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经济发展仍须把投资作为基本战略


季允石省长近期在总结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曾明确指出:“投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个适度的规模,才能缩小与先进省份的差距,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我省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省经济增长属于投资主导型,投资需求仍是主要力量,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需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和速度。” 综观2004年前7个月我省经济运行的总体特点,最大亮点集中在投资与工业两个方面:前7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3.9亿元,同比增长37.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85.9亿元,同比增长21.6%。与此同时,经过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洗礼,钢铁大省(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逾1/4)、经济大省(GDP总量位居全国十强)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7.7亿元,增长34.8%,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8%,仍是经济增长的主拉力。 在现阶段,投资兴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省在投资方面也未敢丝毫松懈:200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8%,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9.1%;今年一季度增长73.1%,增幅居全国前列。尽管如此高的投资增速,该省依然认为这种增长是在前几年投资持续低迷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恢复性增长——1991-2000年,该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4%,投资率28.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按人均投资额计算,该省认为差距更大……这说明,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抓住投资、搞好投资,是在我国整体尚处“土木钢铁经济时代”客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一、我省投资面临新的机遇与环境 1.资本北移激发“后发优势”。一方面,外资北上趋势确定。中国社科院专家近日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北上”或“北进”趋势,即由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为核心的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扩散。商务部统计则表明,中国包括东北三省在内的环渤海湾地区2003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4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1%,远远超过全国1.44%的平均增长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也上升到26.2%,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内资北上趋势凸现。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特别是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南方诸多发达省份的资本开始大量外溢。例如,有数据表明,浙江目前拥有的7000亿元可用民间资本,已经基本流向了全国各个领域。仅温州一地,就至少有1000亿元资本流向外省市区。其中,流向山东、河南、我省与东北等地的资金初步估算已有1000多亿元。同时,可以预见的是,伴随资金流动,人才、管理、技术、信息等重要资本也将大量向资金流入地域渗透。因而,这种资本北移配合当地金融实力的不断增强(7月末,我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5994.6亿元,比年初增加474.3亿元;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我省企业争取上市中小企业板工作的深入和落实,我省利用资本市场的规模将发生重大变化),将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空间。著名经济学家仲大军日前指出,房车时代的经济与吃穿时代的经济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那就是:这一时代的经济是一个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经济。这一历史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能源产品,即土木钢铁经济是靠大量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木材、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堆起来的。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发达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土木钢铁经济的第一个特点是高投资率,第二个特点是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土木钢铁经济阶段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硬件阶段,没有硬件的建设就根本不可能有软件发挥作用。这一判断,与众多专家对今后我国钢铁市场与产业的预测基本一致,对偏重工业结构的我省来说自是福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省产业规模较为分散(如钢铁总产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一,可年产500万吨的钢铁企业只有2家),但其中所蕴含的利用外部资源(要明确,能够利用外部资源也就是极大地发掘出了市场即投资需求的潜力)的潜力却是比较突出(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潜力相对更大、谋求变革的成本相对较低、投资风险因资本规模限制而相对较小)。 3.宏观环境趋向积极稳定。首先是经济增长不会产生较大波动。从全国来看,预计全年投资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随着以控制部分产业投资过热为重点的此次宏观调控成效目标的实现,预计今后宏观调控的重点将发生明显转向:适时减少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方式,更加充分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调控手段,注意培育和保持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具体措施将有:稳定现行调控政策,同时密切关注总量指标变化,实施微调;抓紧研究建立利率、汇率、物价之间的关联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手段;加快建立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使用付费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抑有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意识;继续努力扩大居民消费等。这样就为我省同步调整投资和产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空间。 二、投资兴省战略的重点 首先是投资体制改革。据权威专家分析,总结前一段时间的投资规律,之所以出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关的机制和规则不健全,经济活动尤其是投资扩张的成本偏低:第一,土地开发成本很低。土地通常以协议方式转让,不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反映真实地价,征地、拆迁补偿规则不健全或不能严肃执行,补偿标准偏低,一些地区甚至以零地价进行招商。第二,资金使用成本很低。最近三年多来,外贸盈余迅速达到700亿美元,外资流入达到1789亿美元,外汇储备骤增2930亿美元。由于汇率相对固定,中央银行被动买进美元,大量投放基础货币,银行资金供应大幅增加,信贷增长加速,而在经济升温、物价上涨以后,利率却没有变化。第三,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很低。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缺少必要的准入标准和补偿标准,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经济运行和投资扩张成本低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体制缺陷,如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不稳固,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不能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投资风险约束不到位,等等。因此,接下来的投资工作重点首先是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其次是结构调整。从我省来看,一方面,多年来形成了投资偏重的惯式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投资略显分散的格局(企业规模比较分散,产业集中度偏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三、政策建议 1.正确认识投资形势,准确把握投资规律,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按照“适时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力度,正确处理好扩大投资与防止盲目投资建设的关系,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避免投资的大起大落,保证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2.继续强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立足于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融资体系,降低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多元化着手来解决融资难问题。鼓励面向企业的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拓展企业融资租赁、担保和保险等融资形式,促进面向企业的融资创新。 3.不断创新资本利用路径,为投资持续增长注入生机和活力。重点是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省外,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和领域,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多吸引质量高、效益好、符合我省产业政策要求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二是面向省内,既要通过降低产业门槛等措施继续下力激发和利用省内民间资本,又要通过完善对突出贡献者给予地方政治荣誉等措施积极培育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4.从严把握土地政策,优先保证投资用地。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供给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优先满足,为投资持续平稳增长创造条件。 5.发挥好信息的导引功用。这其中既包括逐步实现投资政策的透明化,也包括逐步改进我省优势产业的宣传路径,更包括投资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信息中心具体承担,尽快研制开发一套“河北省投资信息管理和运行系统”,为促进我省投资工作提供一个更好的中间平台。 6.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结构调整的关系。从未来需要看,我省经济发展必须通过投资结构调整打破旧的产业格局,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企业竞争力。好的项目不仅是投资结构调整的载体,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投资结构调整要遵循市场规律,择优而投,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允许产业间存在局部和暂时的非均衡增长。 7.科学设定我省的空间投资和产业投资相融合的总体战略。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联合部分经济信息与研究机构、投资公司、金融单位组织专项科研,尽快出台这一战略的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