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付志雄

基本理念和哲学

  世界市场需要支撑它的功能构造;全球经济需要多种运行机制和驾驭它的社会主体。缺少了不同地域上有着历史文化根源的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及其发展需求,世界市场将变得离散;社会运行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主体从中掌控,全球经济会变得失序。因此,在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必要为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寻找恰当的功能载体和互为对象的文化主体。用哲学的话语说,人的现实类生活需要有执掌自身历史命运的类属文化单元。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民族国家、文化类群,就是这样一种发展本体与结构单元。

  一个显见的发展事实: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真正主体不再是从前的理性个体,而是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国家(市场载体),和投身市场运作的类群个体及其文化类群(文化主体)。这样,分处不同地域、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所有国家(类属文化单元),就以其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资格,成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思行于物的)社会践行者;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就通过不同文化类群及其把自身以类属的实践文化,将世界市场纳入新的发展轨道!

  据此不难做出大胆文化预设:市场经济是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把他们类群个体和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主体的经济;这种实践文化必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主体文化、运作文化。

  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无形之手,而是把不同国家中的类群个体、类群文化整体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构一起的社会运行方式;它必然表现为这一文化类群根据它与同类相互类属的关系——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凸显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因此,人类通过这类运行方式,可以从中发掘把自身以类属的生命价值;族群经由这种实践文化,则可构建不同文化类群与全球市场相融为一的社会主体资格。如是,置身这一运行方式中的世界经济,必然遵循类属原则;经由这种实践文化所拓展的全球市场,必然受控于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其中的道理说:既然世界经济遵循类属原则,全球市场凸显出受控于人的社会主体属性,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就和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关联一起。

  其意是说,任何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都将在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的环节中,带有受控于它们文化类群的生命特质与文化属性。它集中表现为:物质信息和能在资源分布及市场走向上,同以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间的互构与相融。

  乃至市场经济一旦在类属于人的关系上功能凸现,所有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便直接表现为对新型文化产品的系统发掘,和对人类生命维度的文化预设与功能再造。所以,从全球市场的这种文化性质看,市场经济还将成为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型塑其中的经济。

  至此,市场经济的文化全貌凸显出来:它既是发掘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经济,也是对人的三重关系历史型塑的经济。概括说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一种通行的社会运行方式,它的科学运作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命运和未来走向。

  以上文化推论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亦发生同步改变。它给出这样一种哲学启示:

  1、任何与世界经济无涉、市场运作无缘的个人创造,都不是社会现实意义的自觉活动,均无法把他的创造力传递到人与自然交互一道的发展关系中。

  2、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不是在抽象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去运行,而是通过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实践文化来展开。

  3、类群个体总是相融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生命个体、生产生活个体;他们生命欲求的发生、发展与实现,只在他们成为当下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运行载体和主体时(成为他们/它们时),方才以其相融于自己文化类群的社会运行方式来实现。

  4、欲想让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类群个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微观层面上)注重‘以人为本’,还要在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文化预设中)做到‘以类为根

对低人权优势的反诘


    在拙文《中国知识分子为何背离文化母体?》发出后,寒江鹤影先生提出下面质疑:

    在黑窑黑矿事件之前,早就有各种黑色企业,在黑窑黑矿事件之后,各种黑色企业依旧大量存在.楼主对此怎么看?如果把"人"作为成本要素去考量,则中国最大的"低成本"低在何处?说到根上,就是人的低成本,对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着手补课工业化的中国,这根本无须讳言.人的低成本是指什么?仅仅是工资报酬吗?从低成本说里面提出强调低人权,就是"打政治牌"?未免也太敏感了些吧?

 &n...

Read more

中国知识分子为何背离文化母体?


                  中国知识分子为何背离文化母体?

    “中国奇迹”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一套有关“交易成本”的行事逻辑,就此《南风窗》记者熊培云专访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其主要观点是:中国以“低人权优势”造就惊人竞争力。认为:除了(相较于国外福利国家)低工资、低福利的传统优势外,中国更以&ldq...

Read more

给民主幼稚病诊脉


     什么是病态民主(民主幼稚病)?这里把只配拿来把玩、言说,不能相容于中国文化土壤,不能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民主称之为病态民主。简单说来,它是用来言说的民主,抑或在发展历史和文化土壤上均与他国历史文化发生严重错位的民主。确切地说:它不是用来推进本国基本制度建设和社会文化改造的民主。如果给病态民主做一诊断,其症结如下:

    1、病态民主看民主,不是把它植根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里、社会实践中,而是极力玩弄“非此即彼的思维”游戏(“民主—专制”...

Read more

思想为啥总受语言来纠缠?


         思想为啥总受语言来纠缠?

 

    新近发了一篇文章:《认知民主不同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民主》。自己觉着此篇虽有力度,却也不乏语言理解上带给网友的障碍。于是在回应网友跟帖时不无自嘲地写道:

    我的文章大都艰深晦涩,与通常的学术常规相悖,语言方式格路,只有冷点没有热点——无法唤起他人兴趣和感冒。

     对此,张清平 先生恳切建言:学术...

Read more

用概念去直观世界


    如若一种思想是以一组概念做支撑,这些概念相互联系、彼此互动,刚好描述了新型民族国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与约定,甚至由此给出人类“群而有知”的社会一般状况——这时,它所启动的认知理性,就不再是思维理性,而是凭籍人的社会感官发掘出的人的社会生命理性。它是在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物本层面上全面昭示的人类理性! 

              &...

Read more

构建服务型政府不可忽视的。。。


      构建服务型政府不可忽视的。。。



  以往的民主,大都是观念民主、政治民主、宪政民主。它们分别存在于思想意识层面、社会政治生活层面,和为这个生活制定基本制度框架的立宪政治层面。倘若仅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这就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最高阶段了。

  但是我们发现,作为上述三个层面的支撑原点,实际上都是来源人类个体的认知理性及其价值取向。就是说:“立什么样的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宪者的观念和理想”。不仅如此,即使在宪政制度框架内,在代议制民主中——那些议员的观念和理想,就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Read more

服务型政府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服务型政府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倘若我们的公民个体同他所在文化国度的关系,被理解成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抑或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这样的国家和政府,还能在日益复杂的市场-文化运作中——获取民主自进力、得到广大民众给予的全面社会支撑吗?

    倘若我们的公民同他们国家的关系,仅仅是根据西方代议制来建立的社会契约关系,是议员通过议会代表选民利益行使职权的代议关系,这样的国家和政府...

Read more

科学、群论和哲学


        
    有人说“一切科学共同的逻辑”源自于数学逻辑——“群论”,哲学也不例外。尽管这里对何为‘群论’未加说明,但这不妨碍我们把人类作为变换自然的生命族群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因为,在人类生产生活所构成的生命表象中,得得确确包含着不计其数的理性成因和生命变数。

    人们一但因应种种变化,在理性上获得某种生命开释和暗喻;一旦人们所发挥...

Read more

重新组装‘哲思’的头脑


      
    1、学界有个说法——回到马克思。即把文本的解读,建立在它的发生学基础之上。以历史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的结构,让马克思的文本原初语境呈现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效果。


    而目下中国哲学的使命却要求我们:根据中国后现代所面临的历史时空,解决好如何在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按中国的观念方式,开创一种如同马克思哲学初创期具有发生学性质的、活的出场路径:即站在当下历史的高度,在经由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