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写字楼广告五花八门,什么“5A”“智能化”“甲级”“超五星级”等等,凡此种种,都自冠以“高档”两字。
前段时间一次开会,有人问我,“你凭什么判断一个写字楼高档不高档?”我当时的回答如下:一个楼高档与否,进去一闻就知道了。有的楼循着味能找着厕所,有的楼一到吃饭点,满楼的菜味。这样的写字楼肯定不是高档写字楼。前者说明其服务有问题,后者说明其硬件——暖通空调系统有问题。
因此,决定写字楼高档与否,同时取决于软件和硬件。软件是精耕细作,是一丝一缕。下面主要从硬件上分析写字楼的档次。
写字楼,英文名“Office”。我曾经寻根溯源,但始终不知是谁翻译出如此奇怪的名字。国人以儒为首,有学问的人才写字;因此在写字楼里的人有学问会写字,层次一般较高。可能这是翻译的逻辑。科技以人为本,讲讲楼的硬件。
提升楼的品质,重要在于以下四点:外观、大堂、电梯和空调。
上一点档次的写字楼,外面都用铝板、石材和玻璃。铝板现在的高档写字楼很少使用。不同石材价格相差数十倍,用在墙面,最重要在于色差;不能一块一个色,深浅不同。玻璃有单层双层、中空非中空、钢化非钢化、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窗户与幕墙之分;目前一般认为最好的是“双面钢化中空Low-E幕墙”。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不能成为哈哈镜,否则是城市垃圾。当然还有讨论比较多的光污染问题,在于玻璃的透光率,现在鉴于环保节能的要求,一般选择透光率大的玻璃。
环境可以改变人,一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不敢在肃穆的写字楼大堂丢一片纸屑。不同环境人有不同的穿着。在澡堂,穿衣服是反常,人觉得你别扭;在一个高档写字楼的大堂,会让衣着随便的人感到不适,感到自己不合于群。大堂应该让进入的商务人士更自信,更有效率感。大堂可以大一点,高一点,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应该营造出商务氛围,要有人性化的尺度。
衡量电梯的指标很多,比如梯速(2 米/秒、4米/秒等)、大小(1350吨、1600吨等)、平均等候时间(如30秒)、5分钟运载能力(如12%)等。这些都是工程术语,很难理解,最直观地判断电梯档次有两条:
第一数量,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高档写字楼,一部客梯(不计算消防梯和扶梯)服务2层楼不到。就是总层数除以客梯数应小于2。楼的档次基本可以用这个数去衡量;
第二,不管在任何时候,上下班、中午就餐也一样,不能有排队等电梯的现象。
空调,英文是“Air Condition”,直译是空气条件,我认为比空气调节要好。千万不要把空调只理解为温度问题。风应气而生,空调就是利用风(送风、回风、新风)来达到预先设定的空气条件。空气条件除了温度外,还有湿度、洁净度、含氧量、温度梯度、扰动度等。所有这些都将影响人的行为。湿度太高则闷,太低则燥;洁净度差则易感冒;含氧量低就容易犯困,温度梯度大则有人热有人冷。好的空调,可以消除所有这些形象,更不会在室内冬天穿短袖,夏天穿毛衣。好的楼,进去应有吸氧的感觉,并且应该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来调节温度和湿度。其技术手段之一是在一些广告上能看到的四管制空调,在室内分成内外区,解决温度不均(梯度大)问题;更好的还有采用所谓的VAV(变频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再加过滤杀菌加湿系统,使人可以通过每个房间的空调面板调节所需的温湿度。
高档写字楼是不可能一招鲜的,而是“木桶原理”,短一块板都不行。上面四项是提升写字楼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另外还有很多。如标准层面积应在1500~2500平方米之间,太小太大都不好;进深(就是最靠里的桌子到外墙或窗户的距离)应小于15米;层高净高度(天花板到地面)不小于2.7米等结构上的指标。其他如强电(照明电、动力电)如何保证永不停电永不跳闸;弱电(电话、网络)如何能保证7天24小时1秒钟都不间断等。
需指出的是,高档意味着奢侈,奢侈意味着浪费;因此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档写字楼的使用率不会高于65%。
高档写字楼是一个苛刻的头衔,东方广场的写字楼其他所有的指标都很好,就是层高净高度只有2.4米,其租金水平永远是二流的。因此,租金水平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写字楼档次的高低,而不是销售价格。
写字楼是复杂的,是一个系统!以上是我对写字楼的管中窥豹,仅是皮毛!
2004年12月11日夜10点16分,
于南十里居家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