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取消网下对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的优先配售,新股发行不再捆绑老股转让,解决“高超募”另辟蹊径,新股发行后要有锁定期,且锁定期越长越有效,考虑取消询价定价,停止券商自主配售,市值配售由申购交款改为先中签后交款,让发行人和保荐承销机构认购新股。
春节前公告获得批文的公司已全部发行上市了。新股发行改革措施也经过了初步检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都有了实证。结合新股发行上市以来的多种情况,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十条改革建议:
第一,取消网下对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的优先配售。这次新股发行改革意见规定网下发行部分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配售的比例不低于40%。这说明管...
作者文章归档:张书怀
对老股转让应该确立的几项基本原则
这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引入了老股转让,这除了减少限售股、为将来限售股集中解禁减轻市场压力外,更是为了扭转过去新股发行中的高超募局面。但解决资金超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市场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公司不超募了,但却不能让更多公司上市融资,大把资金进了老股东腰包,那就与老股转让的目的南辕北辙了。截止1月8日,共有8家公司确立了发行价及募集资金额,其中5家涉及老股转让,这5家公司新股发行募集资金24.79亿元,老股转让套现53.48亿元,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已变了味。
对刚露头的老股高套现且套现资金远大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明确这样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一级市场...
抓紧为适应IPO注册制创造基础条件
新股IPO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行注册制应该已经很明确。但实行注册制需要在上市公司上市条件、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投资者对的适应性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就目前看,沪深股市投资者较难适应注册制这一制度环境,可能会成为推行注册制的根本障碍。因此,对注册制的适应性建设是很关键的一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
对新股改革措施的两面性应有足够估计
证监会推出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意在加强信息披露,抑制“三高”现象,推进新股发行的市场化进程,为将来实行注册制准备条件。但应该看到,“指导意见”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事实上都具有较强的两面性。
给亏损基金戴帽子
中国的基金投资者主要来源于银行的储蓄客户。上世纪末,银行的存款利率逐步降低,正在大家思索对策时,1998年3月规范化以后的新基金登场了,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两只封闭式基金受到了市场空前的追捧。踏着新基金兴起的节拍,一大批新的投资者从银行分化出来。我就是随着这只大军与基金结缘的。
从银行分化而来的基金投资者带着浓浓的银行存款思维,他们不追逐也不会追逐二级市场基金价格的波动而低买高卖,他们一心等待年终基金分红胜过银行存款。可是他们也渐渐看明白:基金盈利并不理想,跑赢银行存款利息也并不容易;这基金管理人是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而自己是按盈利分红的;基金说的是为基金投资人服务是最高宗旨...
平衡期迟早会被打破
今年年初,我对今年上半年沪市综指运行空间进行了研判,写成了一篇稿子,主要观点是沪综指进入3050点以上要卖,跌入2800点特别是跌入2750点以下要买。回顾上半年的市场走势,这个判断基本上是对的,只是把沪综指向上的力度判断大了些,今年上半年沪综指最高点是4月18日的3067.72点,而我原以为高点会冲过3100点。
现在我对沪综指下半年的走势再做一研判,写出来就教于大家。我对大势的研判首先不是对“经济”、“政策”的观察,而是立足于十几年沪综指的运行轨迹,即从长期的角度观察大盘是怎样运行的,运行中有几种形态,每一种形态又是怎样变...
超跌是选股的一个角度
2011年1月底,我做了一次超跌选股。计算的起点是个股前期的高点,因沪指前期高点是2010年11月11日的3186点,所以个股的前期高点也在紧贴11日的前后。计算的终点是1月底,因沪指2011年1月25日出现2661点的低点,个股也大多在这日的前后出现最低点。此间沪指下跌了16.48%。
我定的超跌标准是在这期间跌幅不低于40%(后来将接近跌40%的也计算在内)。对象是我一直跟踪观察的煤炭、有色、白酒、农业、旅游、环保、医药、金融等当时最热络的板块,这在我的跟踪股票里共计179只。选股的程序是先用跌40%的硬指标卡,符合这一标准的共有23只个股。再将这23只个股做进一步研究...
基金为什么发行热闹规模却原地踏步
截至12月15日,2010年以来总共成立了147只基金,较2009年增加了29只,增长达24.58%。然而,147只基金募集总规模(其中包括12只在发和刚结束募集等待审批成立的新基金)仅为2879.06亿份,平均每只基金发行份额为21.65亿份,较去年减少了48.22%。再从总规模看,2007年底,中国基金业的规模就达到了3万亿元,但三年过去了,增加了数百只基金,中国基金业的规模却依然还在3万亿元原地踏步。
业内人士的分析,把原因归结为基金营销渠道过于依赖于银行,而银行则“劝客户赎回老基金,去买新基金”,还有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竞争激烈等。不过在笔者看...
新股发行试试双轨制如何
2011年新股上市首日大规模破发引发了市场人士广泛的思考。思考之一是询价机构对新股的定价有什么作用。以往询价机构的定价使新股上市首日多遭到暴炒,如果升30%、40%、50%,那简直就不值一提,升200%、300%也属常态。宏达高科上市首日最大涨幅562.43%。而现在新股上市首日又大规模破发。如果询价机构的定价对新股上市首日的价格没有参照性、没有约束力,那询价机构询价还有多少意义?
新股发行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把定价权交给市场,这是市场各方的共识,也是新股发行的必由之路。那么新股定价由询价机构询价是不是就是市场化了呢?笔者认为,相对于过去由管理层定价而言,询价机构询价是向市场...
我国创业板不能走“大进大出”之路
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近日披露完毕。创业板公司2010年利润增长率不如主板和中小板公司,分别为31.69%、37.65%、32.46%;一季报创业板业绩不如预期,净利润增长在30%以上的不足一半,净利润负增长的占23%,引发了市场对创业板公司高成长性的质疑。
在欧美,“大进大出”似乎是创业板的基本属性和必走之路。他们希望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越来越低,直至无门槛。一项统计为这种观点做了强有力的注脚:据美国纳斯达克和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公布的数据,1985年至2008年(笔者注:共23年)美国纳斯达克共有12965家公司退市,新增上市公司11820家,...