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家电业,崛起中的第四极
形成中的第四极
沿海家电企业纷纷加大在安徽投资力度。在2004年粤皖合作项目签约会上,格林柯尔与合肥市签定了投资24.9亿元建立合肥工业园的协议,康佳则与安徽滁州方面签定今后5年投资15亿元家电合作项目的协议。纵然格林柯尔现在面临着一些问题。此外,合肥经济开发区与香港华凌公司签署项目标的近5亿元的“华凌电器合肥生产基地”合同,蚌埠方面也与顺德美的签订了“收购蚌埠市天润公司股权”的协议。
美的自从2004年收购美泰克国际公司股权,进而顺利接管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控股权后,
就家电行业而言,如果对安徽现有家电企业进行划分,则大致可形成本土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本土企业主要有荣事达(主营项目为洗衣机、冰箱,中美合资被美的收购,集团则坚持多元化扩张)、美菱(上市公司被格林柯尔收购后,现在集团准备回购股份,主营项目有冰箱、空调、小家电等)、天鹅(主营空调),内资企业主要有海尔(收购黄山电视机厂,建立海尔工业园,主营产品为彩电、洗衣机)、格林柯尔(收购美菱股份,建立合肥工业园,主营冰箱,但现在方向不明朗)、美的(芜湖生产基地主营空调,并利用荣事达生产线生产美的品牌白电产品)、科龙(芜湖生产基地主营空调,已归并格林柯尔旗下)、华凌(主营冰柜、冰箱,归美的旗下)、康佳(主营彩电),外资企业有西门子(主营冰箱)、日立(主营空调)、三洋(与荣事达合资,主营三洋牌洗衣机、微波炉)、飞歌(主营空调)等。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企业大都是活跃在市场中的一线品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扩张力,它们的投资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中国家电业资本流向。
从当前的产能来看,综合统计资料,目前安徽所有及所在企业的具体年产能是这样的:冰箱500万台,洗衣机400万台,空调300万台,彩电640万台。仅产能来看,几乎占据中国家电行业的近1/3。而即使是具体的产量,安徽生产的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也都名列全国家电生产的前列。
一方面是珠三角、长三角、胶东半岛和国外家电资本和品牌的大规模流入与进驻,一方面是已经存续的实实在在的产能和产量,并由此而形成的、集中在合肥、芜湖、滁州三地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安徽家电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之后的中国家电业第四极已经是名副其实。笔者可以大胆预言,随着这种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产品梯队转移趋势的加强,安徽极有可能在短短3-5年之内成为中国家电业最强的一极!
在改革的洪流中求变化
中国家电业应该说是推向市场最早、最先接受市场考验并相对也是最为成熟的行业。但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发展过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即使是家电行业也一样出现了一幕幕让人费解的怪异现象。作为地处内陆省份的安徽家电企业,也经历着由高峰至低谷再到目前的重组解压、释放潜能的过程。
在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大的环境还处于计划经济的“卖方市场”阶段,产品还依然短缺,只要机器开足马力生产,不愁卖不出去产品,只要有一个观念相对超前的能人,并略懂管理和和推销就够了。对这个时候的企业而言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强和大只体现在规模和生产上。
当进入90年代中后期“买方市场”出现的时候,市场对企业整体素质、企业体制、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企业都必须精细化运营。这个时候,安徽的家电企业已经呈现出疲态,更多的是应付市场而不是引导市场,包括一些家电企业在内的一批国有企业也出现严重亏损。这个时候,合肥市政府在96年率先在国内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为改革指导思想的国企改革和破产重组方案,并于97年引入海尔和康佳,分别对黄山电视机厂与滁州电视机厂兼并重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引进海尔是合肥的上策。据说,为了引进海尔,当时的合肥市给予海尔较为优惠的条件,曾一度使本地家电企业极为不理解。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海尔的进入,打破了荣事达、美菱在合肥甚至在安徽的“天之娇子”的感觉,打破了二者之间长期形成的或竞争或合作的默契,完全进入了“丛林法则”之中,惟有历练自身的体质,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并做全心投入竞争才有出路。在90年代末21世界初国内家电企业大整合中,中山威力、上海水仙和上菱、郑州美乐、重庆三峡、南昌华意、无锡迎燕、广东神州、陕西长岭、济南小鸭、北京雪花、江苏香雪海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衰退、倒下,而荣事达、美菱能够保持到今天的竞争力与海尔的进入不能说没有关系。引入竞争对手是培养企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方法。
遵从“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国有股份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策略,这是安徽省政府一直坚持的一个方向。如果说引入海尔、康佳重组国有企业并推进市场化进程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引入西门子并最终重组扬子,则是又一种尝试。同时,随着美的、华凌、日立、科龙等企业的进入,极大地增强了安徽家电企业的整体生产和配套能力,形成了较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形成了安徽家电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为什么是安徽
为什么是安徽?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从大的环境来看,中国家电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产业转移趋势的加速和产业分工的加剧,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正在朝着服务、金融、信息、科技等第三产业进行升级和转换,家电产业圈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随着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和产业的上下游资源的配套能力的减弱,其竞争力呈递减趋势。资本的属性就是要追逐利润,随着产业环境的相对恶化,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区域从而引发“资本外逃”就必然产生。
与此同时,安徽成了“资本流入”的最佳区域,使其逐渐演变成第四个产业圈。这首先得益于安徽省政府所倡导并创造的较好的投资环境和氛围,能够从政策上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数年来,当地政府都积极主动带着项目南下广东、香港,东到上海、浙江、山东,并直接与江苏对接,招商引资采取的是走出去的策略,而非坐等其来,反应出政府的务实、高效性。其次,先来者已经获取的利益刺激并促进了后来者的跟进和投资转移。像美的芜湖排兵布阵,西门子、康佳布局滁州等都是最先的受益者。第三,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投资环境。美的、日立、科龙、实达在芜湖落户,或整机组装或配套部件生产;康佳、西门子在滁州建有冰箱和彩电生产基地;至于合肥,不仅有荣事达、美菱这样的企业,而且海尔也建立有彩电和洗衣机的工业园区、华凌和格林柯尔新的工业园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剔除本身原有的产业配套能力,随着新的品牌的生产基地的转移,必然带来相关配套企业的跟进和转移,整个产业生产链则日臻完善。第四则是人才优势。合肥被誉为“中国四大科教城”之一,市民的整体素质和比例都非常高,高科技人才更是层出不穷,这为家电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环境。同时,由于长期家电业占据整个轻工业的主导地位,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后引入的品牌减少了职工教育投入的成本。最后,还应该归结为安徽尚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生产成本较为低廉,加之安徽地处中部地区,具有极强的周边辐射能力,水陆、陆路和航运发达等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为不少企业节省物流运输的在途时间和成本。
主客观投资环境的优越是安徽吸引家电企业从而形成产业聚集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家电业的新一轮重组和产业的转移,安徽所在、所有的生产厂家会越来越多,这个新诞生的产业簇在中国家电业所占的比重和影响力亦必将会越来越大。这也为安徽正当中部崛起排头兵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工业基础。
庞亚辉: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多家企业顾问。国内知名营销、品牌管理、战略规划、家电问题研究和危机管理专家。著有危机管理专著《考验:危机管理定乾坤》一书。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手机:133419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