰。1998-2003年,CPI指数长期处于低水平,虽然2003年已经有所上升,也不过是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

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达到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涨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且7月、8月、9月分别同比上涨5.0%5.3%5.3%。看起来,通货紧缩大有向通货膨胀逆转的态势。不过,我们要注意到,虽然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长期来看,根据一般规律,若人民币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元一样对外升值,有可能通过如下机制形成未来国内的通货紧缩趋势,拉动总需求的下调[1]

1.货币工资机制

即进口物价的下降引起一国国内整体价格下降,推动居民生活费用的下降,从而导致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的上升。更高的实际工资则要求购买更多的商品,而国内生产商面对相对下降的商品价格却生产动力不足,引起了供需的缺口增大,国家不得不进口更多的商品,而更多的低价进口商品则加剧了这种通货紧缩。

2.货币供应机制

本币升值后,由于货币工资机制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实际工资所要求的货币供应量是减少的,更多的本币将被兑换成外汇资产,外汇资产将更多作为国际结算的工具。这也导致了在一定时期内,在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较多的本币兑换成外币,无疑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种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会使得国内已经发生的通货紧缩雪上加霜。另外,在外汇市场上,升值后政府在结汇方面支出的本币亦将减少,也会导致本币供应的减少。

3.生产成本机制

本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会导致出口减少,并可能最终恶化该国的贸易收支,使该国总需求水平下降。特别象中国这样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本币的升值对国内影响更大,对物价下调所产生的牵引力,有可能关系到中国的整个经济体系。就长期趋势来看,进口原材料价格相对下降,又推动了本国加工企业、或者大量依靠进口进行生产的企业(如宝钢)等的生产成本下降,从而也间接对物价的下调产生牵引力。

4.升值的预期机制

或者说,升值的预期本身引致了物价水平的下跌。一种货币升值趋势一旦形成,短期内往往难以逆转。在这种背景下,生产者把升值预期纳入特殊的生产成本,把升值对物价水平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长期升值的不确定性也纳入生产函数,进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消费者因本币的升值预期而更多地倾向于持有外币资产,消费也倾向于谨慎。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物价水平趋于下跌。而升值预期形成后,政府往往要采取多种措施抑制本币的升值,这也对物价上涨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人民币升值后,通过收入机制和示范机制也可能造成新的通货紧缩。其中前者是本币升值改变总收入再来影响物价水平的机制,后者是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对国内物价所产生的示范作用与牵引作用。

从日本经验来看,麦金农与大野健一(McKinnon & Ohno1999)对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通货紧缩的研究结论表明,这一时期,日本出现长期的通货紧缩,是基于浮动汇率安排下日元汇率长期的升值和升值预期,使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引发通货紧缩,即所谓“日元升值综合症”(syndrome of high Yen)。黑田东彦(2004)亦肯定日元升值对通货紧缩的压力。而日本政府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制造了大量的资产泡沫,经济泡沫的破灭最终引发了1990-2000年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

 

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的影响,表现为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而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在下降。例如,何新华(2004)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15%后的第一个季度,中国进口相对价格随即下降15%,而出口相对价格只较相对基准方案上升6.38%[2]。正由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从理论上分析,如果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高,从而本币的升值不得不导致进口总量的增加,同样,外国对本国的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从而本币的升值不得不导致出口的总量减少,本国的收入就会减少,支出就会增加,导致贸易收支的恶化和物价水平的下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年均增长率远超GDP增长率。从外贸总额来看,2003年底的8512.19亿美元,居于世界第四位,而2004年已上升到1.1547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三位。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而2004年则已经达到了6.5%,也居于世界第三位。中国外贸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攀升2003年,中国出口依存度达到31.09%,进出口依存度超过60%,而2004年出口依存度上升到35.96%,总依存度则达到了69.98%。这种态势,再考虑到中国2003年的最终消费率达到历史的低点,只有57%,充分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性。而人民币升值,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将直接削弱中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同时,就中国而言,至少短期内,进口需求增长一直较大,例如2003年,中国出口增长34.6%,而进口则增长了39.9%,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3.3个百分点,2004年进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也高达36%。如果人民币升值,至少在短期内,将较大地冲击我们这一严重依赖外需的经济体系,同时,对出口企业的利润,也会产生较大冲击。

 

 

三、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重房地产泡沫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景象,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过去5年来,房屋累计价格涨幅超过40%,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如上海房价5年翻了一番多。国外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3] 中国人民银行2005224日发布的200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指出,“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需引起密切关注”。这是央行半年多来第二次对房价上涨发出警示。

这种发展态势,一旦人民币升值,甚至在升值预期形成之时,则有进一步加剧趋势。首先,由于预期人民币将升值,许多游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寻求套利(未来套汇)机会。2004920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与信贷审批研讨会”上指出,在国际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在上海、杭州等地炒作房地产,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形成对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干扰。其次,人民币升值后,外资在贸易部门受阻,将转向非贸易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市场,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已很火爆的情况下,将导致房价攀升。

从日本经验来看,20世纪80年代,由于存在持续巨额的贸易盈余,加之日元不断升值,使得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在整个80年代的10年间房地产价格暴涨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最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底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已回落到1975年的水平。可见,本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

 

四、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

1.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劳动力要素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幅度引进外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受中国成功入世和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所激励,外资进入中国的总量大幅度增长,年实际利用外资问题已连续三年保持在500亿美元之上,2003年达到535亿美元,2004年实际使用外资60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32%。这种好的发展态势,有助于我们资本要素的积累,改变资本相对稀缺的状况。

但是,人民币升值将对未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后,单位数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代表的购买力下降。比如,假定人民币升值1个单位,则10亿美元进入中国市场后,相对于原来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则相当于减少了10亿人民币。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和其他各项费用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或丧失,外商到中国开办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压缩了盈利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外商的负担,降低了他们投资的热情。同时,出口加工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还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影响出口竞争力,减少甚至放弃对中国的投资。

  2.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较大的储备风险

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已由1990年的217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4032.5亿美元,到2004年底,外汇储备高达6099亿美元,20051季度又增加了492亿美元,20056月达到7110亿美元(参见表1)。中国的外汇储备金以美元为主,2005年1月,中国也购买了多达1945亿美元的美国债券,只要人民币升值,中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便面临缩水风险。例如,2002年以来,美元相对于欧元而言,贬值的幅度超过40%,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以欧元的衡量,即使考虑到欧元升值所带来的收益,外汇储备的名义损失也是巨大的。另假定人民币升值1个单位,则我们的外汇储备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将减少6000多亿。

1  1991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状况                单位:亿美元

时间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数量

110.93

217.12

194.43

211.99

516.20

735.97

1050.3

1398.9

时间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6

数量

1449.6

1546.7

1656

2121.6

2864

4032.5

6099

711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年资料系笔者整理。

对于汇率波动所造成的外汇风险而言,实际上不只限于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还将会给许多进出口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和慌张,势必带来外汇风险成本的加大。

3.不利于增加就业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中国就业压力巨大,增加就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的潜在就业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一是升值抑制了出口,尤其是打击了中国的尚缺乏足够竞争力的制造业;二是升值对外直接投资的抑制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三是升值对物价下跌的推动力,再加之外需的相对缩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减少就业。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乃至使货币政策失灵,汇率很难继续维持稳定性。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还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

 

五、结论与对策

汇率问题,涉及面甚多,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汇率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能产生许多的积极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后对国内产品相对价格的改变之上。不过有些负面影响可能是短期的,比如说对吸引外资的负面影响,因为中国市场容量对外资的吸引力远较汇率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大。还有一些负面影响则是长期的,依赖于中国经济能否在人民币升值后保持持续增长,比如说就业问题。不过,从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国际经验来看(例如日本、德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然会伴随其货币的升值。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人民币从长期来看,升值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有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采取多种措施逐步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而出口的快速增长、资本流入、外汇储备迅速增加,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从对外贸易入手,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较为不易。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重视内需,要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改变长期坚持的鼓励出口战略,比如说降低出口退税比例,减少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等等。不过,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伙伴中,对美顺差最大,来自于美国的压力也最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来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针对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压力,在继续鼓励外资流入的同时,我们的企业可以适度考虑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针对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其增长速度。另外,也可以推行QDII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未来时机成熟时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打下基础。

2.在全球化背景下权衡人民币升值问题,渐进式调整汇率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既然经济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不可避免,而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而且人民币也已经升值,在人民币未来的继续升值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广场协议”那样的大幅度汇率调整极为重要。但是,在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一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下降,是大势所趋,国外对人民币升值所施加的压力,我们也难以置之不理。与其被动升值,还不如主动应对。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不要签订类似“广场协议”式的被动性国际性协议。同时,要让汇率始终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比如说逐步扩大汇率波动的区间,对人民币汇率适时做出适度的调整,使汇率水平既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我们要认识到,成功地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对于未来的宏观经济稳定、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产业间的平衡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都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3.减轻本币升值对通货紧缩的影响

是基于巨大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对其可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长期趋势来看本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验来看,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日本的物价的整体下跌。所以说看本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着眼于长期,着眼于对未来物价的影响,对长远的整体经济的影响。那种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抑制当前通货膨胀趋势的观点,短期来看也许可行,长期来看,还可能进一步形成通货紧缩趋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对于治理潜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不能轻易使用汇率手段。而且,还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未来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形成的通货紧缩趋势。同时,在未来人民币升值之后,我们要及时关注国内货币政策与汇率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内外政策的协调来减轻汇率升值后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此外,针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储备风险,我们要深入研究世界主要货币的变动趋势,根据我们的进口规模与外债结构,适时调整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趋势。针对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以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趋势,同时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增加投资、融资渠道等。

 

注释:


[1] 参见刘建江、徐长生:本币对外升值引发通货紧缩的机制[J],当代经济研究,2005(1):45-50.

[2] 在笔者看来,何新华的模拟方案是假定中国的汇率制度不变,政府能控制汇率波动,没有考虑汇率的超调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大国经济背景。

[3] 庞建新.纽约时报:中国房地产泡沫吓人 空置率过高[N]. http://www.nen.com.cn 2004-10-11.

 

参考文献:

1.         何新华:升值优于加息[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42):1-12

2.         []罗伯特.蒙代尔:人民币汇率考验国家智慧[N].中国证券报,20030716

3.         []麦金农:罗纳德·麦金农谈中国的汇率[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研讨会”大会材料(原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3627日)。

4.         []罗纳德.麦金农,[]大野健一: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M].王信、曹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5.      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运行仅存在短期负面效应[J].国际经济评论2003(5):21-23;

6.      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11):13-20

7.         林华生:人民币升值弊多利少[N]国际金融报,2004032402

8.         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模型研究[J]世界经济,200311):19-32

9.         覃东海、何帆:浅议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R].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2003NO.18

10.     刘建江、徐长生:本币对外升值引发通货紧缩的机制[J],当代经济研究,20051):45-50.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项目“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湘教03C222;主持人:袁冬梅)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建江(1971-),男,湖南隆回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资本市场与消费;电话:0731-2618976

E:通信地址: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邮编:410076 

袁冬梅(1972-),女,湖南衡南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通讯地址: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邮编:41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