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新编(一)
叶行昆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在古今中外的文字史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曾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也是当今社会华人作为文化认同的一个基准。汉字构造六法中的象形和会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超前发达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识字识半边”,其可读性极强。
古人有“治学须自识字起”的说法。小学,即文字学,是古人做学问的起点。自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的创始到清代朴学的登峰造极,小学成了中国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近现代的史学界内,享有盛誉的“三堂”: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无不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考证文字下手来展开其史学研究的。前辈史学大师陈寅恪、钱穆先生都认为:“有时考证一个字,就是在研究一部文化史”。
本文之“新”,就在于不将汉字考证训诂,不在考据学上找依据,而是以今人的思想以望文生义,此举未知是否符合现代诠释学(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窃以为,此类文字游戏虽为学林的有识之士所不齿而难登大雅之堂,却不失为对汉字的一种新的解读;如此的雕虫小技,只能贻笑大方而已。
一. 财经篇:
1. 财:贝,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代名词。有了才学、才华、才能、才智、才干等,才有“贝”可赚,才能够发财致富。无才之材无以发财致富,只能是木材。然而,时事变迁,昔日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成了今天的“财神美女”、“郎财女貌”,可谓与时俱进了。
2. 富:“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农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有了属于自家的一人一口的私田,产权明晰,是发家致富的充分条件。“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是井田制时代的写照。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看来几千年后的农民还是没有自己的田可种。不知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农民兄弟们能否种上自己的田地而勤劳致富。“无恒产者无恒心”,所以历代农民“富不过三代”。
3. 钱:钱的繁体字是“錢”。金字旁代表金属货币,右偏旁为两把械斗的武器;要挣点钱不容易,甚至要你死我活。“人为财死”,早有古训在先。英语把挣钱说成make money,语法上与make love一致;看来凡欲成就某事者,须以“做”(make)为首务;古今中外,无不亦然。
4. 贱:。賤,是贱的本来写法。互不相让地私自铸造钱币,货币流通量过大,进而陷入囚徒困境般的货币贬值。彼此相害,大家没钱赚,破坏合作均衡,岂不“贱”哉!
5. 商:商朝,为我国古代社会唯一以商为立国之本的朝代;全民经商,类似于阿拉伯世界的商业文明;故商民也就被后人称为商人。由此可见,商业社会、商品经济、商人阶层,在我国早已有之。现在想来,当年我们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争论而喋喋不休,实在是对历史无知的可笑。如今,我们将流通领域称为商业,其从业人员称为商人。大概此行业为各行各业中最为繁忙和忙碌者,“皆为利而来,皆为利而往”;所以,我们把英语中的business和businessman分别译成商业和商人,因为A man who deals with business must be busy.
二. 生活篇:
1. 家:屋檐下一头猪,则成了一个“家”字;家,就是猪的吃喝拉撒的栖身之所;所以现在的“三口之家”,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庭,是家的延伸;家庭则是人对动物世界生存的超越;“我的家庭”,英文说my family。
2. 俗:人仅仅为谷物而活着,为生存而生存,也就俗不可耐了。宋代诗人黄庭坚说:“世人士子可以百为,却不可俗;俗不可医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超凡才能脱俗;故英谚云:“Man cannot live only on bread. 庶几乎近之。
3. 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俩个人,构成“仁”。“兼相爱,交相利”;利己利他,人我两利,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形成博弈均衡,共同获得合作红利;在倡导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仁”字依然可以大树特树。
4. 福:有衣穿,还有一人一口田,就可谓丰衣足食了。古人的幸福观也不过如此而已,却还时时无法得到满足。由于衣不遮体,朝不保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节衣缩食,忆苦思甜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前提条件,乃至滴水不漏,聚沙成塔,竟成了了国人坚固的储蓄观;这更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信条的社会经济基础。君子固穷,聊以安贫乐道自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老外说:“中国人勤劳而不致富,致富却不幸福”;在经济学上不知作何解。
(本文首发于:“价值中国网”:www.chinavalue.net)
2005/6/22
写于“面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