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之五大怪状


      1.交易所规定,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日,股票简称加“G”,股票不除权。可从三一重工到金牛能源,一朝改姓“G”,股票当日开盘价即一步暴跌到位,而且有趣的是,非流通股东支付多少股份对价,股票就对应跌多少。

  三一重工10送3.5,股改实施日跌百分之三十几,金牛能源10送2.5,股改实施日跌百分之二十几。美其名曰,交易所不除权市场自动除权。呜呼,如此股改,支付多少除权多少,支付对价岂不是骗人?再说,股权分置改革股领跌,市场岂能上涨?


      2.有人说尽管股改实施日市场自动除权,但实施日前试点股票不是涨了吗?只要对价支付多少涨多少就行了。问题是支付多涨的少。虽然,非流通股东拿出真金白银,以股份现金或其他方式支付对价就行了。
  但是市场一定会对非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打折。比如,除了超级大盘股外,一般方案(10送3或相当于10送3)应当有3个涨停,但实际只有1-2个涨停,较好方案(10送4以上)应当有4个以上涨停,但实际只有2-3个涨停。

  问题是,此打折现象一旦流行势必折上加折,涨停3个折2个,2个折1个,1个折没有,抢权就更不灵了。因为谁也不会接最后一棒。从目前情况,最终非流通股东支付对价的结果是,市场不兑现对价,或是兑现大打折扣对价。

      3.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批试点较之第一批试点最大的特色是,多种方案创新。然而,无论基金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只认送股,不认缩股、权证,使方案创新有胎死腹中之忧。
  中小板10家试点企业中拟用送股+权证的两家永新股份和七匹狼,都在正式方案中放弃权证。第1个在初步方案中推出蝶式权证(其中5张认沽权证,2张认股权证)的宝钢,正式方案中仅剩1张认股权证,但基金依然不依不挠,只要送股不要权证,不知权证的尾巴最后能否保住。

  至于,缩股的命运也不好推测。首家缩股的吉林敖东,才拉1个涨停,次日就放巨量出货,而第3日已跌破首日涨停价。缩股被市场等同于没有对价补偿。看来用脚投票远比用手投票积极,其缩股方案能否通过,已画了个大问号。不知剩下的想缩股的试点企业,看了敖东的表现还敢不敢缩?

      4.有基金经理指出,第一批四家试点企业中唯一闯关失败的清华同方,恰恰也是唯一未设置全流通门槛价的试点企业,这绝非偶然。然而,以全流通门槛价把获得流通权的非流通股关在笼子里,虽换来一时安宁却留下两大隐患。
  一是,让人担心笼子的坚固度,二者,封杀了G股的上升空间(除非控股大股东为自救把G股作上去)。倘若,全流通门槛价普及到所有G股,未来市场还能有牛市吗(除非平准基金或外资大规模进场揭掉这个沉重的全流通门槛价盖子)?
 

      5.以往市场上把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割裂开来,殊不知二者结合很可能成为新的快速套利模式。从三一重工等第一批试点股走势明显存在老机构拉高出货与新机构快进快出的两种运作,其共同点是先收集投票权,与上市公司进行博奕,投赞成票,借方案通过市场抢权出局。即使方案被否也可以预期更好的方案出局。由此形成试点,企业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日之前的大涨,与实施日之后的大跌。
  这一异常的走势,已引起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注。但交易所又表示不能剥夺在股东大会上对方案投反对票的投资者,在方案通过后用脚投票的权利。这无疑也是正确的。

  问题是,交易所是否可以把投赞成票的股票锁定至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日再放出来,以免某些投机资金先用手投票后用脚投票,利用股东大会决议公布后与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日之前的两日的大涨出局,这不就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市场自动除权的尴尬吗?

详细内容见以下连接

http://topic.news.hexun.com/stock/blank_28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