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志强
和培训公司合作,我的原则是把给培训公司,带来的麻烦,减到最低程度。去上课时,提着行李就走,到现场把一切事都搞定,那是我的风格,不用助教也很正常,这是我在竞越养成的职业习惯。但很多培训公司,出于种种原因,在培训中派出了助教,做现场服务,我也只好适应她。但在我这个挑剔的讲师眼中,这些助教各有长短,基本都达不到我的要求。
我和助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叫你,你不要站起来,因为你太漂亮了,会干扰学员。那培训公司派助教了,助教在现场要做什么呢?
1、上课前:
...
作者文章归档:郝志强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五十:赫洛克效应》
作者:郝志强
无论你做什么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不可避免评价别人,别人也不可避免地评价你。当然我这里说的评价,并不是背后搬弄是非,而是对那个人有自己看法。那被评价的人,对别人的评价,怎么看呢?回感谢对方的评价,还是不满呢?这一方面取决于你评价的内容,另一方面更要取决于你评价的技巧。
讲师授课中,学员对讲师有自己的评价,这是讲师面临的一个挑战,同时讲师也要让学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学员的观点,进行评价。那当学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讲师要正面评价、负面评价,还是不予评价,而直接进到下一个...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三:梅奥的霍桑效应》
作者:郝志强
在大多数培训中,讲师都要让学员选出组长,倡导小组学习,这是正道,无可非议。但有的培训,讲师在课前的团队组建、队名、队标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还有的讲师,频繁发动小组竞赛,让小组之间你死我活。甚至有的培训公司,在课前会选班长,还有所谓的班副。这些班长、班副和组长,这样的团队组建,这样的竞赛方式,在培训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它们对学员的学习,带来了正面的助长作用,还是负面的抑制作用?在群体中,怎样才能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这是心理学家梅奥,当年研究的“群体心理学”问题。
从1924年开始,...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二:塞利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作者;郝志强
你炒股票吗?在2006年你可能很顺利,但2007年5月30日,我们政府前所未有地勤奋工作,半夜办公,公布了印花税上调。第二天股市开盘,你采取行动了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股票跌停,有的甚至是连续多个跌停!当你的股票在两个跌停后,第三天打开了跌停,你卖了吗?很多股民说:当遭遇第一个跌停后,就象姑娘的手被陌生人摸了,很是生气。第二个跌停后,象嘴被他亲了,很是痛苦。第三个跌停后,感觉自己被强奸了,痛不欲生。当第四个跌停来临时,已经感觉无所谓了,反而说:来吧!享受吧!那是怎样的心态呢?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是如何解释的呢?这其实是&ld...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三十五:布鲁纳的“归类推理”》
作者:郝志强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简单地来说就是:人靠归类和推理来进行学习。他认为人是由于具有归类的能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比如当我们看到走在前面的一个女人时,我们知道她是个女人。但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上衣、裤子,两只手,两只脚,一个头,长发,挎着个小皮包,如此而已。那你怎么知道她是个女人?不是个狐狸?也不是个老虎,更不是个妖怪?你是靠她传达给你的信息,进行归类,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进而做出判断,“那是个女人!因为她属于女人那一类。”也就是说,你超越了信息,在感官上加上了自己的推理和判断。
1、分类学习
...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三十四:皮亚杰的“构建主义”》
作者:郝志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是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他提出了同化、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过程。同化是把外界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顺化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而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结婚是准备被同化,离婚是没有被顺化。
我们的日常学习的经验也是如此,我们学了物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用到了很多数学的东西。于是学完了物理,就把物理整合到数学的认知结构中,最后又把化学整合了进来,然...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二十七:默顿的“马太效应 ”》
作者:郝志强
这个原理比较简单,大家也都知道,所以我说的也简单一些。美国著名哲学家默顿,发现了一个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去。我们的哲学家“老子”也有同样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相比之下,老子说得更深刻,说到了“道&rdqu...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二十六:洛钦斯的“首因效应”》
作者:郝志强
无论在营销中,还是在管理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尤其是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我们都知道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把自己收拾利索了,谈吐也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为的是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次,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第一印象。洛钦斯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前半段把杰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前半段说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九:巴利的“旁观者效应”》
作者:郝志强
你听说过“见死不救”的事情吗?几百个人围观一个落水者,没有人报警,更没有人下水救人,大家只是旁观,或许还有人评论落水者。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途中,被一不相识的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的住户,最少有38人,看到了女经理被刺,或听到了呼救声,但没有人下来保护她,也没有人报警。事后美国媒体...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五:费帝文的“渐进教学法”》
作者:郝志强
有个女孩子,你们相处已经很久了,你觉得她对你有意思,可双方之间,就好象有层纸隔着,你怎么突破呢?你是用冒进策略,还是渐进策略?下面的心理学实验,可能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心理学家费帝文,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挨家挨户地找家庭主妇,声称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的支持。他请她们在请愿书上签名,请愿书将被送到州参议员的手中,请求他们为安全驾驶立法。几乎所有被请求的妇女,都同意签名。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