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泡沫几何,与易宪容教授共商榷


年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教授所提出的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论”逐渐引起了公众的重视,特别是在其《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一文发表后,更是引起了轰鸣,甚至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谈房地产必谈“泡沫”,谈“泡沫”必谈易宪容,无疑,其坚持的“泡沫论”已经为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
让我们来看看易教授所坚持的“泡沫”论和那些立论的依据和理由,到底有多少能真正说明“泡沫”的存在和“即将破灭”的事实?
其一,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衡量标准之一——房价收入比之说。
易教授说,房价收入比,国际惯例是在3-6倍,而北京、上海早超过12倍了,因此,泡沫存在是肯定的。但是,直接套用国际社会的标准来论证我国房价过高有多大的可行性?首先,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住宅的私有化刚刚开始,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存量需求在短期内集中释放必定会使房价出现上涨过快的现象,目前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大多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上,理性的房产价格还需等到人们形成一种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趋于平,这需要一定时间。其次,由于房屋不存在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以及地域性的特点,很难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房价,而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地区间房价的差异,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房价必然高于一般城市。第三,房价收入是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的。对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以外的收入并未计算在内,而这部分收入所占的比重却不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分析,2002年,我国3.6亿-3.8亿城市人口1年可支配收入总计25万亿-2.7万亿元,但当年全国的工资总额只有1.1万亿-1.2万亿元,城市人口收入在总量上竟超出了“工资总额”约1倍半。由此看来,直接套用国际准来衡量我国的情况是否有失偏颇呢? 

其二,关于“真实需求”的问题。
针对建设部报告中指出的目前住宅需求“仍然真实”,易教授认为该报告仅把潜在需求看成是真实需求,结论令人质疑。可是易教授能否给我们一个不令人质疑的“真实需求”呢?建设部对“真实需求”的预计是根据国外相应发展水平的经验、中国过去城镇居民住房改善的速度以及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等多方面因素和目前的统计资料初步测算得出的结果,是对未来的一个预测,谁也不敢说这是绝对准确的。但我们都知道每年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都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如GDPGNP,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等进行预测,这些预测有多少能和现实数据完全吻合?如果对每一次预测结果都质疑、否定的话,那这种预测是否还有意义呢? 
其三,关于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之说。
易教授说目前要遏制快速上涨的房价必须通过不断加息的方式来达到,当利率进入上升的周期,国内房价自然会下落。央行1129号的加息公告中明确指出此次加息是为了“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该次加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并非是打压房地产市场。如果央行采取大幅加息政策,按照易教授房产市场有“泡沫”的说法,就不害怕我国出现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那样的危机吗?易教授如此之说是否误解了政府的加息目的,可能会误导民众呢?
再来看,易教授关于加息对购房影响的另一精辟之说——在升息的情况下,购房人会考虑到利息太重,购房需求马上下降,需求下降,房价马上下跌,越往下跌,需求就越下降,这个趋势的到来不会超过2008年,甚至就在这一两年。作为经济学家,易教授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关系了如指掌,可以将利息对房价的调整简化到供需曲线图上来解决。不过请易教授看看以下的事实:中国社会调查所调查显示,29%的被访者认为升息会对居民的住房消费产生不利影响,百姓会考虑到还贷压力而影响自己购房计划,房价也会受到影响而降低,34%的被访者认为此次升息幅度不大,不会过多影响房价,37%的被访者认为房价会上升,虽然升息了,但是幅度不大,而住房需求是在逐年增加的,当升息率低而住房需求旺盛时并不会限制和阻止居民的实际住房需求,所以有可能还会导致房价上涨;《新楼市》发布的加息影响调查结果68%的有购房计划者表示不会因加息改变购房计划,11%的有购房计划者表示放弃新的购房计划……。易教授,您是否真正深入过群众去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呢?加息到底影响多少人的购房需求呢?对于计划多时,即将买房的人会不会因为0.27%的加息而放弃买房呢?加息影响的主要是投资者和短期内没有购房需求人的心理,即使这种需求下降,也不是马上能显现的,而其导致的连锁反应更难在一两年内就实现,再加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房价走势究竟如何难道仅是一个简单的需求供给曲线能够说明的吗?
其四,易教授说我们不必去计算房价收入比,也不必统计住房的空置率,更不要去管住房项目发展速度,只要去问问大多数的民众,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房价高不高,他们的工资及财富能够购买几平方米的商品房?
这里,易教授是否考虑到了国际社会界定房价有没有泡沫的另一个标准:居民购房行为中是否存在理性过滤行为呢?这是说每个购房者应该根据自己可支配收入进入相应的房产市场,收入高的人进入新房市场,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则进入旧房市场,或是卖出原先较小的房子,并通过追加现金流去置换较大或较新的房子。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来说,就是收入高的人购买高档房,收入低的人购买中低档房或经济适用房。但目前许多人的购房行为都违背了过滤原则,那些越是大呼房价过高的人越是如此。近几年来,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大大提高,浓厚的家庭观念促使人们最想满足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作为在我国起步不久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商品房质量大幅提高,在需求住房的群体中,高收入阶层首先进入了商品化住宅市场,开发商重点关注的首先是这部分群体。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几个重要城市中70%的商品房是由30%的最高收入人群购买的。而作为刚好也具备购房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当然也希望能住上高档房,但其羞涩的荷包却破灭了这种愿望。眼见别人住上了好房多少有点眼红本是正常心理,但却不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的购买能力就大呼房价过高实属不理性。因此,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单纯地用“买不起房”的呼声来衡量房价,易教授认为是不是完全妥当呢?
写到这儿,本还有几个问题想继续请教易教授,但突然看到一则信息让却我震惊!网上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并且即将破裂,只有4%左右的人认为泡沫不存在,另外80%以上的人认为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为房价涨跌负责。惊叹!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人深受这种言论的影响!悲哀!民众对政府丧失信心竟可到如此地步!其实也难怪,民众只看见房价上涨,只知道自己买不起房子,正好又是易教授的“泡沫”论大肆宣传的时候。于是,后来反“易”的观点、文章都让民众产生了极强的抵抗情绪,即使是政府出来说话,民众也不听了,管你说得再好、再有理,房价高就是事实!房地产商信不了,政府也信不了了,只有经济学家还在为我们说话。
这让我想起了“经济学家”的含义。“经济学家”一词意味着学术上的独立、公正和良知,而不是误导民众,否则,经济学家则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谁以后还来做经济学家的忠实信徒呢?我相信易教授各种观点、言论的初衷都是希望我国房地产市场能够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健康发展,但其中某些论调的扩大、升级强烈影响了民众的情绪,甚至动摇了民众对政府、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使得民众对政府只有抱怨,而没有信任,这难道也是易教授所希望看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