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2005年5月23日,美国对中国棉制裤子等七种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七天之后我国公布了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也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了中外记者招待会。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进入白热化阶段,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妖雾笼罩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中欧与中美纺织品贸易之路上,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那么,一贯崇尚自由贸易的美欧,为何偏偏愿作“好龙之叶公”,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 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之现状
纺织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788.47亿美元,2004年我纺织品服装出口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幅比去年回落7个百分点;实现顺差78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是全国同期进出口顺差的2.4倍。在产品结构上,仍以服装类产品为主。2004年,服装出口额为616亿美元,占我全部出口的65%,同比增长18.7%。其中,针织服装出口23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的38%,同比增长24%;梭织服装出口267亿美元,占服装出口的43%,同比增长14%。同期,纺织品出口额为33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35%,同比增长24%。其中,棉布出口60.5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的18%,同比增长11%。2004年欧盟(25个成员国)和美国分别位列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五大市场第三和第四位。一般认为,目前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约占美国市场比例的15%至20%之间,但随着中国与美欧贸易的发展这一比例可能更高,所以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也是使得中美、中欧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2005年1月1日,历时近40年之久的被进口配额扭曲的中美、中欧的贸易体制终于寿终,全球进入一体化。中美和中欧间的纺织品贸易在经历了几年的压抑之后,得到了一定的释放。2005年1—4月,中国纺织品全部出口一共是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增幅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尽管中国纺织品在这个时间的出口增长百分之十八点多,但它是远远低于这个时期中国整个出口35%的增幅的。其中,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其中,原来属于配额产品的中国纺织品对欧美的出口,确实增长幅度是大的,对美国的增长幅度是250%,对欧盟的增长幅度是82%(数据来自于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但中国的服装出口主要是靠加工贸易驱动,是从美国和欧盟进口高级面料,然后再出口到欧美各国,中国服装业仅获得不到10%的加工费。
三、 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态势
由于中国纺织品业长期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和扭曲,早就有一些人士预测2005年1月1日后,纺织品在进入全球一体化后,中国纺织品出口会产生“井喷”现象。2005年1-4月,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其中,原来属于配额产品的中国纺织品对欧美的出口,确实增长幅度是大的,对美国的增长幅度是250%,对欧盟的增长幅度是82%,这使得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的纺织品业的“狼来了”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礼仪之邦,“中庸”哲学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讲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国政府在2004年就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实行降低出口退税率,2005年2月实行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证制度,2005年5月20日2005年5月2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2005年6月1日起,对2005年1月1日起征收出口关税的部分纺织服装产品调整关税税率,其中:对2种产品停止征收关税,对3种产品调低出口关税,对74种产品调增出口关税,新增1种征税产品,这样一列政策旨在自主调控出口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出口额度。然而美国和欧盟不顾中国从世界贸易的大局出发以收敛自己而求共赢的良好愿望,误以为中国是屈服于美国和欧盟等国的压力,而逆中国政府的政策出发点行事。欧委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基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制定的《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美国政府更是拿出他一贯在对外贸易问题指责他人的霸王态度,抛出了一个所谓的“综合计划”。我国政府看到单方面的让步不能取得美国和欧盟的理解,中美和中欧贸易争端在我方的让步后不能得以解决的情况下,2005年5月30日,中国政府宣布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的决定。
四、 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中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处于次要的地位,而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美国,中国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应是本文对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一) 美欧国家对纺织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美欧国家没有按照十年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WTO 的ATC协议,忠诚地、实在地履行他们的承诺,分阶段地放开配额,而是把最紧俏的、大家最关心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美欧用这些配额保护了本国的一部分纺织企业,使它们像花瓶里的花一样根本经受不住世界纺织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一直到了今年初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明显上升时才意识到“狼来了”,但“狼来了”的呼声必定有点晚,错过了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会。中国在加入WTO前后,“狼来了”的呼声亦是不断,但中国更多是把精力放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向劳动密集型及低端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纺织压锭工作的巨大成效必然为提高中国纺织业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美欧国家经济不景气和失业问题严重,孰不知,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的内因,而执政者急于找一个外因来转移视线。欧盟紧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欧盟内部当前的政治需要。正如欧洲政策中心主任弗雷塞·卡梅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指出,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是“愚蠢的”,一切只是为了法国公投的需要。卡梅伦表示,由于法国民众对现状不满,因而倾向于对《欧盟宪法》投否决票以“惩罚政府”,因此法国一些政要急于要找到一个承担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替罪羊”,中国纺织品的冲击便成了一个很好的靶子。由于法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欧盟委员会也希望通过在纺织品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以“示好”法国政府和民众(来自于新华网2005年6月2日《特别策划:中国纺织品突出重围须有新思路》)。
(三) 国际旧政治经济体制的思维惯性在贸易上的反应。正如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说,尽管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一体化,但贸易歧视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发达国家已经习惯了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平等的贸易模式,虽然发达国家在高端和中端产品上已占有绝对优势,但对于低端产品生产也是爱不释手,这恰恰表现了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霸王”思维。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使一些发达国家坐卧不安,甚至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西方发达国家更希望中国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老太太,然中国偏偏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共产主义者。意识领域里的偏见表现在对外贸易上就是对外贸易的双重标准,不仅是对本国贸易进出口的双重标准,而且是与不同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双重标准。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也明确指出了发达国家的双重标准,“指的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里,欧美是极力的倡导自由贸易的,主张其他的国家一定要打开他们的大门。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够挑战他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马上搞贸易保护主义,关上大门,我认为这是双重标准” (来自于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四) 美国欲以纺织品贸易为手段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逼中国就范。近期中美两国之间的热点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咄咄逼人地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一个是给中美纺织品贸易设限制造贸易磨擦。人民币币值如何变动、何时变动是中国政府的内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人民币币值变动问题要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美国时间5月17日,美财政部给美国国会提供了《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称,人民币升值的外部经济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政府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升值。并给中国设定了人民币汇率须在6个月内升值的时间表。美国用这样的逻辑把纺织品贸易与人民币升值联系起来:当前美国财政出现巨额赤字,中国是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大国而且拥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那美国的财政赤字就是由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出口扩大造成的,所以美国要减少从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额,其办法就是一是人民币升值,另一个就是出口配额和征收高额关税。
(五) 中国对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贸易设限必然做出强烈反应。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低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纺织品贸易事关中国1900万纺织工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也花费了大量的力量来打造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中国全面进入全球一体化后第一次争端,对它的态度和处理必将影响中国其他行业的贸易发展态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五、 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美欧在纺织品贸易上保护主义的表现。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经济学家基于对成本—收益的分析就一直倡导贸易自由,因为他们认识到保护贸易会给生产和消费带来扭曲,而自由贸易能产生额外收益。额外收益之一是规模经济,自由贸易能给它们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额外收益之二就是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充分竞争,提高了更多的学习和革新的机会(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著《国际经济学》P2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作为市场经济发源地的美欧各国当然明白自由市场能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而且他们也一直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典范而自居。那么为何在只占中美与中欧贸易较低比例的纺织品贸易上,美国和欧盟却大动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戈?
前文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福利方面分析了自由贸易的优点和贸易保护的不足,然而现实中贸易保护主义也总打着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的旗号,其实是在保护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一向是号称民主国家向选民负责的西发达国家政府为何却为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局部利益而不惜广大选民的利益呢?广大选民虽然人数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他们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使得他们本身又处一弱势群体的地位,即使是一项不利于大家的政策,由于对于单个选民来说,他所受损失与他为了取消这项政策所得收益不成比例,而且往往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所以对选民反对这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的激励不足。用沃尔特的话说就是存在集体行动的困难:当施加压力以谋求某种政策和行为是有利于集团的整体利益时,那么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谁都不愿去做。还可以说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集团的规模的大小与集团统一意志的强弱成负相关关系。而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形成了一个组织较好的利益团体,他们比较清楚通过赞成一项政策自己能从中得到利益的份额。美国纺织品企业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共同利益的特殊的利益团体。由于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服装加工业的技术十分简单,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丰富且工资低,这就使得服装加工业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美国就是在国家纺织业利益集团的游说下,一直对纺织品业给予贸易保护,尽管对广大美国人民来说弊大于利。
下文拟对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贸易采取配额限制政策的弊端进行分析。美欧给予国内纺织品企业的配额保护,由于其国内纺织品的生产能力有限,一方面会导致国内纺织品业的垄断,一方面会导致美欧的编织品进口商选择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即出现贸易转移。国内纺织品的垄断会在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上升。中国的纺织产业已完成了结构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规模效益,从纺织品的质量及价格上均处于世界优势地位,由于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置配额限制导致的国内进口商转向他国进口纺织品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上升。这样对美欧纺织品贸易的设限一定程度会减少广大美欧人民的福利。当前,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配额限制难以达到对美欧国内纺织业的保护,因为世界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尾声,美欧国内的纺织品业不会因为得到贸易保护而在短期内使竞争力有所增强。美欧对中国贸易设限的结果只能导致纺织品贸易转移。贸易转移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价格P S
配额损失
生产扭曲
消费扭曲
配额后价格P1
配额前价格P0 D
数量Q
图1:纺织品配额限制对进口国的效率分析
由于中国纺织品贸易占美欧纺织品贸易中较大的比例,对中国纺织品贸易设置配额限制,一定程度上会使美欧各国内的纺织品价格升高,会产生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由配额所引起的相当于上图中长方形面积福利损失,加之纺织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双较小,会较大地降低整个社会福利。
中国为应对美欧等国的纺织品贸易限制而取消了中国纺织品出口81项出口关税,按照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法美欧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加上半斤的压力,中国就得为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减去八两的负担。这样固然增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减轻美欧对贸易设限的冲击,稳定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纺织行业职工的心情。但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放弃了一定关税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关税转移给了欧美政府,并且会降低中国纺织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六、 对中美欧纺织品贸易展望与建议
中国、美国与欧盟是正在孕酿中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下多极世界的三个重要极点。美国的经济政治霸权思想是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下的思维在新秩序即将来临前的延续。中国也与美国和欧盟都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谁都离不开谁。国际间的产业大分工和转移已是大势所趋,美欧各国完全没有必要围绕着低端产品费尽心机。“斗则两害,和则两利”也是中美、中欧各方最终必将取得的共识。美欧各国再对国内的比例较低、比较优势不强、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处于劣势的纺织业进行保护,只能使这些企业更加像温室里的花一样连一点阳光都见不得,更不论经受风雨了。美欧不要实行对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的行业就在世界上大力喧嚷自由贸易,对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就大行贸易保护主义,制造贸易的双重标准,这无益于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的各类企业在进入全球一体化后,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中外贸易上的磨擦会越来越多,要学会应付来自于各方面的贸易压力,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外贸策略。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3、新华网2005年6月2日的《特别策划:中国纺织品突出重围须有新思路》
2005年5月23日,美国对中国棉制裤子等七种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七天之后我国公布了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也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了中外记者招待会。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进入白热化阶段,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妖雾笼罩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中欧与中美纺织品贸易之路上,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那么,一贯崇尚自由贸易的美欧,为何偏偏愿作“好龙之叶公”,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 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之现状
纺织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788.47亿美元,2004年我纺织品服装出口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幅比去年回落7个百分点;实现顺差78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是全国同期进出口顺差的2.4倍。在产品结构上,仍以服装类产品为主。2004年,服装出口额为616亿美元,占我全部出口的65%,同比增长18.7%。其中,针织服装出口23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的38%,同比增长24%;梭织服装出口267亿美元,占服装出口的43%,同比增长14%。同期,纺织品出口额为33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35%,同比增长24%。其中,棉布出口60.5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的18%,同比增长11%。2004年欧盟(25个成员国)和美国分别位列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五大市场第三和第四位。一般认为,目前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约占美国市场比例的15%至20%之间,但随着中国与美欧贸易的发展这一比例可能更高,所以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也是使得中美、中欧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2005年1月1日,历时近40年之久的被进口配额扭曲的中美、中欧的贸易体制终于寿终,全球进入一体化。中美和中欧间的纺织品贸易在经历了几年的压抑之后,得到了一定的释放。2005年1—4月,中国纺织品全部出口一共是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增幅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尽管中国纺织品在这个时间的出口增长百分之十八点多,但它是远远低于这个时期中国整个出口35%的增幅的。其中,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其中,原来属于配额产品的中国纺织品对欧美的出口,确实增长幅度是大的,对美国的增长幅度是250%,对欧盟的增长幅度是82%(数据来自于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但中国的服装出口主要是靠加工贸易驱动,是从美国和欧盟进口高级面料,然后再出口到欧美各国,中国服装业仅获得不到10%的加工费。
三、 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态势
由于中国纺织品业长期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和扭曲,早就有一些人士预测2005年1月1日后,纺织品在进入全球一体化后,中国纺织品出口会产生“井喷”现象。2005年1-4月,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其中,原来属于配额产品的中国纺织品对欧美的出口,确实增长幅度是大的,对美国的增长幅度是250%,对欧盟的增长幅度是82%,这使得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的纺织品业的“狼来了”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礼仪之邦,“中庸”哲学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讲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国政府在2004年就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实行降低出口退税率,2005年2月实行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证制度,2005年5月20日2005年5月2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2005年6月1日起,对2005年1月1日起征收出口关税的部分纺织服装产品调整关税税率,其中:对2种产品停止征收关税,对3种产品调低出口关税,对74种产品调增出口关税,新增1种征税产品,这样一列政策旨在自主调控出口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出口额度。然而美国和欧盟不顾中国从世界贸易的大局出发以收敛自己而求共赢的良好愿望,误以为中国是屈服于美国和欧盟等国的压力,而逆中国政府的政策出发点行事。欧委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基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制定的《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美国政府更是拿出他一贯在对外贸易问题指责他人的霸王态度,抛出了一个所谓的“综合计划”。我国政府看到单方面的让步不能取得美国和欧盟的理解,中美和中欧贸易争端在我方的让步后不能得以解决的情况下,2005年5月30日,中国政府宣布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的决定。
四、 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中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处于次要的地位,而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美国,中国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应是本文对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一) 美欧国家对纺织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美欧国家没有按照十年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WTO 的ATC协议,忠诚地、实在地履行他们的承诺,分阶段地放开配额,而是把最紧俏的、大家最关心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美欧用这些配额保护了本国的一部分纺织企业,使它们像花瓶里的花一样根本经受不住世界纺织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一直到了今年初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明显上升时才意识到“狼来了”,但“狼来了”的呼声必定有点晚,错过了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会。中国在加入WTO前后,“狼来了”的呼声亦是不断,但中国更多是把精力放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向劳动密集型及低端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纺织压锭工作的巨大成效必然为提高中国纺织业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美欧国家经济不景气和失业问题严重,孰不知,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的内因,而执政者急于找一个外因来转移视线。欧盟紧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欧盟内部当前的政治需要。正如欧洲政策中心主任弗雷塞·卡梅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指出,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是“愚蠢的”,一切只是为了法国公投的需要。卡梅伦表示,由于法国民众对现状不满,因而倾向于对《欧盟宪法》投否决票以“惩罚政府”,因此法国一些政要急于要找到一个承担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替罪羊”,中国纺织品的冲击便成了一个很好的靶子。由于法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欧盟委员会也希望通过在纺织品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以“示好”法国政府和民众(来自于新华网2005年6月2日《特别策划:中国纺织品突出重围须有新思路》)。
(三) 国际旧政治经济体制的思维惯性在贸易上的反应。正如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说,尽管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一体化,但贸易歧视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发达国家已经习惯了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平等的贸易模式,虽然发达国家在高端和中端产品上已占有绝对优势,但对于低端产品生产也是爱不释手,这恰恰表现了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霸王”思维。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使一些发达国家坐卧不安,甚至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西方发达国家更希望中国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老太太,然中国偏偏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共产主义者。意识领域里的偏见表现在对外贸易上就是对外贸易的双重标准,不仅是对本国贸易进出口的双重标准,而且是与不同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双重标准。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也明确指出了发达国家的双重标准,“指的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里,欧美是极力的倡导自由贸易的,主张其他的国家一定要打开他们的大门。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够挑战他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马上搞贸易保护主义,关上大门,我认为这是双重标准” (来自于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四) 美国欲以纺织品贸易为手段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逼中国就范。近期中美两国之间的热点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咄咄逼人地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一个是给中美纺织品贸易设限制造贸易磨擦。人民币币值如何变动、何时变动是中国政府的内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人民币币值变动问题要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美国时间5月17日,美财政部给美国国会提供了《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称,人民币升值的外部经济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政府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升值。并给中国设定了人民币汇率须在6个月内升值的时间表。美国用这样的逻辑把纺织品贸易与人民币升值联系起来:当前美国财政出现巨额赤字,中国是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大国而且拥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那美国的财政赤字就是由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出口扩大造成的,所以美国要减少从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额,其办法就是一是人民币升值,另一个就是出口配额和征收高额关税。
(五) 中国对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贸易设限必然做出强烈反应。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低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纺织品贸易事关中国1900万纺织工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也花费了大量的力量来打造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中国全面进入全球一体化后第一次争端,对它的态度和处理必将影响中国其他行业的贸易发展态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五、 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美欧在纺织品贸易上保护主义的表现。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经济学家基于对成本—收益的分析就一直倡导贸易自由,因为他们认识到保护贸易会给生产和消费带来扭曲,而自由贸易能产生额外收益。额外收益之一是规模经济,自由贸易能给它们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额外收益之二就是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充分竞争,提高了更多的学习和革新的机会(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著《国际经济学》P2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作为市场经济发源地的美欧各国当然明白自由市场能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而且他们也一直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典范而自居。那么为何在只占中美与中欧贸易较低比例的纺织品贸易上,美国和欧盟却大动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戈?
前文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福利方面分析了自由贸易的优点和贸易保护的不足,然而现实中贸易保护主义也总打着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的旗号,其实是在保护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一向是号称民主国家向选民负责的西发达国家政府为何却为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局部利益而不惜广大选民的利益呢?广大选民虽然人数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他们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使得他们本身又处一弱势群体的地位,即使是一项不利于大家的政策,由于对于单个选民来说,他所受损失与他为了取消这项政策所得收益不成比例,而且往往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所以对选民反对这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的激励不足。用沃尔特的话说就是存在集体行动的困难:当施加压力以谋求某种政策和行为是有利于集团的整体利益时,那么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谁都不愿去做。还可以说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集团的规模的大小与集团统一意志的强弱成负相关关系。而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形成了一个组织较好的利益团体,他们比较清楚通过赞成一项政策自己能从中得到利益的份额。美国纺织品企业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共同利益的特殊的利益团体。由于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服装加工业的技术十分简单,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丰富且工资低,这就使得服装加工业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美国就是在国家纺织业利益集团的游说下,一直对纺织品业给予贸易保护,尽管对广大美国人民来说弊大于利。
下文拟对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贸易采取配额限制政策的弊端进行分析。美欧给予国内纺织品企业的配额保护,由于其国内纺织品的生产能力有限,一方面会导致国内纺织品业的垄断,一方面会导致美欧的编织品进口商选择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即出现贸易转移。国内纺织品的垄断会在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上升。中国的纺织产业已完成了结构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规模效益,从纺织品的质量及价格上均处于世界优势地位,由于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置配额限制导致的国内进口商转向他国进口纺织品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上升。这样对美欧纺织品贸易的设限一定程度会减少广大美欧人民的福利。当前,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配额限制难以达到对美欧国内纺织业的保护,因为世界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尾声,美欧国内的纺织品业不会因为得到贸易保护而在短期内使竞争力有所增强。美欧对中国贸易设限的结果只能导致纺织品贸易转移。贸易转移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价格P S
配额损失
生产扭曲
消费扭曲
配额后价格P1
配额前价格P0 D
数量Q
图1:纺织品配额限制对进口国的效率分析
由于中国纺织品贸易占美欧纺织品贸易中较大的比例,对中国纺织品贸易设置配额限制,一定程度上会使美欧各国内的纺织品价格升高,会产生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由配额所引起的相当于上图中长方形面积福利损失,加之纺织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双较小,会较大地降低整个社会福利。
中国为应对美欧等国的纺织品贸易限制而取消了中国纺织品出口81项出口关税,按照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法美欧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加上半斤的压力,中国就得为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减去八两的负担。这样固然增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减轻美欧对贸易设限的冲击,稳定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纺织行业职工的心情。但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放弃了一定关税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关税转移给了欧美政府,并且会降低中国纺织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六、 对中美欧纺织品贸易展望与建议
中国、美国与欧盟是正在孕酿中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下多极世界的三个重要极点。美国的经济政治霸权思想是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下的思维在新秩序即将来临前的延续。中国也与美国和欧盟都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谁都离不开谁。国际间的产业大分工和转移已是大势所趋,美欧各国完全没有必要围绕着低端产品费尽心机。“斗则两害,和则两利”也是中美、中欧各方最终必将取得的共识。美欧各国再对国内的比例较低、比较优势不强、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处于劣势的纺织业进行保护,只能使这些企业更加像温室里的花一样连一点阳光都见不得,更不论经受风雨了。美欧不要实行对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的行业就在世界上大力喧嚷自由贸易,对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就大行贸易保护主义,制造贸易的双重标准,这无益于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的各类企业在进入全球一体化后,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中外贸易上的磨擦会越来越多,要学会应付来自于各方面的贸易压力,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外贸策略。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3、新华网2005年6月2日的《特别策划:中国纺织品突出重围须有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