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京津:两难话题


俗话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不,近日就有来自省外的诸多专家汇集一堂,对河北“环京津”的问题提出如下见解:“环渤海”是直接对外开放,“环京津”是接轨京津间接对外开放,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北京、天津,更主要的是依托两地来对外开放。斯言极度正确。但随后开出的药方却需商榷:推进两环区域联动,即秦唐沧发展联动,廊保京津发展联动,张承京津发展联动;实施“南三角”战略,构造“点、线、面”发展的新格局,即重点发展石家庄市、沧州市及黄骅市、邯郸市“三点”,石黄线、石邯线“两线”,形成除两环外的又一个经济圈和增长极,最终形成“点、线、面”互动的局面。

对此方案,窃以为仍然没有摆脱“块思维”、“闭门造车”和“一厢情愿”的惯式,除了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一点之外,恐怕也和“与时俱进”的要求有所背离——在市场经济体制成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是微观基础及企业集群规模,二是各行政区、各制度之间的协调度或者融合度;在经济转型时期,出于各自经济实力的不足,区域竞争首先是常态,找到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共同点才会有其他可言但这又很难。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指着地图划出个点、线、面布局,再依据政府指令和投资,或有可能。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方式,区域经济发展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投资的力量。从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政府投资尽管目前是主导力量,但长远讲是不应鼓励的。大家知道,政府投资是目前各类投资中风险最大的投资种类。倘若如此,京津政府会来分担风险吗?靠此方式实现环京津优势的发挥,窃以为前景模糊。

还是另一位专家言之有理:河北环京津应该说是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这种位置会提高河北对京津辐射的期望值,分散河北的注意力,在京津未来发展的高端第三产业比如金融业当中,河北所具有的优势是别的地区无法比拟的。但这种优势的形成首先是需要时间的,其次更需要河北的自身努力。因此,在目前,河北环京津,关键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前段时间,“大北京规划”曾一度沸沸扬扬,省内一位专家则独树一帜,指出河北必须要有一定阶段的个性化发展,这才是真知灼见。我们总在期望中仰视京津,却不想人家眼盯全球,要用全国的资源。因此,河北试图“地理优势”垄断一部分京津分流的“利润”,很可能最终是徒劳无功的,连河北钢铁产业的原材料都已经产生依赖国外的趋向,为什么这一点就看不透呢?恐怕关键就是北京是首都、天津直辖,河北就低一截?说到底,河北环京津应向浙江、江苏学习,不主动出击没有机会,不具备谈判的条件同样没有机会。

立足本省实际,着眼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按照区域、产业的内在关联规律,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多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多促进一批中小企业集群,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多往投资环境上使使劲,多调动一下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多一点自己的特色,这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