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角度看道德——谈谈大学校园中的一些道德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对关于道德、诚信的问题来了个大讨论,各类活动多的不亦乐乎,可是我终究是不喜欢感性甚至不负责的看待问题,经济学家们往往在分析问题时抛开道德这类难以把握的概念,但是对于大学校园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我还是想用经济学的眼睛去看看,也许这种理性是可取的呢?!那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 道德构建了一种游戏规则。 在大学校园里,如果我随地吐痰会怎么样?不外乎两种情况,其一是早有强制性的明文规定在那里,我将接受惩罚,比如上缴罚款,其二是可能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但可能会成为众人心中厌恶的对象。“不随地吐痰”是长期形成于我们观念中的一项道德,在第一种情况中,该道德具有了正式约束的能力,对违规的人毫无例外的施与成本。在这种情况中即当道德披上了正式约束的外衣,游戏参与人如何决策几乎是不需要我们操心的,成本——收益以强制性的形式摆在每个参与人面前,即使出现个别违规者也丝毫不能掩饰道德在这种情况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披上正式约束外衣的道德是成功的道德,这种情况根本无需我们为它的约束能力而担心什么。我所感兴趣的恰恰是存在于第二种情况中的道德,它将时刻出现在本文的分析中。 本文所关心和讨论的道德,是指一种为人的行为提供约束条件的非正式约束。所谓约束就是说没有它我的意愿将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均衡点。相对于立法、规章制度等正式约束而言,道德并不是以唯一形式明显的为行为人表达激励函数。作为非正式约束的道德,它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提供惩罚机制而不是建立激励机制,而且这种惩罚机制是在重复博弈中自发形成的。正是因为非正式约束的道德约束能力弱于正式约束,所以才被我们老挂在嘴边,被我们提倡,换句话说,我们所提倡的,老被我们挂在嘴边的道德其实都是非正式约束,所以它至少有两个属性,约束能力弱、供给成本低。 道德起源于多方参与的重复博弈,它的“保质期”一般随重复博弈的结束而结束。在大学住校,生活中相互和睦相处很重要。入校的新生被分在哪个寝室基本上是随机的,每个人的偏好都可能不一样,一方偏好很可能是另一方的“恶好”,如果大家都互不相让,产生的矛盾对谁都不好,这时候不同偏好的参与人必然会有对道德的需求。比如同寝室内有人在睡觉时,其他人应该尽量保持寝室安静就应上升为一种道德;每个人都应该平分责任搞好寝室清洁也应上升为一种道德。请注意这些道德并不是空泛的口头说教,道德对所有参与人都起作用,但它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参与人固有的偏好,它之所以能存在正如我所说不是因为提供了激励机制,而是因为建立了惩罚机制。当一项道德依赖惩罚机制成为非正式约束的制度时,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改变参与人的偏好,这正是我们对道德的需求的本意。回到问题上,如果我睡觉你们不保持安静,对不起,下次你们睡觉我必然通过制造噪音来为我自己争取谈判的筹码,重复博弈后,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人睡觉需保持安静”将成为均衡存在,此时这种观念已经升华为一种道德,它显然不是正式约束,但是约束能力同样很强,就是因为重复博弈保证参与人可能报复,保证理性人谁也不愿意打破均衡的状态。同样在寝室卫生问题上,参与人有对道德的需求并且自身有供给,供求力量在这里通过重复博弈实现均衡。如果轮到您负责卫生却没有负责,无论是什么具体的理由作为惩罚加罚你多负责一次卫生,如果你一直无动于衷,对不起,请搬出寝室。但是最终均衡是什么状态却取决于持“搞”与“不搞”的两方力量的较量,想到大多数同学还是喜欢在干净的寝室身心愉悦的生活,“轮到谁负责卫生就应该由谁负责”会成为一种普适的均衡存在并上升为观念中的道德。我们将使用大致如上的逻辑(也是贯穿全文的经济学逻辑)来面对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关于“热的快”的使用。学校的确有正式制度约束这一行为,惩罚机制采用的是“连坐”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来对这一制度效应的高低投票,我相信统计数据会表明该制度的收益不会比当初供给方预期的高,原因主要就是一条,在技术上不大可行,维持制度高效运转的成本太高以至于校方有限的和兴师动众的抽查其行为就像是在买彩票。凭良心说话:“热的快”的确方便!它节约了使用者不少的时间成本,甚至在没有开水供给的时段简直就可以认为“使用热得快”是一种依赖于技术的制度的内生改进,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在“连坐模式”下,一个寝室有一个同学使用热得快必然是全寝室成员分享收益,因为既然做了就要风险均摊。没有办法抽查概率是如此之小,用水概率却是如此之大,客观的讲寝室成员勾结在一起违反校规乃是一种理性行为,也就是说虽然“连坐”等成本如此之大,但乘以抽查的概率已经小于每次使用“热的快”的收益,所以“大家都不使用热的快”的道德虽然有供给但很难找到它的需求。有趣和不幸的是,勾结起来的室友倒是会形成这样一种道德:谁用热的快都务必小心,一定关门,有人通风报信。无须担心参与人会违背这项道德,因为违规的成本太高了。参与人之间的确是在遵守道德,只不过不符合校方的要求。其实对于这项道德只要我们承认校方所关心的生命、财产问题在使用者心目中恐怕不会有人比他们更操心,我们就应该理解和宽慰许多。 您是否对每次洗澡塘前女孩子们排起的长龙深有感触?!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资源被低效率的使用,我相信“避免资源逆向选择”的道德会在许多女孩子心里产生共鸣。本来女孩子爱美天经地义,一次洗澡用个把个小时完全可以理解,只是这种行为的快乐是建立在其他一些女孩子的痛苦之上的。对洗澡速度“缓慢”的MM来说,在道德之下心灵承受谴责的成本绝对不会大于她们索性草草结束之后所承担的机会成本,此时道德的影响力就如同一丝头发抽打在石头之上。恕我冒昧女孩子的心理又往往是“我等了这么久,如果没有什么着急的事情又不好好洗个澡岂不是亏了嘛”,结果往往洗澡的时间大于她实际本来需要的时间,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每次看到洗一次澡等半天的女孩子们,男孩子们都很心痛!道德没有人遵守是因为它不是建立在能提供报复(惩罚机制)的重复博弈的基础之上,供给寻找不到自己的需求从而达不到均衡。学校设立的新制度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样是技术进步降低了供给的成本,使得用正式制度替代道德变的有利可图,推动了制度的内生改进。当原有的道德被货币量化时,已经无所谓什么道德问题,但是想一想,在新的制度安排下我们享受原有道德约束预期却又达不到的效果,是否也可以看成是制度让我们的道德水准都提高了呢?回过头去看,您是否认为与道德的不符一定是行为人自身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多从制度安排上寻找原因,因为制度的确影响了行为人的成本——收益决策。 所以出于理性的鼓励我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身为非正式约束,只有是出于参与人自己的利害计算,建立在参与人需求基础上的自身所供给的道德,才是最有约束力的,最有生命力的道德。相比正式约束,道德的供给成本是廉价的,所以当因为成本问题无法供给正式制度的时候往往用道德去替代它,结合文中的逻辑,只有当道德是建立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上时它的存在才有意义,有效率。那么普遍的来讲,什么情况下出现道德的或然率大呢?这样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当所有参与人自己的偏好不能相互包容时有解决矛盾的需要。经济学家阿罗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下证明了“投票悖论”的存在,也就是说看似民主的投票却可能根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均衡,即没有一个能说服所有人的投票结果出现。此时至少在预期上引入道德将是一个精妙的选择,道德可以避免投票悖论,制止无序状态,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确保合作剩余及对它的分配,所以有效率的道德多半是建立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之上。 每个同学在来到大学之前都遵循自己生活范围的一些道德,来到大学之后,即使脱离了原来的重复博弈,受原有道德约束形成的偏好如果没有其他约束的影响可能还会维持很常时间。来到新的环境之中,参与人改变了,自己处于新的重复博弈中,每个人的观念都可能在新的环境中逐渐改变,可能自己原来坚持的道德渐渐被别人遵守,可能别人原来坚持的道德渐渐被自己遵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道德的再分配过程,所有的参与人在一起博弈,不断形成一些新的道德和淘汰一些落时的道德,对具体的形成机制和淘汰机制我们不必担心它们的效率,这样的道德本来就是自发形成的,每种新道德的创新必然符合决大多人的利益,但作为非正式约束,我们应该承认有的时候如果想打破原有道德下形成的均衡就只能用正式制度去替代它,改变均衡。当正式制度的创新成本不允许供给的时候,理性的态度应该是默认道德约束下自发形成的均衡,不然此时的提倡虽然是美好的愿望却也是无力的。 诚信是道德的一种, 它绝对不等价于不说谎,否则我们倡导人人诚信就等于呼吁全社会绝对信息对称,这显然如同希望自然界不存在介质。我们之所以倡导诚信是因为谁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诚信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做事情缺乏效率,缺乏信任,承受风险。一部分诚信不是我们大学生平时口头倡导的概念,因为它们建立在有法律保障的契约等基础上,我们所倡导的那部分诚信同样只是一种非正式约束,参与人可遵守,可不遵守。想想我们大学生每天都在和其他人打交道,仿佛面对一笔笔交易,在没有和约制度保护的前提下,再没有了诚信的约束,有多少事情将是我们想做又不愿意去做的。如同本文一贯的逻辑,提倡如没有手段辅佐只能算是一种声势,落实诚信的要义在于让每个人自己知道:如果不遵守诚信会怎样。同学们在校园一起生活不是一天两天,你今天对我不讲诚信下次就不要指望在我这里享有诚信带给你的好处。难以想象一个人只对极少数人不讲诚信,所以当一个人不讲诚信的时候得到的将是所有人对他的报复,“坏事传千里”,不合作的人品将会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在这点上信息对称不劳操心。所以理性的思考促使我说出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在倡导一项诚信的时候,诚信概念应该是:参与人在事后一定要尽力完成事前多方参与人协商好的并经自己同意的分配给自己的那份责任,一些事前就已形成且为广泛人群所了解和接受的诚信除非协商过程中自己提出异议并得到所有参与人认可,不能擅自违背已有的诚信观,尽管它在具体事件中出于简洁考虑没有被专门提出。违约人将在日后的重复博弈中受到其他参与人报复可以保证诚信在现实中的约束力和生命力。 本文最大的任务就是将一种看待道德的角度、思路、方法呈现出来,形成一个判断的逻辑框架,帮助我们认识有关道德的问题。回顾全文,我们认定当技术、成本等因素允许时,正式制度比传统的道德更有效率,在观念上可以理解为正式制度维系了所有参与人较高的道德水准。当正式制度的创新成本高于它的预期收益时为了避免无序、混乱的状态我们只好用道德去替代,因为道德的供给成本是廉价的。有生命力有约束力的道德是建立在参与人重复博弈的微观基础之上的,提倡本身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传达了一种信息。框架如此,但要说的话并不是完了。身为大学生,当在生命中感受到存在的本身不仅仅只是经济人的身份,我们还是社会人,我们同样应该有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有完善自身素养的追求。的确,说起来像随地吐痰这些问题,每次在具体行为之前的决策中,在朴素的成本——收益框架看来,边际收益总是大于边际成本,具体做了的确无可非议或者说别人对这种现象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成本根本不允许正式制度的供给,道德也没有重复博弈的微观基础,怎么办,只有反思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社会人,除了朴素的成本收益之外是否还有许多更美好的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履行的东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一点细微的努力都可能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我们也会从中得到回报。所以成本允许时我们要求正式制度约束,成本不允许时我们要求道德约束,我们也要求自身修养对于我们的约束。最后说一句,遵守道德,提高修养,从我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