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队”看交易成本


  曾经有人戏说,中国人见队就排,好像只要有队排就有买到好东西的机会。假设有一个人为买东西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倘若这个人工作一小时可以赚取10元工资,那么他排队的这一个小时起码值10元;在这一个小时里对社会的贡献,也起码有10元。但是,花一个小时去排队,这一个小时便白白荒废了,社会没有任何人因此得益。

  我们买东西都希望支付的货币越少越好,人的行为选择也一样,也都是朝着“便宜”的方向行事的。哪种选择的代价低,就选哪种。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问问能不能退换。“能退换”的承诺就像给消费者上了保险一样,会使人们买单痛快许多———反正出了问题能换新的。但是到家后,即使发现了什么缺陷,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懒得再跑回商店换了。去饭店吃饭,打折和返还赠券两种方式,不论哪一种,优惠下来最终支付的钞票都一样。但消费者大多喜欢前者,为什么呢?返还赠券意味着你必须还要回来消费,“回来”就意味着费用。

  也许很多人对“交易费用”这个词感到陌生,但几乎每个人都在多多少少地节约着交易费用。平日里出门谁都不想赶上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就是为了避免在路上耽误时间。NBA的球票,单场票一个赛季定好了以后很少改动。每个球队在一个赛季中要将整个赛季的票打包一起卖,所以它们必须提前把整个赛季的套票价格规划好。为什么不根据对手的好坏和观众的多少即时调整票价呢?这还是交易费用的问题。要想即时调整票价,就必须知道每场球每个价位的需求分别是多少,而要想获得这些信息,代价可是相当大的,大到与其调整还不如不调整。不知你有没有想到,这样的选择同样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