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英雄末路了吗?


           曾经显赫一时的“英雄”笔,终因老迈被竞争对手甩在了后面。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英雄”金笔在国内市场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国内自来水笔市场占有率达到50%,处于垄断地位。现在,“英雄”笔却步履维艰,同样是曾经辉煌的英雄牌铱金笔,现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尚不足3%。 

“英雄”笔的竞争对手是来自中国浙江和江西的民营制笔企业。据估计,2005年中国内地制笔总产量将达到350亿支,其中温州制笔总量将占到1/3强,达到120亿支左右。

“英雄”笔没落的原因并不是品质差,相反,“英雄”笔的设计和质量在同行业中是有口皆碑的。

 早在1958年,“英雄”就设立了追赶“派克”的目标,确立了12项具体指标:包括抗漏、圆滑度、间歇书写、减压、耐高温、耐寒等方面。在1959年,英雄笔厂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新研制成功的“英雄”100型金笔在这12项指标中,有11项赶上甚至超过了“派克”。

 1980年代后期,美国派克公司派人到中国访问,曾经到英雄厂参观,派克公司的人认为,英雄厂有许多的设备已经超过了美国派克。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英雄笔优秀的设计和过硬的品质,导致市场模仿者越来越多,抢占了英雄笔的市场份额,这也是造成英雄笔沦陷主要原因之一。

 魏锦康曾经是上海制笔一厂的厂长,该厂所生产的零件是“英雄”的关键零件。对于英雄笔最终被市场新入者超越,他总是扼腕叹息:“起初出现的大量仿造的英雄笔,打着英雄的牌子,外型、质量与英雄笔没有差别,但是价钱便宜一半。现在连牌子也不用英雄的了,完全用当地的牌子。江浙一带的制笔厂小老板们有一句调侃英雄的话:‘我们也不愿意英雄厂关门,英雄厂关门了,我们的义务设计员就没有了。’

“一支英雄笔从设计到投产,各项指标都要达标,最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英雄厂设计好之后,还未投入生产,这些私营企业就拿到设计图纸;英雄厂还没生产好,他们的产品就已经投放市场了。”

早先浙江的钢笔,都是仿照英雄笔来制作,后来浙江许多制笔企业就直接给英雄厂下订单。浙江温州一位早期的民营制笔企业主坦承,英雄笔的质量确实很好,其新产品是制笔企业的模仿对象,“只要英雄笔有什么新产品,市场销路好,马上跟上做。结果浙江的钢笔以7、8元的单价走俏市场,而10多元一支的英雄笔严重滞销。”

 由于这些新进入市场的民营企业的步步紧逼,英雄笔厂只得为浙江民营企业承担OEM,意欲借此缓解经营压力,却不料竟又挤压了自己的目标市场,陷入了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价值链最底端。而那些从模仿英雄笔起家的民营制笔企业,继续倚靠着英雄这棵大树,蚕食英雄的市场份额。

英雄作为市场先入者拥有品牌的优势,市场的优势以及顾客的优势,但当模仿者后来居上,优势不复存在时,英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模仿者的挑战,重新树立自己的优势?亲爱的读者,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