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二次污染:微生物指标高
日前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奶源二次污染非常严重,其结果是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即细菌总数)太高,与结核菌、布鲁氏菌一样,会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据长富乳业总畜牧师孙荣鑫介绍,欧美等乳业先进国家牛奶中的微生物数量严格控制在10万个/毫升以下,一般都在5万个/毫升左右。美国、加拿大等奶公司在收奶时规定,如果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但国内把微生物指标控制在5万个/毫升以下的非常少。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骆承庠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部分乳品厂收购的牛奶细菌总数多数是一毫升几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微生物指标之高的确令人担忧。
微生物指标过高,原因何在?关键是因为原料奶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密,使原料奶受到了二次污染。目前农户饲养的奶牛占全国奶牛总存栏数的80%,仍处在缺技术、分散、小规模、手工挤奶的生产状态。奶源二次污染,主要来自手工挤奶方式。一是卫生条件差。如果奶头清洗不净,容器等卫生条件又欠佳,就会使原料奶直接受到污染。二是没有冷藏设备,牛奶由手挤到小桶,再由小桶到大桶,大桶到奶车,期间多个环节使原料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较长,从而使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奶源品质在第一时间内已变差、变坏。另外,微生物指标太高与国家标准过低也不无关系。
因为微生物指标实质上是牛奶的一种卫生指标,如果微生物指标过高,会从根本上破坏牛奶的营养结构,危害不言而喻。在原料奶中,活的细菌会产生外毒素,经过高温杀毒后,这些细菌都会被彻底杀死。但这些死细菌被分解后,还会形成微量的内毒素。而如果原料奶中细菌数过多,就会使成品奶中的内毒素增多,不但影响口味,而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奶源的深度开发和维护,不重视对原料奶品质的监控,那么就会彻底打击消费者刚刚建立起来的液态奶消费信心指数,而一旦消费者对市场丧失信心,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就会崩塌。
●奶源真相一直被误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曾是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大草原的真实写照。然而,时过境迁,这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如今的呼和浩特大草原风蚀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明对此痛心疾首,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年复一年,已形成恶性循环。
据悉,传统的北方散养模式都是以粗放、掠夺性过度放牧为显著特征。散养奶农为降低成本,往往不择手段掺假造假。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奶牛的健康状况当然相差迥异,而牛奶的质量更无从保证。显然,庞大而又超载畜量的牛群正践踏着业已贫弱的草原。一位乳业资深人士感叹道,大草原的概念并没有赋予"公司+农户"的旧模式新的内涵,而这种旧模式将日益成为乳业发展的桎梏。之所以让牛奶的微生物指标控制在5万个/mL以下,其关键在于采取了"公司+规模牧场"的运营模式,这种新奶源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牛奶的高品质。"光有奶源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高标准的奶源。"长富副董事长蔡永康的话显得意味深长。
其实,在新旧奶源之争的背后,实质上就是两种竞争模式的较量。早在几年前,当市场成为乳业的短板时,乳企纷纷重金投入到市场的开拓中。而在近两年,当奶源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时,乳企又借资本之力,四处跑马圈地。
先市场,后奶源,再高标准的奶源,这或许就是伊利、蒙牛等国内乳业巨头的发展轨迹。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当乳业市场急速膨胀时,乳业巨头们往往因为市场的短期利益驱使而放弃对高标准奶源的投入。而当他们意识到奶源正是乳业的垄断资源时,又会将资本都投入到对奶源的控制中。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出现,乳业巨头们都无暇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高标准奶源的建设。
●还原奶泛滥与高质奶源奇缺将使中国奶业陷入阵痛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中国奶业一系列发展数据,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自1995年以来,中国奶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30%以上,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月-6月,我国进口乳制品18.03万吨,同比增长39.09%;货值金额2.02亿美元,增长50.04%。其中奶粉进口8.7万吨,增长77.6%。而去年,我国共进口各种乳制品25.7万吨,金额2.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和26.2%。其中奶粉进口11.1万吨,金额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4%和40.4%。大量奶粉进口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自明,因为还原奶充斥市场。据广州市奶协理事长王丁棉介绍,还原奶一直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市场上的产品一半以上是用奶粉还原而成的。在某些地方,此比例甚至高达80%。去年,广东奶粉进口量为3.7万吨,其中至少有1万吨用于还原奶,还原奶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还原奶对市场推广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损害消费者一定的经济利益,今年以来不断受到谴责,甚至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中国奶业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迅猛,但尴尬的是,奶源奇缺,且分布极不均衡。近年来市场销售增长在30%以上,而奶牛增长幅度只是10%,中国奶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奶源短缺局面。对此,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表示赞同。据他介绍,目前全国现有存栏奶牛约600万头,但平均单产鲜奶每年不到2000公斤。全国现有奶牛总量中,品种比较好的大约有200万头。奶牛头数的年增长幅度是10%,显然难以支撑乳业近年来高达30%的年增长速度。有数据为证:2002年广东一年的牛奶消费量为50万吨,但本土的鲜奶源只有12万吨。也就是说,缺口高达38万吨。他预测,未来3年-5年内,奶源短缺的现象将日趋严重,奶源短缺与奶业高增长的矛盾将日益尖锐。
令人欣慰的是,正当奶业遭遇质量危机行之时,新奶源模式不断面世:奶业后起之秀福建长富集团独创"公司+规模牧场"新模式:长富投入80%的资金,牧场主投入20%的资金,双方共同建设牧场,直属牧场全面执行长富公司制定的标准,从饲料草种植和奶牛的营养均衡、挤奶工艺和牛奶离开牛体的品质控制、牛群繁育及牛群育种三个方面进行全程监控;佛山澳纯乳业有限公司则采取"公司+自有牧场"的经营模式,从奶牛到所有的设施均为自有资产,在牛场的选址、牛种的选择、牛的喂养方法和牛场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均由公司直接管理;伊利集团也将变身为"现代化奶站+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的新模式。
日前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奶源二次污染非常严重,其结果是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即细菌总数)太高,与结核菌、布鲁氏菌一样,会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据长富乳业总畜牧师孙荣鑫介绍,欧美等乳业先进国家牛奶中的微生物数量严格控制在10万个/毫升以下,一般都在5万个/毫升左右。美国、加拿大等奶公司在收奶时规定,如果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但国内把微生物指标控制在5万个/毫升以下的非常少。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骆承庠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部分乳品厂收购的牛奶细菌总数多数是一毫升几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微生物指标之高的确令人担忧。
微生物指标过高,原因何在?关键是因为原料奶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密,使原料奶受到了二次污染。目前农户饲养的奶牛占全国奶牛总存栏数的80%,仍处在缺技术、分散、小规模、手工挤奶的生产状态。奶源二次污染,主要来自手工挤奶方式。一是卫生条件差。如果奶头清洗不净,容器等卫生条件又欠佳,就会使原料奶直接受到污染。二是没有冷藏设备,牛奶由手挤到小桶,再由小桶到大桶,大桶到奶车,期间多个环节使原料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较长,从而使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奶源品质在第一时间内已变差、变坏。另外,微生物指标太高与国家标准过低也不无关系。
因为微生物指标实质上是牛奶的一种卫生指标,如果微生物指标过高,会从根本上破坏牛奶的营养结构,危害不言而喻。在原料奶中,活的细菌会产生外毒素,经过高温杀毒后,这些细菌都会被彻底杀死。但这些死细菌被分解后,还会形成微量的内毒素。而如果原料奶中细菌数过多,就会使成品奶中的内毒素增多,不但影响口味,而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奶源的深度开发和维护,不重视对原料奶品质的监控,那么就会彻底打击消费者刚刚建立起来的液态奶消费信心指数,而一旦消费者对市场丧失信心,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就会崩塌。
●奶源真相一直被误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曾是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大草原的真实写照。然而,时过境迁,这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如今的呼和浩特大草原风蚀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明对此痛心疾首,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年复一年,已形成恶性循环。
据悉,传统的北方散养模式都是以粗放、掠夺性过度放牧为显著特征。散养奶农为降低成本,往往不择手段掺假造假。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奶牛的健康状况当然相差迥异,而牛奶的质量更无从保证。显然,庞大而又超载畜量的牛群正践踏着业已贫弱的草原。一位乳业资深人士感叹道,大草原的概念并没有赋予"公司+农户"的旧模式新的内涵,而这种旧模式将日益成为乳业发展的桎梏。之所以让牛奶的微生物指标控制在5万个/mL以下,其关键在于采取了"公司+规模牧场"的运营模式,这种新奶源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牛奶的高品质。"光有奶源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高标准的奶源。"长富副董事长蔡永康的话显得意味深长。
其实,在新旧奶源之争的背后,实质上就是两种竞争模式的较量。早在几年前,当市场成为乳业的短板时,乳企纷纷重金投入到市场的开拓中。而在近两年,当奶源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时,乳企又借资本之力,四处跑马圈地。
先市场,后奶源,再高标准的奶源,这或许就是伊利、蒙牛等国内乳业巨头的发展轨迹。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当乳业市场急速膨胀时,乳业巨头们往往因为市场的短期利益驱使而放弃对高标准奶源的投入。而当他们意识到奶源正是乳业的垄断资源时,又会将资本都投入到对奶源的控制中。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出现,乳业巨头们都无暇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高标准奶源的建设。
●还原奶泛滥与高质奶源奇缺将使中国奶业陷入阵痛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中国奶业一系列发展数据,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自1995年以来,中国奶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30%以上,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月-6月,我国进口乳制品18.03万吨,同比增长39.09%;货值金额2.02亿美元,增长50.04%。其中奶粉进口8.7万吨,增长77.6%。而去年,我国共进口各种乳制品25.7万吨,金额2.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和26.2%。其中奶粉进口11.1万吨,金额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4%和40.4%。大量奶粉进口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自明,因为还原奶充斥市场。据广州市奶协理事长王丁棉介绍,还原奶一直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市场上的产品一半以上是用奶粉还原而成的。在某些地方,此比例甚至高达80%。去年,广东奶粉进口量为3.7万吨,其中至少有1万吨用于还原奶,还原奶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还原奶对市场推广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损害消费者一定的经济利益,今年以来不断受到谴责,甚至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中国奶业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迅猛,但尴尬的是,奶源奇缺,且分布极不均衡。近年来市场销售增长在30%以上,而奶牛增长幅度只是10%,中国奶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奶源短缺局面。对此,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表示赞同。据他介绍,目前全国现有存栏奶牛约600万头,但平均单产鲜奶每年不到2000公斤。全国现有奶牛总量中,品种比较好的大约有200万头。奶牛头数的年增长幅度是10%,显然难以支撑乳业近年来高达30%的年增长速度。有数据为证:2002年广东一年的牛奶消费量为50万吨,但本土的鲜奶源只有12万吨。也就是说,缺口高达38万吨。他预测,未来3年-5年内,奶源短缺的现象将日趋严重,奶源短缺与奶业高增长的矛盾将日益尖锐。
令人欣慰的是,正当奶业遭遇质量危机行之时,新奶源模式不断面世:奶业后起之秀福建长富集团独创"公司+规模牧场"新模式:长富投入80%的资金,牧场主投入20%的资金,双方共同建设牧场,直属牧场全面执行长富公司制定的标准,从饲料草种植和奶牛的营养均衡、挤奶工艺和牛奶离开牛体的品质控制、牛群繁育及牛群育种三个方面进行全程监控;佛山澳纯乳业有限公司则采取"公司+自有牧场"的经营模式,从奶牛到所有的设施均为自有资产,在牛场的选址、牛种的选择、牛的喂养方法和牛场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均由公司直接管理;伊利集团也将变身为"现代化奶站+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