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高增长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GDP的高增长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六国虹

 

 

尽管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势已定,但产能过剩问题已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浮现,如何应对逐渐增强的通缩压力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去年投资率(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44%的空前水平。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2005年开始释放。过去两年曾出现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涨价问题,2005年大都大大扭转。2005年中期以来,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价格开始走低,钢材价格最大跌幅达每吨1000元左右。近年相对紧缺的煤电在今年也出现过剩苗头。

根据2004年宏观调控的设想,当时调控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防止投资过热,避免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造成信贷不良资产。但是自2005年以来,钢铁等一些行业还是出现了产能集中释放,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突显的情况。根据发改委的统计,中国目前在水泥、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钢铁、汽车、电力、煤炭、铜、焦炭和纺织等等11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如表4所示)。

4:2005-2006年我国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状况

   产能 行业

2005年

2006年

 

 

过剩情况

过剩状况

钢铁(亿吨)

4.27

4.7

0.43

1.165

电解铝(万吨)

770

1030

260

400

铁合金(万吨)

880

2200

1320

1500

焦碳(万吨)

5000

10000

5000

5800

电石(万吨)

800

1600

800

900

水泥(亿吨)

9.8

13.2

4

5

电力(亿千瓦)

4.8

5

0.2

0.63

煤炭(亿吨)

21.5

22

0.7

0.65

纺织(亿元)

19930

20000

70

100

汽车(万辆)

580

800

220

320

数据来源:Synergy Capital

 

过剩产业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等少数上游行业,下游行业则大部分亏损。当前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不仅出现在钢铁、煤炭、电力、石化、汽车、建筑材料等国民经济重化工业领域,而且出现在纺织品、移动电话等消费品领域。   当前我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多数出现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领域 。 这些行业由于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存在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动力,因而价格下降趋势明显,行业经济效益因此出现大幅度的滑坡;而轻工行业由于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能力的调节非常灵活,因而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②在出口上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当国内产能形成、产量增加形成过剩的时候,企业往往会通过寻求出口消化产能。2005年1-11月,从出口同比增幅的角度看,钢材、汽车零件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位,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6%和83.4%。此外焦碳、水泥、玻璃出口竞争也日益激烈,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③设备投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积极进行新工厂建设和引进新型机械设备。这种投资竞争的结果,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极度的设备能力过剩,甚至出现设备开工率在50%以下的工业部门; 

④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换代方面的竞争和技术引进上的竞争都很激烈。
    2005年前三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7.6%。比如,2004年中国水泥需求不到 10亿吨,而生产能力却达到了 12.5亿吨。 2005年预计全行业利润只有 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减少了 68亿元, 5148家成规模水泥生产企业中,有 43.5%是亏损的,整个
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钢铁产能继续释放,加上2006年我国钢材进口量持续回升,出口有所下降的影响,预计2006年我国钢材的国内供给量可以达到45336.25万吨,同比增加48.03%。供给超过需求11650.81万吨; 2005年,汽车业产能已过剩200万辆,目前亏损企业亏损额已增长86.2%,而按照32家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十一五规划的设想,还有800万辆正在建设,2010年的产能1800将达到万辆,而国内需求只有1000万辆;电解铝行业闲置能力也超过260万吨;2005年发电装机将超过5亿千瓦,产能过剩态势也初露端倪。

   统计表明,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中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扩大50.4%。    新增亏损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和冶金行业,这五个行业新增亏损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亏损额的80%。  这一一系列数据表明,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产能过剩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在产能增长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下,不但导致行业库存增加、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行业利润下降,并导致企业也严重亏损。还将可能引发企业恶性竞争、企业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这是前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形成巨大新增生产能力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今年以来全国新开工项目过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这将造成未来数年产能过剩的更大压力。当前种种迹象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再次明显加大的趋势,2006年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投资建成的周期一般为5年,因此,供求结构若得不到很好的调整,预计2007年中国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生产过剩。
   值得留意的是,2005年全年CPI预计将保持2%左右的增长,并不会出现通缩。但是,随着大量投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2006年以后产能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货紧缩的风险在迫近。200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轻度的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