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大春

台湾作家

虚荣时代的诗人


  采访中,一个中年男人过来跟张大春打招呼:“山东省省长前段时间来台湾了,你没去见?”张大春摆手:“不去不去。孟子不见诸侯。”寒暄结束,回到采访,他说:“孟子真的不见诸侯吗?《孟子》第一篇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我问:“那你见哪个诸侯?”他说:“我谁都不见,他们要来我家么,我看看有没有时间。”又补充说:“也没有人来过我家。”

  这些年,张大春在报纸、脸书(facebook)上频繁议论时事,其中很多直斥马英九,称其为“马傻&rd...

Read more

文化太大了


  上海办书展,活动期间,与许多媒体朋友见面。和过去多年来几无二致的是,绝大部分的记者都不时流露出庞大的焦虑,关於文化,关於传统,甚至关於旧学。似乎有一种集体的内在骚动,要藉由催促着某些已经不再属於现实主流的生活形态、艺文表现、美学品味之再现,才能抒解一种看不见、摸不清的商业或政治大潮山雨欲来的催迫之势。

  更具体一点地说:但凡有机会提问,於创作、出版这一类话题之外,记者们总是对社会整体的文化趋势有着说不清也道不尽的不满和期待。窗外阳光如常,行人如常,车水马龙的都会区看似并没有任何渴求文化洗礼的容颜与呐喊。可是,回荡在我耳际的话却是:中国说是崛起了,可你不觉得古典的文化已经相当程...

Read more

“旅”字的长途旅行


  近年来每日报纸上一定出现的词汇之一是美食,之二是旅游,总之是进口出口,虽无关国家大计,却反映了人们最寻常的关怀──吃喝以及出走。

  “旅”这个字有一、二十个义解,端视用处而迭见变化。先不论语源上的探赜,单从一个看来比较晚出的意义来说,可以窥见此字后来的精神。在《后汉书?光武帝纪》里,已经有,“至是(到了这时候)野谷旅生,麻菽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人们都来捡便宜)” 。这里的“旅生”,曾经被训诂学者解释为“不因播种而生”。这也就是说,谷类植物生长,殆非源于人力,而是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