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太大了


  上海办书展,活动期间,与许多媒体朋友见面。和过去多年来几无二致的是,绝大部分的记者都不时流露出庞大的焦虑,关於文化,关於传统,甚至关於旧学。似乎有一种集体的内在骚动,要藉由催促着某些已经不再属於现实主流的生活形态、艺文表现、美学品味之再现,才能抒解一种看不见、摸不清的商业或政治大潮山雨欲来的催迫之势。

  更具体一点地说:但凡有机会提问,於创作、出版这一类话题之外,记者们总是对社会整体的文化趋势有着说不清也道不尽的不满和期待。窗外阳光如常,行人如常,车水马龙的都会区看似并没有任何渴求文化洗礼的容颜与呐喊。可是,回荡在我耳际的话却是:中国说是崛起了,可你不觉得古典的文化已经相当程度地在这个社会里崩坏了吗?

  大字眼的确带来大问题。当时我心理浮现的一句话是: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有这麽一段梁惠王的感慨之言,开宗明义,晋国天下莫强焉。三家分晋,尽人皆知,而梁(魏)惠王等以大夫之家,於分割了晋侯之国以後,仍然沿用晋国之名,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使然,当然可以解释成念旧、或者是积习不能改,但是毋宁更能以一种对於强大国家的怀想和自诩视之。紧接在这一句晋国天下莫强焉後面的,是梁惠王对於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这一连串挫败的不安。无论如何,他都要洗雪那耻感──愿比死者一洒之!

  让我们就停在这里,停在孟子教诲梁惠王行仁政的那些大字眼、大问题之前,喘口气儿。

  岔开去,先说一首曲子词,作者之名已逸,曲词内容说的是《西厢记》故事,我先抄录一过:

  普救寺,草离离。空花园,或寄之。老夫人有病愁难起,一炷香卜祷神只。暮日已沉西,张生长别离。虽有约,负佳期。错认道白马将军来矣。

  这首曲子词谈不上美,但是透过几笔素简的白描,非但点染了环境、勾勒了情态,还表述了故事。有意思的还不是呈现在表面上的韵味,它更是一套字谜──以每一句或两句为谜面,可以徐徐导出,原来字间拆合,是一句《孟子》里的话;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晋国天下莫强焉。

  对那些经世济民的伟业,我们常寄怀深远,以为社会这个群构足够强大、足够丰富、足够宽容,而且应该承担将一切曾经美好的事物界传承不已。一旦现实中露出了破绽,庸俗或粗鄙的趣味与时尚吸引复占据了公共议论的空间,人们会替那些看似凋零的文化表现觉得感伤、觉得可惜,觉得里程碑一旦倾倒,便不复重见天日。

  但是我不这麽想。我把曲子词抄给那位对中国之崛起感慨万千的朋友,说:你看得出这是一个谜面,而所打的谜底是《孟子》一句吗?他摇摇头。我随即说了谜底,他略一沉吟,斟酌了半天字句,一时间大概也忘了先前令他忧虑的大问题,眼神一亮,笑起来:有点儿意思了。

  接着我说:字谜是很细琐的文化载体,就是因为不碍其小,才有深趣。大问题,通常是应该隐藏起来的。

  甚麽样的大问题?他问。

  晋国天下莫强焉。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