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钟正生

FT中文网撰稿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留给市场的“三个分歧”


  主要观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本次会议定调“高质量发展”,拿掉了前几年“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表述。2018年的四大政策基调分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会议强调要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重申了未来3年要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总体显示,稳增长的目标有所弱化,防风险和促改革的目标有所强化。

  在会议精神的解读上,目前主要存在三点分歧:一是,如何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近”与“远”


中国经济究竟处于增长转型的什么阶段?这是新近争议不决的一个问题。

对此,有乐观的声音,认为设备投资的大规模更新换代,将给已经触底的制造业投资带来新的提振,说制造业的“春天”来了也一点都不显武断;有谨慎的声音,认为随着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迈入“新时代”,转型改革面临“新诉求”,中国经济必须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也许更低的增长平台。我们更倾向于后者,从“更高速增长”向“更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变,需要多一份思辨后的清醒,多一份权衡后的担当。

...

Read more

中国风险之辩:金融为表,实体为里


  编者按: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再次引发对于中国风险的诸多讨论,防范风险亦是近年经济政策重点。中国经济最大风险存在何处?应该如何应对可能风险?对世界而言,中国经济风险又意味着什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快速攀升,而金融杠杆的上升、种种金融乱象的滋生都发生在此背景下,这并非偶然。上述问题外化地集聚于金融体系,内里实则是实体经济的增长矛盾。因此,“去杠杆”的内力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于打破国企的预算软约束,在于民间投资活力的激发培育。“金融去杠杆”如箭在弦,实体去杠杆更时不我待!

  一、给&l...

Read more

中国经济周期之辩:制造业复苏的故事有多真?


  制造业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约为1/3,其走向对于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具有重要意义。2016下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出现了近3年来的首次回升,令市场上看好2017制造业回暖、甚至认为新一轮周期已经启动的观点逐渐增多。总结来看,对制造业的乐观态度主要出于两方面:一是,制造业经过三年多的去产能,或已接近产能出清,从而投资可能触底反弹;二是,制造业的补库存周期或将推动投资显著回升。

  本文从产能周期与库存周期相叠加的角度,详细梳理制造业各行业在去产能和补库存中所处的阶段,进而对2017年制造业投资回升的动能究竟有多强做出判断。

  一、产能周期的视角我们选取行业集中度增速、P...

Read more

如何拆解国企杠杆率?


  “去杠杆”无疑是2016年对中国经济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去杠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主要任务之一;近期李克强总理指出,“降低企业杠杆率,有的要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化法制化的债转股来推进”。应该说,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畸高几乎已成共识,其演进趋势是评判中国债务风险和增长质量的关键。然而,对于非金融企业的“去杠杆”,去什么?怎么去?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这导致对于债转股政策和国企改革等的理解有不尽通透之处,对于需求侧刺激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亦常存非黑即白的看法。

  本文遵循从宏观...

Read more

民间投资为何告急?


近期民间投资加速下滑问题引起中国决策层高度重视。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罕见通过决议,将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要求尽快激发中国民间投资的活力。5月9日,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刊发《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指出“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正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点”。随后,国家发改委提出了稳定民间投资的七项措施,银监会也要求银行自查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稳定民间投资政策信号频频释放,源于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的急剧滑坡。今年1-4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去年底的10%略升...

Read more

房价也许只是地产投资的面纱


  2015年“330”新政以后,深圳房价突然飙涨,至2015年年底房价上涨已在全国各处开花,房地产全面回暖势头强劲。2016年一季度的房地产投资也递交了满意的答卷,6。2%的增速远超去年全年累计增速,房地产销售对投资的拉动似乎初现成效。然而,针对过热的市场,多地政府迅速推出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新政策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何种影响?房地产投资是否会再次回落?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内容。

  一、投资回暖已然来迟

  2016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54。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房屋新开工面积涨幅更是高达19。2%。由此可见,房地产销售端对投资端的拉...

Read more

中国离建立利率走廊还有多远?


811日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并连续三天大幅下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此举不仅激起了人民币汇率的轩然大波,也令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竞相走贬。目前来看,这次汇市上的“压力测试”已经尘埃落定,被勾起无限想象和恐慌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也已逐渐褪去。这种外部失衡的一次性调整,也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内部失衡的调整压力。我们似乎可以将目光从汇率政策再度转到利率政策上了。

 

6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息时,稍微令人意外地未再祭出“降息+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组合拳。不过,一步到位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形式上走完利率市场化进...

Read more

中国央行降准逻辑变了?


   4月这个周末注定扣人心弦。4月18日,中国央行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存款准备金率也有空间,我们的利率也没到零,空间肯定是有的,但需要仔细调整,不是说有空间就一定要用或者是用足”。话音甫落,中国央行4月19日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笔者不禁要问,除了在周日这个时点略感意外之外,这次降低存款准备金(以下简称降准)还有什么超预期的么?也许,这次降准试图对冲的冲击来源,已更多地从新增外汇占款的走低,转向地方债务置换的来袭。也许需要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动的视角,来重新梳理...

Read more

重新理解中性货币政策


   去年十月非对称降息以来,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放松节奏上一直偏于谨慎,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屡屡被打折。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去年降息过后中国央行官员也表态当前货币政策仍属中性。但随着各种花样翻新的“注水”,央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呵护,让市场形成了愈益浓厚的宽松预期。市场的倾向性诠释本无可厚非,降息既出,遑论“中性”?经济下行,怎能谨慎?直到降息两月之后,降准再次来临,才终于给了市场一份意料之中的“惊喜”。

  此时再言货币政策中性,似有不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